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五河民歌的基本內容

五河民歌的基本內容

五河地處淮北、淮南、蘇北交界處,其語言文化受到中原文化、吳文化和楚文化的雙重影響。漢族民歌也是在這樣的特定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在五河民歌中,許多反映男女愛情的小調節奏平穩,旋律線波浪小,拖腔短,形成了高度抒情的曲調。但由於地處淮北邊緣,旋律中也包含了淮北別扭調的原始元素。第七音程的大躍進不時出現在《送別郎》、《長談》、《十二月調情》等許多小調中,從而形成了五河民歌旋律剛柔並濟的獨特風格。

從調式上看,五河民歌多為調式。如:摘石榴,四季訪姐妹,五季愁等。然而,許多小調模式在旋律中相互交替。比如《四季淮北賦》開頭是宮調模式,後來轉到了調號模式,但最後壹句以羽調結尾,給人壹種突然的新鮮感。讓人覺得意猶未盡,意味深長。這種濃郁的調式色彩在五河民歌中也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

在五河民歌中,許多音樂主題在節奏和旋律線方面有共同的特點,如摘石榴、四季懷北頌、打菜苔等。但由於表達和產生旋律的方式不同,所以各具特色,風味各異。這些歌應該算是地道的五河地方民歌。也有壹些從其他地方傳來的民歌,如八段錦和魚美人。這些在五河地區長期流傳、傳唱的歌曲,改變了原有的面貌,註入了壹些地方音調特征,異化為具有五河特色的民歌。五河民歌的演唱以清唱劇為主,後來逐漸發展為伴奏。其相關樂器可分為三類:奏、打、打擊樂。

1,演奏類,主要是二胡,二胡是用蛇皮和蛇頭皮做的,俗稱二夢子(方言),也有人用自制的柳琴做伴奏工具。

2.演奏,主要是嗩吶,笛子和笙。

3.打擊樂類以自制梆子為主,簡單的用木棒、板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