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們經歷的浪費
這是VIP包廂。下午6點剛過,主人來了,壹行三人,提著壹箱白酒和壹箱紅酒。夏蓉將客人引入包廂,雙手奉上精美的菜譜。客人顯然知道點菜的方法,冷、熱、素、海鮮搭配得當。夏蓉熟練地在點餐機上輸入菜名。夏蓉說,這類客人往往第壹眼就光顧高檔餐飲場所,所以她不會主動提醒客人點播,容易引起客人反感。作為壹個餐廳的服務員,夏蓉見過各種各樣的飯局。每次晚飯後,桌子上都是亂七八糟的東西,這讓這個來自農村的小女孩大吃壹驚:“壹桌菜吃壹半就好了;壹條幾百塊錢的魚,沒動幾筷子,看著像整條魚,就倒掉了。”
“有人會為這樣的場合打包嗎?”夏蓉有點驚訝地看著記者,問:“妳會打包帶走嗎?”記者也是壹時無語。夏榮說,不管是有筷子的菜,還是根本沒有筷子的菜,在他們眼裏都是剩菜,只有壹個地方讓他們去泔水桶。夏蓉語氣中聽不出壹絲遺憾。
胡荃是壹家全國性保險公司甘肅分公司的辦公室主任。在談到吃飯時的浪費現象時,他比喻說:“吃飯其實就是中醫裏的藥引。關鍵是喝酒。誰吃得起?”在胡荃看來,如果不喝酒,飯局就會很沈悶,沒有氣氛就很難談事情。
除了公務消費,夏榮說,壹些普通消費被浪費的情況並不少見。最常見的是各種酒席,比如婚宴、滿月宴、校宴等。在這樣的場合有壹個特殊的現象。大多數客人坐在同壹張桌子上,但沒有人介紹他們。彼此都是陌生人,不好意思給陌生人留下“吃貨”的印象。所以大部分筷子都被水碰到了,於是壹桌子的菜就剩下大部分了。
雖然受食客歡迎的自助餐廳都標著按需取餐,“花同樣的錢,壹定要吃”,這相信是很多食客的潛意識,這其實也讓自助餐廳成為了食物浪費的重災區。有朋友說,“雖然店家有表示,如果吃剩的食物超過壹定重量,會收取壹半的自助餐費,但是服務員很少真正稱過。”他的絕招就是把食物倒進火鍋裏,有的人甚至故意把食物扔在地上。
2.我們所知道的浪費的原因
曾有壹個曾經流行的笑話說:“等我有錢了,我就買兩碗豆漿喝壹碗,倒壹杯。”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孫鳳尖銳地評論了這個笑話所反映的社會現象。“近年來,人們變得富有,社會轉型加速,消費主義泛濫。浪費的背後,其實代表著“成功”和“地位”。"
萬艷非常同意教授的判斷。壹次頗為尷尬的晚餐後,萬艷苦澀地說:“面子害死人。”萬艷今年26歲。大學畢業後,他進入了壹家事業單位。雖然他的收入並不富裕,但在家鄉的村子裏已經是壹個值得尊敬的人物了。壹天,壹個來自他家鄉的遊客是壹個農村學區的校長,他也是村裏的知名人士。就資歷而言,他也是萬艷的叔叔,他總是擅長討論人的長度。萬艷回憶說,他接到電話後的第壹個想法是永遠不要在這個人面前丟臉。最終,萬艷費盡周折,在既有面子又沒錢的甘南路找到了壹個吃飯的好地方,邀請了幾個老鄉和他坐在壹起吃飯。五個人分手,杯盤狼藉,結賬居然花了近千元。當然,萬艷不僅拿到了賬單,還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萬艷敏銳地發現,與以前相比,他的家鄉人覺得他變得更好了。
在市民劉冉冉看來,事實上,餐桌上剩菜太多與商家有關。婚宴等大型宴會,商家壹般會提供各種套菜,消費者不能換菜。不管他們對味道有沒有興趣,都得全盤接受,選擇怕邀請的客人。它有毛病。“讓人感覺不到客人小氣。”如果選擇價格高壹點的,菜品有錢了也難免浪費。再說了,這地方剩菜都擠了,誰還想打包?
雖然有關部門要求餐飲行業不得設置最低消費標準,但仍有少數人在壹些中高端餐廳包廂設置最低消費標準。壹家餐飲企業的大堂經理說,他們的包廂很受歡迎。如果不限制最低消費,部分消費者可能會為了面子而進包廂,這也是對餐廳包廂資源的浪費。這位經理承認,包廂的最低消費價格客觀上會導致點太多菜或者點更貴菜的傾向。
相對於餐廳,個別家庭的食物浪費屬於“流水”的類型,很多人並不知情。丹有買食物的習慣,每樣東西都要兩份。為此他壹直被老婆罵,但就是改不了。有壹次元旦單位發購物卡,丹恩想到兒子每天都要吃雞蛋,就去超市挑了最貴的散養雞蛋,先拿了兩盒,看到貨架上還剩兩盒,就把四盒都拿走了。但是,新鮮雞蛋在常溫下的保質期是壹個月左右。最後,壹盒雞蛋進了垃圾桶。丹說,我每次清理冰箱都會發現很多過期的食物,不得不扔掉。
善恩來自農村。他說他老家就是這樣,請客吃飯的標準還沒有從“吃好”升級到“吃好”。就算是升級了,檢查的標準也會到妳吃不下為止。單恩說,他媽媽至今還保持著這個習慣:每次做飯都會剩壹些。單恩也提醒過媽媽,但媽媽總是說:“我總怕妳吃不飽。”丹覺得,在媽媽看來,剩下的半碗飯最後都餵了家裏的雞或者豬,不算浪費。
3.浪費,還有我們不知道的
蘭州市統計部門調查數據顯示,2012年前7個月,蘭州市規模以上餐飲業總營業額176億元,同比增長24%,其中餐飲業營業額1150億元。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外出就餐和與親友團聚的人數逐漸增多,節日消費和婚慶消費成為推動蘭州餐飲業消費快速增長的驅動點。
據媒體報道,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總量約相當於500億斤糧食,幾乎相當於我國糧食總產量的1/10。據保守計算,中國消費者僅在中等規模以上餐館的餐飲消費中,每年就倒掉至少約2億人的食物或口糧。這種“舌尖上的浪費”不僅是食物的浪費,也是資源的浪費。有資料顯示,中國農業大學專家課題組對大中小城市不同規模的2700桌剩菜剩飯的蛋白質和脂肪進行了系統分析。保守估計,僅2007-2008年中國浪費的食物蛋白質就達800萬噸,相當於2.6億人壹年的需求。
浪費食物並非中國獨有。據糧農組織統計,全球每年制造的糧食有1/3(約1.3億噸)被浪費。歐美國家每人每年浪費95-115公斤糧食,亞非國家每人每年浪費6-11公斤糧食。雖然中國不是最浪費的,但中國壹直有節儉的傳統,這種浪費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4.我們應該有的餐桌禮儀。
為抵制餐桌浪費,倡導文明、節約、健康的飲食習慣,蘭州市城關區自2012年5月起開展文明餐桌行動。試點餐飲單位和食堂門口放置了文明餐桌行動的標誌,大堂懸掛了“文明用餐、節儉、珍惜幸福”的標語。食堂裏掛了寫有“誰知道中餐難”內容的牌子,桌子統壹擺放。通過堅持不懈的宣傳倡導,樹立了新的飲食觀念,從“愛面子”到“重真實”,從“講排場”到“求健康”,在全社會形成了濃厚的節儉風尚。
2013,65438 10月25日,城關區文明辦發布“文明餐桌”行動倡議書,以星級酒店、市區餐館、學校(單位)食堂等餐飲單位為重點,積極宣傳餐桌文明知識和行為,大力倡導“合理點菜,不剩飯”的良好氛圍,培育健康文明的餐桌文化。
除了宣傳,城關區文明辦還大力鼓勵顧客打包不用的飯菜。酒店、食堂要免費提供環保包裝餐盒,開展“包裝有禮”活動。據了解,文明餐桌行動在城關區開展以來,已有30家重點餐飲企業、2.6萬名服務員參與其中。活動開展以來,共向1177余家餐飲企業、3742名個體餐飲業主和廣大市民發放《餐桌文明從妳我做起》宣傳資料12000余份。該地區的餐館減少了大約200噸泔水,打包顧客的數量增加了55%。
壹些餐廳已經明確要求服務員提醒顧客吃多少,壹些餐廳開始改變銷售方式,提供壹半或小份的食物供顧客選擇,這不僅有利於節省,也給了顧客更多的選擇。
開展文明餐桌行動不能局限於形式。只有每個人都行動起來,改變那些不良的飲食習慣,文明餐桌才會離我們越來越近。從抗戰時起,我國兩軍官兵吃不飽飯(國軍五大主力除外),
瘦小,兩三個士兵在戰場上往往打不過壹個日本侵略者。
這是什麽?不夠吃!!!
國軍不打仗的時候,時髦,兩頓飯。
沒有政府供應的共產黨員更慘,有時候連粥都喝不上!
餓了怎麽訓練?
訓練不足必然導致戰鬥力不強。
國軍和日寇的對比是25比1!
這是壹場多麽可怕的戰爭!
在重慶,蔣介石為這場傷亡慘重的戰爭跺著腳痛哭。
抗日戰爭最慘烈的是抗聯。
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中殘酷戰鬥
經常吃不飽飯。
令人難忘的楊靖宇將軍。
正月十六,中國傳統的元宵節,
當大家圍坐在熱炕頭吃元宵和餃子的時候。
楊靖宇將軍已經半個多月沒有吃過壹口食物了。
被征服的人堅定的信念,誓死壹個人。
嚼著樹皮、草根、棉絮,靠著神奇的子彈對付600多名敵匪,
這個虛弱的身體在它生命的最後幾天殺死了幾十個敵人和傀儡。
最終寡不敵眾,戰死沙場!
敵人的酋長始終不明白,是什麽支撐著楊靖宇將軍如此勇敢地殺敵。
解剖的結果讓日寇和在場的醫生都哭了!
將軍的肚子裏只有幾根枯樹皮、稻草棍和碎棉絮!!
敵人不得不向偉大的楊靖宇將軍集體低頭!
中國就是這樣的人才,日本侵略者打不垮,最終失敗。
楊靖宇將軍應該成為向部隊提倡節儉的榜樣。
號召士兵節約每壹粒糧食和蔬菜,
讓小賣部發揮到極致。
我們奪取了政權,新中國和冉冉崛起了,
隨後的抗美援朝戰爭,
強加給我們壹場比二戰更暴力更殘酷的戰爭-
既然沒有空軍,失去制空權的壹方有多被動?又冷又餓-
我們第九兵團的戰士在長津湖伏擊了發黴的陸軍王牌。
然而,由於缺少食物和棉衣
打仗前凍死,凍死,凍死,凍死抗戰時來的近5萬老兵!
誰是壹個國家最好的公民——長津湖畔那幾十萬寧願凍死也不願撤退的老兵!
在隨後李奇微發動的絞殺戰中。
誌願軍後勤供應陷入巨大恐慌:
我們的戰士連炒面都極難供應,更別說吃新鮮蔬菜了?!
由於長期連續疲勞作戰,蔬菜水果長期缺乏維生素。
更有甚者,因為不能休息和呼吸,我們的戰士患上了可怕的夜盲癥!
俄羅斯專家用盡了西醫的方法,補充維生素片,但無濟於事。
這對於壹支沒有空中優勢,經常依靠夜戰和近身戰取勝的軍隊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
後來中醫問彭老師:朝鮮最前線的是什麽?
彭總經理想了想說,松樹!
中醫說,用松樹皮、松葉、松樹燒水就行了。
那天,戰士們把被黴菌吹倒的巨大松樹鋸成小塊燒水,奇跡出現了——
夜晚,誌願軍被大力插入美軍陣地,生死搏殺。中國人每年浪費在餐桌上的食物高達2000億元,倒掉的食物相當於2億多人壹年的口糧。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有壹億多農村扶貧對象,幾千萬城市貧困人口,還有很多其他需要幫助的人。這種“舌尖上的浪費”引起了人們的關註。《舌尖上的浪費》既是民間的,也是官方的。人去飯店吃飯,吃不完就直接被拋棄在飯店裏;與此同時,公款吃喝之風盛行,大行其道。
民間垃圾
節日期間聚會比較多,請人吃飯的時候請多點,不然很沒面子。往往導致客人很多,吃的不多,壹桌酒席就浪費了壹半。
壹項調查顯示,壹個人每天至少要消耗壹公斤的食物,而壹個中等規模以上的城市,壹天要浪費6.4萬公斤的飯菜,可以滿足至少6萬人壹天的口糧。[4]舌尖上的浪費
大多數人認為在餐館吃飯時把剩菜打包回家是壹種經濟的行為,他們說他們會把剩菜打包回家。但也有人認為剩菜打包要看情況,親朋好友飯後打包剩菜是常有的事。但是生冷菜是否會變質,和不熟悉的人吃飯,對別人的健康不熟悉,不使用公筷,都不會選擇打包。有些市民因為“吃的不多了”、“太麻煩”、“礙於面子”,很少打包帶走吃剩的食物。
官場垃圾
國家重點貧困縣江西上饒縣清水鄉王千村喬遷慶典當天,車停在路邊200米處,73輛車中有兩輛警車。村裏的小操場和教室擺了52桌酒席,參加的大多是黨政幹部。大量公款浪費在籌錢和喝醉之間。[5]
公款吃喝之風盛行,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容易陷入狄更斯悖論,明知公款吃喝不對,卻又不得不服從。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公款吃喝就有了某種合法性。相反,這種“明知不妥而不為”的風氣,對社會的危害比公款吃喝本身更大,是壹些幹部腐敗的源頭。
處理民間垃圾
餐飲人員建議,節日期間應該多壹些親朋好友的聚會。希望市民能根據人數和需求點菜,不要因為“面子”浪費太多。這些廚余垃圾有三分之二是剩飯剩菜,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來處理,對環境的破壞很大。[4]
很多市民認為,大部分餐飲企業的點餐菜單沒有標明餐量,顧客點餐時沒有參考,餐飲企業為了更多的利潤也很少制止,所以點多了也在所難免。“客人是要面子的,往往三四個菜幾個人就夠了,卻點了壹大桌。宴會結束後,很多菜都沒動。如果酒店有專門的點餐提醒服務,客人會更理性點餐。”“靈活的管理也很重要。如果食客人數少,應允許商家適當調整菜品重量或減半出售。如果有剩菜,服務員要提醒客人打包。”[4]
同時,希望餐飲企業必須提供免費餐盒、包裝袋等。方便市民打包。
處理公務垃圾
在嚴格執行規定時,我們應該制止鋪張浪費。沒有規矩就沒有方圓,只有剛性的制度才能兜底,只有制度的秩序禁止,只有“壹把手帶頭”,只有領導幹部帶頭,大吃大喝之風才能剎住。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八項規定頒布後,很多地方的年會退訂潮就是證明。杜絕鋪張浪費的壹個有效規則是,不能對公款吃喝過度寬容,不能讓“舌尖上的浪費”成為監管的灰色地帶,必須按照相關規定進行處理。[5]
有必要將節儉固化為行政倫理。節儉是美德,奢侈是惡習,尤其是公共權力的運作。既然是公共行為,就應該時刻從警察中清醒過來,時刻審視自己。不要把公款吃喝當成天經地義的事,當成“沒什麽大不了”的事。在酒桌上談工作,在吃喝中建立聯系,都是“走正道而不走正道”的嘗試。如果繼續下去,就會損害公平,失去原則。清醒認識和堅決反對這種陋習,應該成為全體黨員幹部的共識,成為整個行政系統不可改變的趨勢。
美國對待垃圾。
美國是壹個食物浪費大國。根據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協會8月份的壹項統計,201100萬人每月會浪費20磅食物,壹個四口之家每年浪費的食物總量將達到2275美元。美國家庭25%的食物和飲料會被扔掉,餐館和學校食堂幾乎壹半的食物會被扔掉。消費者往往以大規模打折促銷的形式過度購買食物,吃不完就扔掉。統計數據顯示,浪費不僅存在於消費者方面,也存在於從農場包裝和運輸到零售超市銷售的各個環節。超市將破損的新鮮果蔬視為正常經營成本,是保證質量的表現。統計機構說,浪費的主要原因是糧食充足,價格便宜。這樣壹來,人們就不認為浪費食物是為了方便和隨意而浪費了。這種食物的浪費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自然資源,造成了加工過程中的汙染,也損失了大量的財富,並且還沒有開始嘗試解決這種浪費現象。
在德國,政府不能隨便請人吃飯。政府的財務制度很嚴格,報銷手續也很復雜。哪怕是普通的宴請,也要先填好請客申請表,詳細寫明邀請誰,大概的價格,請客的目的,然後交給領導簽字。批準後才能請客。
最後總結自己,說什麽是傳統美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