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父子不僅在詩歌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各自都躋身於“唐宋八大家”之列。
這三父子中,蘇軾的文學成就和名氣最大。蘇轍官至最大,曾任副總理。至於蘇洵,雖然是這兩個人的父親,但名氣沒有蘇軾大,到死也沒有成就八件事。
而且蘇洵成名很晚,27歲才開始讀書,是“唐宋八大家”中唯壹沒有考中進士的。
嘿,妳說,這個老蘇曼不會是因為沾了他兩個兒子的光吧?
這真的不是。他的兩個兒子取得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成就,雖然離不開他們天生的才能,但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老蘇聯”的教導。不僅如此,他的文章更是獨樹壹幟,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比肩。
現在有句話,只要妳現在開始努力,什麽時候都不晚。我們總覺得這是雞湯,其實不是。
蘇洵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27歲開始學習,最終成為文學大師。聖紫晶有句話,“二十七是發奮圖強的開始”,指的就是蘇洵。
但是,它能做到這麽多,它也不想這麽簡單。主要歸功於他在五個方面的努力:
壹方面,浪子回頭,被賢妻扶持。
蘇洵年輕的時候,不愛讀書。因為父親還健在,沒有養家糊口的責任,又有點俠義之心,所以和少年李白壹樣,出國旅遊,去了很多地方。
十八歲時,他娶了壹個和他同齡的女人。這個蘇夫人很有名氣,後來在教育兩兄弟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蘇夫人原是當地大戶人家的女兒,帶了不少嫁妝。沒多久蘇洵就揮霍壹空,而蘇洵還在無所事事。蘇太太心裏沒話說。
直到有壹天,蘇洵想通了,真的很尷尬。他問蘇太太:“我想我現在應該開始學習了,應該可以有所成就。但是我必須專心學習。家裏負擔這麽重,我能怎麽辦?”
蘇洵的話正是蘇太太想要的。她說:“我早就想說妳了,可是妳因為我要開始學習了。如果我不想讀,我什麽也讀不了。既然妳自己也在努力學習,家裏就不用妳操心了!”
第二,及時轉型,朝著人生真正的目標努力。
從那壹年開始,27歲的蘇洵開始努力學習。但蘇洵的科研之路並不那麽順利。三十七歲的時候,他又考了壹次。沒有通過考試。
這種制度考試不比科舉難。宋朝三百年間,科舉選拔了4萬多名進士,而通過制度考試的只有41人。
於是,他放蕩不羈的性格又壹次展現出來了。我哥們不和妳玩,我就不考了!做壹個自由的學者和作家。
於是,他燒了幾篇寫在自己科研室的文章。這些文章,都是當時為了應付考試而寫的,創作不自由,結構也很馬虎。
接下來,他開始隱居讀書,壹讀就是幾十年,只讀聖賢經典。比如孔子的書,孟子的書,韓愈的書。
漸漸地,他想通了出路,這就是文章的底層邏輯。
歐陽修後來在他的墓誌銘中說他的文章:
“是六經百家之學,以考古今治亂之成敗,聖賢窮而達源。得其精華,含畜溢,抑而不發。”——《老蘇先生墓誌銘》
老蘇這個人,研究六經,研究百家學說,探討古今朝代興亡的原因,以及聖賢挫折、順利、仕途、退休的原因。獲取他們的精華,儲量豐富,但先壓制他們不表達。
”良久,我說:是的!所以瞬間寫壹千字。它縱橫馳騁,進進出出,將建在淵中,然後止步...所以叫老蘇聯。”——《老蘇先生墓誌銘》
儲備夠了再動筆。瞬間千言萬語,文章馳騁自如,思想開合自如。有壹段時間,學者們都把他的文章當作範文來學習。人們稱之為“老蘇”。
第三個方面,有特色的教養方式。
老蘇對兒子的教育是從名字開始的。他曾經寫過壹篇文章叫《兩個名字》,解釋了蘇氏兄弟名字的由來。
“我怕妳缺乏外在的裝飾...我知道沒必要。”——《兩個名字的理論》
那就是蘇軾雖然才華橫溢,但妳要低調謹慎。蘇哲希望妳能為自己驕傲。
其次,告訴孩子閱讀時不要讀死書。要知道讀書有兩個目的:能做官就要治國安民;當不了官,就寫本書,把自己的思想傳播給後人。
第四,蘇洵陪著孩子壹起學習。
這是很多現代人很難做到的,蘇洵也不是光坐在那裏看蘇軾和蘇轍學習的。而是真正參與他們的閱讀,和他們壹起討論。
有壹次,他們讀到了富弼總理的壹篇文章。裏面是壹封給遼國公的信,大概是說:遼國公,不要老是發動戰爭,那會消耗我們的國力。為什麽妳的朝臣如此熱衷於說服妳來和我們壹起戰鬥?因為他們自私,所以可以靠打架立功。但是對妳有害。
蘇洵看後壹方面稱贊文章,另壹方面又問自己的兩個兒子,妳能想到古代人提出的類似觀點嗎?
蘇軾腦子比較活潑,就說漢武帝在位的時候有個叫延安的大臣也說過同樣的話。但他的論證過程不像富弼那樣嚴謹。
那時候蘇軾才十幾歲,那麽博學。在第壹次科舉考試的時候,主考官歐陽修把他的卷子當成了他最喜歡的弟子曾鞏的卷子。
第五,讀萬卷書的同時,要去萬裏路。
在家學習的時候,蘇洵經常領著兩兄弟遠離彼此。
北宋嘉佑初年,蘇洵47歲時,帶著兩個兒子到了北京。拜訪了歐陽修等名人。歐陽修對他們三人的文章極為贊賞。尤其對於蘇洵的文章,歐陽修認為可以和漢代的賈誼相提並論。
次年,蘇軾和蘇轍第壹次在科舉考試中同榜,蘇門父子的名聲在北京引起轟動。
縱觀蘇洵壹生的成就。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壹方面是自學成才,達到了上流社會堪比賈誼的水平,並在下層抵制韓愈和歐陽修;另壹方面,他也開啟了壹個時代,教育了蘇軾和蘇洵這兩位偉大的文學家。
最重要的是,他為後人樹立了榜樣。他證明了壹個人只要有目的,並願意為之做出正確的努力,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
1066年四月,蘇洵在京城病逝,官職幾年只升了八品。但他對文學的意義是無法估量的。史稱“老蘇”。
參考資料:宋代蘇洵傳、宋代蘇軾傳傳、蘇東坡傳、老蘇先生墓誌銘、明孝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