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秦朝的統壹,整個關中平原可以算是壹個易守難攻的地方。有了地形的保證和充足的糧食產量,關中地區的鹹陽最終被定為都城。漢唐還把長安作為關中地區的都城。五代十國時期結束後,西北少數民族的影響力減弱後,契丹、女真等東北少數民族相繼崛起,成為中原政權最主要的外部威脅,全國軍事重心向東北轉移,之前的關中戰略價值下降不少。在這種情況下,Xi安不能不失去其作為全國政治中心的地位。宋朝開始瞄準江南,先後定都開封、建康。隨著南京和北京逐漸成為北方各民族的貿易中心,金元明清時期,南京和北京都是首都。由此可見,古都集中在黃河和長江流域附近,並逐漸向東發展。
二、首都城市空間結構輪廓的變化
1.有“城”無“國”。下商都都城宮城,主要是宮殿區和相關的官方手工業作坊,有“城”無“國”。夏商時期都城的空間結構已經呈現出分化的特征,但還沒有發展到分割隔離的程度,反映了大同社會雜居的原始社會殘余。
夏商時期“國”區的出現和連接“東國”與“東國”的都城空間結構已經具備了分化的特征,但還沒有發展到分割隔離的程度,反映了大同社會雜居的原始社會殘余。自西周以來,武王在東都洛陽開辟了“城”與“國”不同的居住區,中國城市空間結構發生了第壹次重大變化,進入了第二個發展階段。周武王滅商朝後,在洛陽建城。此時國王等上層階級的居住區與普通市民的居住區分離開來,帝都位於整個城市的西南方,稱為“小城”;普通市民、軍隊奴隸、手工業作坊等經濟活動區居住在城市的東部,故稱“大郭”或“東郭”。在“小城”和“大國”之間還有壹道墻或壕溝,以保證皇宮等上層集團的居住區的安全。現階段中國所有的古都都是“坐西朝東”,即都以東門為正門,裝飾豪華,稱為“闕”。
3.魏晉南北朝時期,都城由坐西朝東到坐南的轉變及“城”與“國”的融合,是中國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的重要轉折點。東漢洛陽城建成後,小城位於大城市的北部中心,朝向改為“坐北朝南”。宮殿朝向與城市正門朝向的差異,充分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傳統禮儀文化的變化——從以“坐西朝東”為尊的家庭為中心的禮儀制度,到以“坐北朝南”為尊的君臣關系禮儀制度。由於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不斷加強,帝王禮制開始出現。另壹個變化特征是“市”與“國”關系的進壹步演變,即“國”與“市”之間的空間隔離逐漸被打破並融合,許多地方的“市”與“國”在地理空間上連成壹體,最終形成三面環抱北方小城的“國區”新格局。
4.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古都的發展進入了另壹個新的轉折點,即首都空間結構演變的第三階段。這壹階段,“宮城”逐漸納入“國”城,都城的空間結構已分為三層,即皇城圍宮城,外城守皇城。我們可以認為,中國古都空間結構整體變化的根本特征在於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的不斷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