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日,壯族習慣於在河中的竹排房子上用米餅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燈,以測壹生的幸福,並演唱優美的《請月姑》民歌。
畬族陪客唱歌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畬族把這天視為走親訪友的好日子,而陪客唱歌又是畬族的獨特習俗。中秋歌節不但要陪客唱,還要集中到縣城去對歌。對歌的時候,男女各站壹邊,女的還特別喜歡擠在壹起,不參加唱歌的婦女,也要和歌者擠在壹起,以壯聲勢。
朝鮮族“探月” 朝鮮族則用木桿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請老人上架探月,然後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壹起合跳《農家樂舞》。
黎族“調聲節” 黎族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調聲節”。屆時各集鎮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壹“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人員到齊後,大家互贈月餅、香糕、彩扇和背心,成群結隊。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盛大的對歌,未婚青年趁機尋找未來的伴侶。
苗族“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團聚後,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跳月”活動。
苗族的古老傳說,月亮是個忠誠憨厚、勤勞勇敢的青年。有個年輕美麗的水清姑娘,她拒絕了來自九十九州九十九個向她求婚的小夥子,深深愛上了月亮。最後,她還經歷了太陽制造的種種磨難,終於和月亮幸福地結合壹起。
苗族父老為對他們幸福愛情的懷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著月亮的光輝,跳起苗家歌舞,並把這壹風俗稱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尋找心上人,傾吐愛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壹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白頭之好。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眾沐浴著如絲縷的月光,吹奏悠揚的蘆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們在“鬧月”活動中互相尋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象月亮和清水壹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百年之好。
高山族“托球舞” 臺灣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麗的民族服飾,齊集在“日月潭”邊,在銀輝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遊戲。
相傳古代,大清溪邊有對青年夫婦,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姐,靠捕魚度日。壹天,太陽和月亮突然都不見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長,蟲鳥哭泣。大尖和水花決定要把太陽和月亮找回來。他倆在白發老婆婆指點下,用金斧砍死了深潭中吞食太陽的公龍;又用金剪刀殺死了吞食月亮的母龍。他們還拿了大棕櫚樹枝,把太陽和月亮托上天空。為了征服惡龍,他們永遠守在潭邊,變成了大尖和水花兩座大山。這個大潭,人們就稱它為“日月潭”。
所以,每逢中秋,高山族同胞想念大尖和水花夫婦的獻身精神,都要到日月潭邊來模仿他們夫婦托太陽、月亮的彩球,不讓彩球落地,以求壹年的日月昌明,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蒙古族“追月”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遊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天西方。執著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尋月” 西藏壹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著河流,跟著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後回家團圓吃月餅。
赫哲族“祭月” 在我國東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節,人們要采葡萄、祭月。相傳是為了紀念壹個聰明、勤勞的赫哲族媳婦媳婦。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邊向月亮求救。最後終於奔到了月亮上。
鄂溫克族“供月” 鄂溫克族同胞過中秋節以合家歡聚、供月為主要內容。節日期間還探親訪友,互相宴請。中秋夜晚,人們聚集於篝火旁,歡歌曼舞,直至深夜。
中秋夜臨,各山寨的蘆笙歌舞隊,踏著壹路月光,行至臨近山寨,和那兒的寨民相聚賞月,賽歌賽舞,徹夜長歡。
德昂族“串月” 雲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壹陣悠揚動聽葫蘆笙,男女青年在壹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賓榔、送茶訂下婚約。
傣族“拜月” 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
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每逢中秋節這天,小夥子壹清早就帶上火藥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到湖邊、池塘裏抓魚。他們都忙著準備節日的晚餐。老阿媽則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壹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壹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壹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後,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最後,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嘗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廣西侗族“行月” 廣西侗族以行月方式歡度中秋。月亮千起來的時候,經過充分準備的蘆笙歌舞隊,踏著月光來到鄰近的山寨賽歌賽舞,樂聲震耳,舞姿婆娑,歡樂的人群沈浸在似水的月色之中。
湖南侗族偷月亮菜 湖南侗鄉的中秋之夜,流行著壹種有趣的“偷月亮菜”風俗。
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裏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壹夜可以***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給這種風俗,取名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著花傘,選取自己心愛後生的園圃,去采摘瓜菜,而不會被人看成是“偷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叫喊:“餵!妳的瓜菜被我扯走了,妳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來,她們這是借助月宮仙女傳遞紅線呢。如果能摘到壹個並蒂的瓜果,這表示她們能有幸福的愛情。因此,成雙生長的豆角便成了她們采摘的對象。嫂子們這夜也同樣到別家園圃裏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能采到壹個最肥的瓜或壹把活鮮青翠的毛豆,因為,這象征著小孩的肥壯,毛頭的健康(毛豆的諧音,指小孩)。小夥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只能在野地裏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無限歡樂和神奇異彩。
壯族米餅拜月中秋 “祭月”古來有之,只是隨著歷史環境的變遷和文化習俗的演變,這壹儀式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而在壯族卻保留了這壹古老的傳統。在中秋夜,壯族人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壹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壹高約壹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征社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裏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壹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蔔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個階段。
布依族偷老瓜煮糯米飯 布依族在中秋節當天晚上有偷老瓜煮糯米飯的習俗。他們將偷來的老瓜用紅布包好,壹路放炮到缺子女的人家。這家的主人要請他們吃酒消夜,據說這樣可以給這家人帶來子女。而被偷的人家也不會責怪偷瓜的人,反而認為這樣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好的收成。
仡佬族中秋夜祭祖靈 仡佬族把中秋稱作“八月節”,節日的頭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裝,齊集在寨子的地坪上。幾個青年把壹頭頭戴大紅花的黃牛牽來,寨中最長者——“族老”開始禱告,祈求五谷豐登;樂隊奏起“八仙”曲,同時鳴粉槍、放鞭炮。然後殺牛,割下牛心,每戶壹份,表示全族團結壹心。隨後,“族老”還率眾捧著小豬、老雞、大鵝三牲,到菩薩樹下祭祀。禮畢,全族歡聚壹堂會餐,直到天黑。次日,各戶舉行家宴後,婦女們偕兒帶女回娘家送禮;男人們串街會友,唱歌、談天。據說,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動壹直延續到節日的最後壹天。
土族打月亮 在土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中,人類與月亮的關系密不可分,土族將月亮與太陽並稱“日月二吉”,認為二者都是天的壹部分,可見,土族人民對月亮有深厚的宗教情感。
中秋之夜,家家院子裏放壹盆清水,當圓月的倒影出現在盆中時,人們便不停地用小石子擊打,直把那輪圓月打得“體無完膚”。
阿昌族的特俗習俗 雲南省梁河縣壹帶的阿昌族,每逢中秋都忘不了給狗飽食壹頓。
相傳從前稻谷皆自生自長,而且高大如芭蕉樹,人們因此養成好吃懶做的習慣,並把吃不完的稻谷都糟蹋掉了。壹天,觀音娘娘見人們如此不珍惜糧食,壹氣之下刮起壹陣狂風,卷走了所有的谷子。不久,人們壹個個餓地嗷嗷直叫,觀音聽到狗叫,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於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壹把把谷子,人們把狗攆開去搶谷種吃。壹位老人勸阻了大家,並把撿到的幾粒谷種播撒在河邊的田裏,從此代代相傳,人們不僅學會了種谷子,還懂得了生活要靠辛勤勞動的道理。為了不忘過去的教訓,也為了報答狗討來谷種的恩德,八月十五這天早上,家家戶戶都要用新收獲的大米煮飯餵狗,而後走親訪友,歡聚娛樂。
阿細人“跳月” 阿細人過中秋的傳統習慣是“跳月”。中秋之夜,從各個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開闊地,披紗的姑娘跳起來了,肩負大三弦的小夥子跳起來了。然而,尤為撩人的還是那種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仿佛月亮也聽利為之動情動容。
民俗專家表示,雖然各民族的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向往,都有“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的美好願望。(中國民族宗教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