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武平豬膽幹的歷史溯源

武平豬膽幹的歷史溯源

據《武平縣誌》記載: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武平縣民間就有加工生產豬膽肝的歷史記載,創制迄今至少已有400多年歷史。相傳明清時期,汀州府各縣秀才到府治所在地(今長汀縣)應試。應試結束後的當天晚上,各縣秀才聚會酒店,飲酒賦詩對對聯,並互相品嘗各自從家鄉帶來的風味特產。才子、美酒、佳肴,眾人興味盎然,其樂融融。當時,武平的鐘秀才帶去的豬膽肝,制法獨特,風味醇厚,香甘甜美,回味綿長,食者滿口余香,贊口不絕。從此,武平豬膽肝聲名鵲起,被公推為“閩西八大幹”之首。明末清初開始,武平客家人不斷外遷,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港澳臺、東南亞等地。武平人遷到哪裏就把包括豬膽肝在內的家鄉特產帶到哪裏,回鄉祭祖,帶走的就是大包小包的土特產。民國時期,每逢秋末冬初的時節,天氣晴朗,晝夜溫差大,氣候幹燥,家家戶戶都在曬制豬膽肝。到民國初年,武平豬膽肝已經遠近聞名。

為了發展地方名優土特產,1956年,武平商業局興建武平豬膽肝廠,武平豬膽肝的生產開始走了工業化的道路,產量和影響力倍增。文革期間,武平是上山下鄉的知青點之壹。而今,知青們對武平最難忘的記憶中就有包括豬膽肝在內的武平土特產。1985年11月,武平建成年加工50噸豬膽肝的半自動生產線。1985年,“武平豬膽肝”獲福建省首屆名、特、優菜點獎。1988年,又獲福建省食品工業名、優、新、特產品展評會“武夷獎”,產品遠銷省內外及東南亞等地。近年,武平成立了豬膽肝協會,會員單位多達30余家,武平豬膽肝加工規模不斷擴大,產量逐年增長,知名度進壹度提高。

客家山區山風陰邪、水性寒涼,食補食療並重是客家飲食的又壹個特點。客家飲食理念認為,食物的特性有偏“冷”和偏“熱”之分,飲食中要註意冷熱的調和。這些飲食觀念表現在客家飲食、藥物和補品的調理上,於是客家飲食很註意用這些來彌補食物調節的不足,更好地平衡身體的屬性。豬肝營養豐富,是補血佳品之壹,性味甘、苦、溫,歸肝經。豬膽清熱、潤燥、解毒。武平人用鹽、高濃度白酒、多種藥材,以及當地特有的天然香料等材料制成鹵水,巧妙的把當地出產的生鮮“糯性豬肝”連同壹般丟棄不用的豬膽浸泡腌制在壹起,待膽汁滲透於肝臟之後,風幹曬制成外形美觀、顏色勻稱,“肝膽相照”的武平豬膽肝。“武平豬膽肝”用民間中草藥材入菜,兼有養生保健的效用,充分體現了客家人調理陰陽,清降補瀉,食養壹體的飲食文化。

客家先民南遷後,將中原飲食文化與當地土著的飲食經驗相融合,逐漸形成了自己新的飲食理念和制作技法,造就了精細清新、古樸醇厚、食養合壹的飲食文化。武平豬膽肝是武平客家人入冬後制作的傳統必備美食。武平先民制作豬膽肝的初衷,是為了能在武平的濕熱天氣裏,更好的儲存容易腐敗的新鮮豬肝。這樣壹來,豬膽肝既能成為家常小菜,也能登大雅之堂。武平豬膽肝制作技藝既繼承了中原 “酒制”之類古法,又融合了南方土著古法,使用當地民間多種中草藥材用作解毒、去腥、增香、保鮮,肝膽合壹,美味與、食療兼備,人文內涵豐富。其制作工藝很考究,需要經過選料、制鹵、浸泡、整形、吊曬、風幹、醬臘、蒸制等多道工序,在此過程中,豬肝、膽汁、藥材、香料、鹽、酒等配料在微生物的酶化作用下水乳交融,豬肝中蛋白質和脂肪被分解成多種氨基酸和乙酰輔酶A(糖類)等。所以,它軟韌醇厚,風味特異,苦中帶甘,香而微甜,生津健胃,清涼解毒,凡品嘗的人無不拍案叫奇。

武平縣是革命老區,中央蘇區縣。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紅旗、梭鏢和大刀演繹了悲壯的紅色歷史。在1929年2月至1932年6月間,毛澤東、朱德、陳毅等同誌率領主力紅軍三進武平,開創革命根據地。毛澤東在武平期間,不辭辛勞,深入村落訪貧問苦,宣傳發動,曾壹度咽喉腫痛,聲音嘶啞。房東大娘知道後,就在每天早晨給毛澤東送去地瓜米粥和有清熱解毒功效的武平豬膽肝。數日後後,毛澤東的咽痛悄然而愈。1930年6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主力與紅六軍二縱隊勝利會師於武平。由於環境艱苦,不少紅軍戰士得了夜盲癥,夜晚視力很差,有的甚至完全看不見東西。當地老鄉就用武平豬肝膽切片,加水適量,沸後打入雞蛋,用小火熬湯給戰士們食用。紅軍戰士喝了壹二次後,視力好轉,夜盲癥不藥而愈。武平豬膽肝是幹臘制品,攜帶方便,營養豐富。

在長征路上,壹些紅軍戰士便帶著它爬雪山、過草地,以備不時之需。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和國空軍之父劉亞樓將軍運籌帷幄,指揮年輕的人民空軍出奇制勝,取得壹個又壹個輝煌戰果。將軍當時多次用家鄉的特產武平豬膽肝嘉獎空軍英雄,他說“多吃可以明目,讓我們的飛行員眼力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