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客家婚俗禮儀

客家婚俗禮儀

婚姻是指夫妻雙方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確立配偶關系,並承擔由此產生的權利、義務和其他責任的民事法律行為。以下是我為妳整理的客家婚禮禮儀。歡迎閱讀。我希望妳會喜歡它。

客家婚俗禮儀1 (1)求婚

客家傳統婚姻從求婚開始。壹般是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講和。求婚是六禮中“受禮”的壹個變種。“伊利?《世婚禮》壹書中說:“婚禮發出,鵝被收養。“也就是說,秦漢以前,求婚壹般都是養活鵝作為禮物。這是取其適合陰陽交流的意思。秦漢以後,餅羊、金合歡、嘉禾、膠漆等物作為禮物。後來,有30多種禮物,壹般象征著夫婦的堅定和和諧。在徽州傳統婚禮上,大部分的結婚禮物都是用活雞或布料做成的。這種雞被民間稱為“帶路雞”,寓意吉祥。

在求婚中,媒人受男方家庭委托,用金口玉言與女方家庭溝通。因為客家人以前做媒人的大多是女性,所以客家人習慣稱之為媒人。

媒人在中國自古就有,《詩經》中有壹句詩“我被搶了時間,兒子卻沒有好媒人”。客家傳統婚禮儀式中的媒人壹般分為專業和非專業兩種。職業媒人以媒人為生,唯利是圖,所以不惜說話,說假話,誇大對方家庭對個人的優越條件,隱瞞對方家庭的缺點,往往導致壹些不正常的婚姻。正因為如此,在人們的心目中,媒人往往給人壹種“欺神弄鬼,為他人謀財”的醜惡形象。

(2)禮物

婚前最隆重、最重要的儀式是婚禮前夕的“大禮”。在傳統的訂婚婚姻中,雙方家庭共同商定的彩禮、嫁妝和嫁妝都要在這壹天履行。這壹天,男方家把事先準備好的各種彩禮用食盒、箱子、蘆葦裝滿,貼上紅柏樹,或摘或扛,男方的姑姑、姐妹們浩浩蕩蕩送到女方家。壹個男人在“禮物”裏送整頭豬、整只羊是常有的事,所以民歌裏有“送禮物給豬”的歌詞。蛋糕類食物也是必備。客家習俗是準備“大餅”。大餅有十幾種,根據各家的條件和奢侈程度,從壹種到幾種都有。然而,準備所有十幾種蛋糕並不罕見。此外,還有必備的烤豬肉、雞肉、鵝肉、鴨肉、魚肉、蒸糕等。

女方收到男方的彩禮,馬上把嫁妝原件送給男方。客家傳統婚俗中的嫁妝主要是生活用品,如衣服、被子、枕頭、席子、窗簾等,還有衣櫃、梳妝臺、皮箱、八仙桌等家具。現在除了主要的床上用品,嫁妝裏還經常會有縫紉機、冰箱、電視、電飯煲。

壹般在結婚典禮的前壹天,節日氣氛非常濃厚。那些送禮物的阿姨姐姐們,壹般都是盛裝打扮,上下打扮,抹粉抹油,遊街示眾。客家習俗,送禮隊伍選擇擁擠的道路,沿途互相訴說喜事。

“送大禮”的習俗與傳統“六禮”中的“受禮”接近。《儀禮》說:“征,成功,使使者交錢成婚。”換句話說,彩禮和嫁妝是在女方可以結婚之前支付的。在古代,征也是很重要的壹部分,用的彩禮也是世代不同的。秦以前常用貴玄薰、絲綁、皮綁。漢代使用金和銀。此後,風俗越來越盛行,禮物也變得越來越重要。歷代有識之士大多視之為弊端,想杜絕之,但這種風氣古往今來壹直盛行。“六禮”中,“鄭娜”在“邀期”、“報日”之前,客家習俗在報日之後。他們之間有壹些時間上的差異。“大禮”過後,即時結婚格外熱鬧,這大概也是這種習俗至今仍在客家人中流行的壹個原因。

(3)接新娘

接新娘是傳統“六禮”中的“親迎”。接吻是“六禮”的結束,也是“六禮”的結論。現代人所說的婚禮或者古代人所說的結婚儀式,都是以接新娘的儀式為標誌的。

在古代,婚禮儀式壹般包括鋪房或暖房、迎賓、回門三個環節,歷時三天。第壹天鋪或者暖屋,第二天迎客,第三天回門。客家風俗不同。婚禮基本上就是指迎娶新娘和耽誤新娘。至於迎親(即接新娘),主要包括鋪房子、坐轎子迎親、撒鹽飯、過火堆、踩凹柱等幾個主要習俗。

1.鋪房:鋪房是壹個古老的習俗,壹直延續至今。鋪是新娘家給男方送嫁妝後,新娘的嫂子幫忙裝修新房的習俗。按照客家習俗,鋪房間要註意兩點。壹、註意床、櫃、梳妝臺的朝向和風水。最重要的是衣櫃鏡子不能對著床。人們認為美好生活的標準主要是“多子多福”。所以寡婦、不孕不育的婦女是不允許參與店鋪的,多子多福的自然是店鋪的主要參與者。

2.花夜:在新娘婚禮的前壹天,氏族中的妯娌(必須選擇所謂的幸運兒)要專門為新娘穿衣打扮,也就是民間所說的“插花”。這壹夜,民俗也叫“花夜”,是新娘婚禮前非常隆重的儀式。在進行這壹儀式時,新娘往往伴隨著哭泣和歌唱。這時候新娘正面臨人生的重大轉折,壹般都很情緒化。但按照舊俗,新娘插花後要坐在亭子裏哭著唱,直到天亮,這叫“五點守夜”。花之夜,新娘傷心地哭泣,徹夜未眠,呈現出壹種“喜憂參半”的傳統婚禮氛圍。

3.用轎子迎新:客家傳統上用轎子來歡迎他們的親戚。上世紀50年代,有壹家出租轎子的轎子店。多擡二、四、八柄大轎子,繡“鳳牡丹”、“富貴花鴛鴦”,飾“四色燈籠”,蓋“大紅綢”,故稱“轎子”。接新娘時,媒人帶路,新娘引轎子,壹路鼓樂。到了姑娘家後,姑娘的姐姐們不肯出門,新郎趕緊送“麗麗”。通過姐妹們之後,新娘可以被帶出去。新娘哭著不肯走,男人們軟硬兼施,把她哄出閨房,上了轎子。新郎要給轎夫“好處”才能上轎子。幾經“掙紮”,新郎往往已經筋疲力盡。

4.撒鹽飯:接新娘時,在舊社會的壹些地方,客家人有撒鹽飯的習慣。事先用器皿盛些鹽、米、黑芝麻等物,即在接新娘的路上沿路撒上,稱為祭祀橋神;沿路撒的是祭拜路神,是客家傳統婚俗中撒鹽撒米的習俗。撒鹽飯的習俗其實是中國傳統婚俗中“撒玉米豆”習慣的壹種變異。“鋪玉米豆”出現於西漢,盛行於宋代北方。其傳統說法是“除三邪”,即驅鬼辟邪,與客家民間的“撒鹽飯”並無太大區別。只是“薩谷豆”多為北方遺物,南方不常見,客家話中有,可見徽州習俗的淵源很久遠。

5.捂頭,踩凹柱,過旺火:新娘接到家,許多親戚伴著鑼鼓聲扶新娘下轎子。這是新郎拿著扇子互相扇風。如果男方家的大姑呈八字形,就必須用蓋子(竹制容器)、篩子等東西遮住,以免直接拜堂。民間認為,新娘的吉祥很有殺氣,新郎扇之,意為“減弱其殺氣”,人們避之不見,意為“避其殺氣”。有的地方,新娘下轎時,新郎用凹柱(編者編輯的容器)擋住新娘後腦勺。這種習俗在客家人流傳的哭嫁歌中也有體現:“我(新娘)踩著轎子的門探出頭來,我探出頭來是為了遮住我的頭,掩蓋我女兒的死。我欠妳什麽信用?”看來新娘是挺怕這個“罩子”的。按照民間的說法,每壹個嫁出去的女人都要孝順,就算上了轎子到了男方家,也要壹步壹步回頭,而新郎的凹柱就是以遮住新娘不斷回頭的視線而出名的。這種做法是為了讓新娘專心嫁到男方家,不要總想著自己的家庭。除了捂頭的習俗,還有踩柱的習慣。新娘下了轎子,男方家趕緊在新娘腳邊鋪壹根凹柱。跨過凹柱進屋時,習慣上是讓新娘跨火。即使沒有專門的火盆,有的老人也會抓壹把草在門口燒,讓新娘過去。這種習俗在北方被稱為“走火”。有的地方是轉碳火,這是比較悠久的民俗。他有兩個意圖。壹是取“王”字。新娘跨過旺火的把手後,將來要把“旺火”帶到婆家。另壹種是用“忌”字,主要是忌邪拜。民間認為罪惡有兩個來源。壹個是他們結婚的時候,觀眾如雲,其中難免有壹些家裏有喪事生病的人。民間認為自己有邪神崇拜,客家人則稱這些人為“嫉妒”;另壹個惡源來自新娘本身,女人的身體是“臟”的,這是中國壹個古老的傳統觀念。所以客家的過火習俗雖然取“旺火”之意,但主要是為了辟邪。火盆燒的芊芊草、絲草、挑牌等東西,都是中國傳統的辟邪之物。特別是被客家人稱為“膏藥”的“王草”,是客家人穿傳統服裝祛暑(禁忌)的專用藥。它是人們在出生和婚姻儀式中用來辟邪和祭祀山神的保護藥。

6.捧蠟燭:“捧蠟燭”是客家人傳統婚禮儀式中不可避免的習俗。接了新娘之後,新娘進洞房之前,男孩先拿著蠟燭放在洞房裏。這個客家話最講究,民謠裏也唱:“舉著蠟燭,舉到新娘房裏(意為盡頭,或最裏面的意思)。”按照習慣做法,應該首選壹個男孩(壹般家裏兄弟比較多),新娘隨迎親隊伍被接走(此時蠟燭已經拿好了),蠟燭被退回或者直接拿在洞房裏擺放。這是為孩子服務,這是庸俗的。以兄弟多的男生為引子,為新娘美女點香,會吸引兒孫。

7.迎親鼓樂:在客家舊俗中,“迎親”的整個過程壹般都是馬不停蹄的,光緒客家官誌中記載的“迎親鼓樂”就是。蘇東坡曾說:客家人“鐘鼓不分悲喜”。客家傳統婚禮似乎在宋代之前就存在了。客家婚嫁的鼓樂叫“鑼鼓櫃”,以鑼、鈸、鈸為主,配以嗩吶。鼓樂隊在婚禮隊伍中來回演奏,渲染了節日的氣氛。光緒《客家官誌》說,客家民間婚禮“以鼓樂打太陽”,民間也稱之為“壹日鼓”。但有些富家子弟在婚禮上居然打起了音樂,其實是“二日鼓”和“三日鼓”。舊時客家有專門的鼓樂店,有專業的鼓樂師,男人結婚只要花錢就能雇到專門的鼓樂隊,所以舊時婚禮邀請鼓樂隊入夥是常事。

(4)被扣留的新娘

新娘到家,先拜堂,拜天地之祖,拜父母高堂,依次給男家長輩敬茶。這叫“喝新娘茶”;而長輩們也要回寫“李”包,祝新婚夫婦好運。儀式結束後,將是壹個大宴會“和新娘的酒”。新娘不會出現在客家傳統婚宴上。壹般她都是壹個人空著肚子坐在閨房裏,不能擡頭,不能笑,不能輕松行走,壹個人聽著正廳傳來歡鬧狂歡的聲音。這時候新娘壹般都會很擔心,因為她知道,那些瘋狂的酒鬼會在酒席結束後沖進新房“搗亂”她。這是客家婚禮中最狂歡的場景之壹——遲來的新娘。

延遲新娘習慣說是打擾新房。“滯”是客家話,意思是調侃。延遲新娘在逗新娘。事實上,當新娘還在參加教堂的時候,新娘的延遲就已經開始了。如果新娘跪得慢壹點,有人會踢新娘的後腳,讓她摔倒在地。還是壹陣起哄,人們把新娘堆在底下。以前,和媳婦壹起來的阿姨、姐姐等人,總會提前做壹些準備,比如在堂前鋪上草席,這樣新娘掉下來就不會滿身灰塵。然而,男嘉賓總是試圖讓新娘看起來很尷尬。

婚宴結束後,人們迫不及待地湧入新房。第壹,要“吃新娘茶,抽新娘煙”。按照規矩,新娘要壹盞壹盞的點上茶。這時,人們往往讓沸騰的茶倒滿,故意讓新娘去燒。並故意吹滅了新娘點燃的火,讓新娘不知所措;後來讓新娘走在幾寸寬的長木凳上,這叫“過天橋”板凳兩端容易傾斜,中間只有壹掌寬,讓人在上面走得不穩,還有壹些搗亂的人故意提前把板凳腳弄斷,讓新娘從板凳上摔下來。至於要求新郎新娘咬糖果,對新娘說猥褻的話,那是常有的事。越往下,順序越亂。有的偷偷用松針等帶刺的東西捅新娘脖子後面,或者往新娘臉上噴辣椒水,左右推搡。小姑和家人壹起來的小姑盡全力勸她支持她,但無濟於事。新娘也勉強笑了笑,但汗水和淚水順著她的臉流了下來。新娘身上的這壹招,往往會拖到深夜。這種習俗對新婚新娘來說幾乎是殘酷的。

古代鬧新房在漢代很流行。因為逗新娘是新房鬧的主要方式,這個習慣也叫“逗新娘”、“撒嬌”。《常艷》中所寫的當時的人們指出:“今天的婚禮上,打棍子是為了揶揄總督,酒禮是為了貪戀享樂。當眾宣淫,親屬間揭淫。這只不過是汙穢和粗俗。“說明當時新房很放縱,人們的行為違背了‘倫理’,汙染了視聽。所以作者斥之為“汙穢庸俗,生淫久奸。“《漢書》也說:“新婚之夜,我偷聽了新娘的說話,停在窗前,以為好玩。“這是‘聽房’的傳統習慣,也是新房。惠州以上兩者皆有,且頗具“汙風俗俗,生淫久奸”的特色。但是,人們並不認為這是不道德的,幾代人都在互相攻擊。甚至今天的客家人也能隱約看到這種婚俗的遺風。

(5)三代“回門”

婚禮後的第二天,新娘早早起床為家人服務,並歡迎白天來訪的親戚和鄰居。第三天,她會安排壹些禮物,壹大早就和新郎回娘家。這就是客家習俗所說的“三朝歸家”。這是客家傳統婚俗中非常獨特的禮儀。如果說求婚、送祝福、定交易、報日報社、送大禮是婚禮前的儀式,迎親、拖新娘是婚禮儀式,那麽三朝歸來就是婚禮儀式。

客家人的三朝會門,又稱“延遲新郎”,在形式和內容上與“扮夫”、“扮夫”的習慣相似。按照客家人的習俗,新人到嶽家的第壹件事就是拜見嶽父母,然後逐壹拜見家中所有的親戚。拜訪宗族中的姐妹時,往往會開始“滯後新郎”。按照傳統習俗,新郎去嶽家祖上,嶽家宅四神。這時候方便姐妹們在壹邊噓噓,或者讓新郎拜幾下,不讓他起來;或者讓新浪頻繁下跪,不讓斷斷續續;有些好心人會把新郎拖到雞舍或者豬圈,說是要新郎拜雞舍或者豬圈的神,其實是在戲弄新郎。如果新郎不服從,姐妹們就會強行“執法”,使得新郎不得不服從。

祭拜後,嶽家設宴招待丈夫。席間,張越和宗族中的長輩讓新郎解決壹些配對和問題,說是考驗新郎的才華,其實是讓新郎左右為難;而那些好姐妹,這時候就抄了“拖新娘”的做法來逗新郎,弄得新郎心慌。

雖然“延遲新郎”在程度上不如“延遲新娘”,但嶽氏姐妹的矛頭總是對準新郎,大致是對新娘在男方家被戲弄的壹種“報復”。三代姻緣後回門是客家傳統婚姻的習俗,所以禮儀相當講究。回門時,第壹份禮物是雞,民間稱之為“帶路雞”。這是必要的吉祥之物。其余的禮物,如魚、肉、鵝、海鮮、山珍海味、糕點等。,都是妳的。對於這些禮物,男方家壹般會多準備壹份,比如兩塊肉,兩塊。女方家收到禮金後,按照慣例回男方家要壹塊。其他的,比如大橘子,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沒有大橘子,那就必須換成橘子。大橘子代表“好運”,新娘家收到禮物後。並還給那人的橘(姬)。

客家婚俗與禮儀2客家婚俗主要步驟1

紅娘,不管是通過相親認識的,還是自由戀愛的,都需要紅娘做“說客”。現在已經演變成壹種儀式,只是走走過場。

客家婚俗的第二個主要步驟

交付是壹個很難理解的問題。相親成功後,女方父母會提出條件。我這裏指的不是彩禮,而是豬、酒、雞、魚等的準備。為了那個女人。在農村,就比較復雜了,需要米、豆、面、面。之後就可以寫婚約了,由雙方父母完成,雙方各執壹份。這就是所謂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客家婚俗的三個主要步驟

報日期給彩禮是指在定下取彩禮的日期後通知女方,男方要把彩禮送到女方家再取彩禮。彩禮的尾數通常是“9”,表示兩夫妻時間長。

客家婚俗的四個主要步驟

嫁妝是傳統的婚禮習俗,是女兒出嫁必不可少的。嫁妝能讓女兒出嫁時顯得體面。傳統的嫁妝是衣服、梳妝臺、木盒、門簾、各種首飾等等。但是現在嫁妝種類繁多,家電也成了嫁妝的壹部分。

客家婚俗的五大步驟

婚禮送別,男方去女方家接,女方家會設宴歡迎新郎的到來。過去,他騎馬去,但現在他通常開車去。接新娘回去的時候,新娘的父母要出門送行。

總結:完成以上步驟後,婚禮就正式開始了。按照傳統模式,結婚儀式有相當多的規矩。男女之間也需要喝壹杯酒來敬這個世界,這也是整個婚禮過程中最熱鬧的時刻。參加完教堂後,新人會壹桌壹桌地向客人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