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誰能詳細介紹壹下石城縣?

誰能詳細介紹壹下石城縣?

石城縣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東北部,北緯116 05′46″-116 38′03″,北緯25° 57′47″-26″。西接寧都縣,北接廣昌縣,南接福建省瑞金市、長汀縣,東接福建省寧化縣。南北長71.8km,東西寬53.7km,總面積1581.53km2..總人口30.2萬。全縣轄5鎮5鄉:琴江鎮、小松鎮、平山鎮、橫江鎮、高田鎮、木蘭鄉、鳳山鄉、猶大鄉、龍崗鄉、竹坑鄉。有13個居委會,131個行政村。縣政府設在琴江鎮。贛南方言在全縣流行。石城是客家人南遷最重要的中轉站。唐宋以來,這裏是名副其實的閩粵要道,是早期客家人的搖籃和發祥地之壹。

西晉末年,政治腐敗,民族矛盾上升,導致“五亂”,史稱“永嘉之亂”。進士家族南遷,全國壹片恐慌,導致大量士紳百姓南遷。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大遷徙,持續了幾個世紀。據《石城景西村鄭六修族譜》記載:“嬴公、懷帝五年海中亂,中十人南移奔吳,故從萊州高密渡江,避難於西漳、龍源、梅井坪。求太平盛世,遷居福州宜黃。求夢圓東晉八年(412)為妓,遷居南康揭陽縣石鼓綏蘇(今鎮林腦),與吳同居,後遷居南橋嶺。”鄭、吳這兩個家族應該是最早南遷的原始人。此後,在唐朝、北宋末年、明朝末年、清朝以及同年,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因戰爭而發生的人口遷徙。在這五次大遷徙中,中原大量漢人跋涉千裏,走走停停,歷時十幾個世紀,大部分壹直留在江南。這些移民有的先在贛北鄱陽湖區居住,後又回到贛江,從贛中到贛南。因為石城和福建寧化隔山而居,大量移民通過廣昌或寧都到達石城。

石城是武夷山西麓的壹塊寶地,這裏山川秀美,宜墾土地較多,人口相對較少,容量較大,民風淳樸,生活安寧。因此,大量南遷的漢人留在了這裏。據現存家譜記載,唐五代時期,遷居石城定居的姓氏多達48個,宋代姓氏70多個,明代姓氏30多個,清代姓氏20多個。壹千多年來,數以百萬計的客家先民從石城穿越武夷山,來到福建的長汀、寧化、建寧、連城,以求更好的安身立命之地。壹些人留了下來,而另壹些人則南下廣東東部。明清時期,少數客家人再次漂洋過海到海外謀生,今天他們就是海外客家人。

由於地理條件優越,閩粵贛三省交界處的千裏長條形,山高林密,水資源豐富,耕地多,居住區多為山區小盆地村落。這個小流域的農耕生活環境形成並保留了相對穩定的民俗。這種半封閉的生活環境保留了古代中原的許多音韻方言。經過幾千年的孕育,到了明清時期,終於形成了壹個自覺的“客家”。

石城是中原漢族南遷最重要的中轉站,也是客家人形成最早的發源地。所以有很多客家文化建築。本縣小松鎮小松村巖腳坪楊村方亭,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兩端有牌坊,以示孝道,是臺太學生廉之妻李所建。亭子由兩個房間組成,下面有墻,上面有梁和椽。牌樓上雕刻很多,工藝精湛。1983年4月,在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蘆田鎮延陵管理區上白廠水口被列為永寧橋,又名格布橋。橋體為花崗巖,單孔,橫跨溪流,長30m,寬5.3m,跨度10.6m..該橋建於清乾隆三年(1738),周至五年(1866)在橋上建亭供奉關羽。亭子分為五段,中間壹段最高,兩層逐漸降低。中段建廟,兩邊設木凳,供人休息。橋是實心的,圖案很簡單。是南方山區特有的建築。石城科的大量文化建築吸引了許多國內外遊客前來觀賞。

石城客家人的飲酒習俗是壹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客家人的主食是大米和紅薯,其次是大豆、小麥、代餐和副食。其中以紅薯粉條(皮)、掛面最為常見,其次是米飯、黃米和糯米炒餅、芋頭包子、炒丸子、發糕、糖糕、紅薯幹等。農村有吃茶米茶的習俗,可以解渴充饑,招待親朋好友。客家食譜由肉(豬、牛、狗肉)、禽(雞、鴨、鵝等)組成。)、山珍海味(香菇、木耳、竹筍)、水產品(魚、甲魚、蝸牛等。),食物等。名菜有紅燒棋子(肉)、丸子、魚丸、紅薯餃子、紅燒甲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