食材:500g牛肉餡?五個洋蔥?2根胡蘿蔔(可選)?面粉(自發粉或高筋面粉)500g。
輔料:少量堿?酵母量?姜1?料酒?生抽?老煙?八角形?香葉?草果?胡椒?雞蛋1
生產步驟:
1.將5g酵母用溫水攪拌均勻,加入少許糖,靜置起泡;
2.加入面粉,將面團用溫水混合,蓋上濕布,放在溫暖的地方發酵至兩倍大小;
3.在牛肉餡中加入胡蘿蔔絲、姜蔥碎、大量料酒、1大勺糖、1大勺鹽、生抽、老抽、1雞蛋。
4.將少量炒好的花椒、八角、桂皮葉、草果碎放入小火中,炒10分鐘,丟掉調料,待油涼後倒入牛肉餡;
5.將面團切成大劑量,搟成面團,不打褶包成包子;
6.鍋中放油,中火,放入饅頭,炸至底部金黃翻面;
7.將面粉和水混合成1:15的水,倒入鍋中,蓋上鍋蓋,等水幹了再取出。
小貼士:
1,包子皮可以厚壹點,不然翻的時候容易裂開;
2、牛肉餡可以分幾次加水,每次加完後多攪拌,讓牛肉更筋道,這樣肉餡也會有湯。
簡介:它是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的壹只特色小吃,現在已經覆蓋了山東省的西南部。馬村煎包皮薄,餡多,油,薄而不漏,油而不膩。剛出鍋的最好,時間久了色香味差很多。
馬村煎包始於上世紀30年代初,正宗傳人顏惠萍(1908 65438+10月-1984年4月)嘉祥縣馬村鎮人。馬村煎包經過不斷的改進、加工和完善,逐漸形成了壹套獨特的和面、調味等配方和配料的技術。也因此,馬村煎包的名聲,80多年來壹直紅火,備受青睞。
馬村煎包經歷了戰爭的崢嶸歲月,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改革開放的今天,從地方小吃變成了嘉祥的名吃。目前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已經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而且越來越高。
上世紀40年代中期,“天津狗不理”老板高先生專程到馬村,嘗過煎包後稱贊:“馬村煎包比狗不理包子還難吃。”解放戰爭時期,楊勇、田穎、曾等老壹輩革命家都對馬村煎包給予了高度評價。
馬村煎包是快餐。三個人操作的話,5-15分鐘可以煎出60-150個包子,5-15個人就可以吃了。煎包分為羊肉餡、牛肉餡、素餡等。,趁熱吃味道最好,外觀呈橢圓形。肉餡煎餃(純瘦肉餡)每壹個都有壹個深圓的肉球,香味宜人。素餡油炸面皮疏松、亮白,口感鮮嫩,色澤清亮。其特點是:餡香而不膩,油大色清,面白而揉,大而實惠。
至今,馬村煎餃已被列為嘉祥縣誌和嘉祥石誌中的名吃,載入嘉祥史冊。
馬村人曾用這首詩贊美家鄉的名吃:
水包子清香撲鼻,菜裏泛著金光;
馬村煎包能留住客人,趙王河是它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