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士
2017-12-29
128 |讀者問答:“佛娃”不喜歡社交怎麽辦?
旁白:校對
魏博士
下周我會和大家討論兩個話題,壹個是虛榮心,壹個是工作記憶。
最近,有許多節日,如聖誕節、元旦和春節...是孩子們收禮物的時候了。但是這個時候,爸爸媽媽應該會很頭疼。孩子看到別人有什麽,就哭著要,特別羨慕別人的東西。他虛榮嗎?我該怎麽辦?別擔心,我下周告訴妳。
另壹個話題是“工作記憶”。工作記憶是壹種特殊的短時記憶,是與智力相關的核心認知能力之壹。壹般來說,普通人的短時記憶容量是4個單位,妳再也記不住了。這種能力尤為重要。如果神燈只能滿足壹個願望,我希望是“工作記憶的兩倍!”那麽如何提高孩子的工作記憶呢?下周我再和妳談。
本周問答時間
1.“佛娃”不喜歡社交怎麽辦?
2.父母離異,如何幫助孩子度過迷茫期?
3.如何幫助孩子認識時鐘?
4.下班後我很累。我該怎麽和孩子玩?
5.孩子還沒會自己吃飯就被表揚了怎麽辦?
1.“佛娃”不喜歡社交怎麽辦?
@Chenyixin
我的寶寶壹歲半了。她感情豐富,極度敏感。讓我擔心的是,當她遇到自己的孩子時,其他孩子都好奇的走來走去,或者隨著音樂起舞搖擺,近距離的互相撫摸玩耍。寶寶只是遠遠地觀察別人,總是依偎著媽媽。
我們經常開玩笑說,嬰兒不像孩子,他們的身體裏住著壹個古老的靈魂。我擔心這樣的聚會會加深她“與世隔絕”的社交習慣,但我不想強迫她社交。我該怎麽辦?
魏博士
妳的觀察力非常敏銳。每個孩子對情緒、新環境、陌生人的反應都不壹樣。嬰兒對情緒比較敏感,所以和同齡人玩也會傾向於回避,這是正常反應。陌生感帶來不確定性,孩子感到不安全。多給她時間觀察熟悉,她會壹步步適應的。而且,壹歲半的寶寶和同齡人交往還為時過早。她不是“佛娃”,不看破紅塵,但涉世不深。
建議大家回顧以下兩篇文章:
知識點:
008 |寶寶如何社交?父母領路。
050 |假裝玩遊戲,扮演社會專家。
2.父母離異,如何幫助孩子度過迷茫期?
@菲菲
我的家庭剛剛經歷了巨大的變化。我和老公離婚了,自己把孩子養大。我四歲的兒子不太清楚父母分居的事實。他經常問我爸爸的情況,想和他爸媽壹起玩,和他們壹起旅遊。
每次問問題,我都心痛。壹方面我覺得對不起兒子,讓他不能像以前壹樣享受壹家三口的幸福;另壹方面,我不想想起過去。請問,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這段迷茫期?
魏博士
聽到這個消息我很難過。離婚不僅影響孩子,也影響妳。這是壹個復雜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解決的。
我推薦妳讀壹讀《單親家庭的積極管教》這本書,這是積極管教創始人簡·納爾遜的作品。這本書的核心思想是:單親家庭不是“破碎的家庭”,單親家庭的孩子也不是註定要失敗和失望的。憑借努力、愛和積極的育兒技巧,單親父母可以將孩子培養成有能力、滿意和成功的人,讓單親家庭成為平靜、安全和充滿愛的家,單親父母自己也會成為更健康、更平靜的父母——以及更幸福的人。
祝妳和妳的孩子早日回歸正軌。
知識點:
028 |直播總結:這12題妳可能錯過了。
3.如何幫助孩子認識時鐘?
@小螞蟻
如何用有趣的方式教五歲寶寶認識時鐘?我試著自己教他,但是寶寶聽不懂。
魏博士
認識時鐘的根本目的是認識時間,但時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該怎麽辦?是的,我們可以使用更具體和熟悉的東西。
回顧過去,立足現在,展望未來——妳看,我們用空間來理解時間。“回顧”、“立足”、“展望”這幾個字,不正說明我們站在歷史的長河旁,回望過去,展望未來嗎?我們也用具體事件來指代時間。比如武俠小說裏,有“喝茶的時候”、“吃飯的時候”或者“香香的時候”。
現在,妳的孩子五歲了。他知道四季,早上,下午和晚上,以及幼兒園的出勤,午餐,午睡,遊戲和學校。妳不妨把這些時間表寫在壹張紙上,從左到右排好。時間被妳以空間的形式捕捉,孩子會理解循環的概念。
這不就是鐘的形式嗎?重復從0到12的循環。畫壹個鐘,把時針和分針想象成兩個小人在走。先讓孩子認識大概念,1分,2分3分;等他明白了,他就知道1: 30,2: 30,3: 30,然後能是幾點?
也可以讓孩子假裝成鐘表,左手是時針,右手是分針。妳說時間,他就會抽簽。也可以選擇壹些桌面遊戲,比如有時間意識的桌遊“狼來了,狼來了,幾點了?”英國果園玩具公司。》(幾點了?),這些方式都可以提高趣味性。
知識點:
099 |容忍孩子的“混日子”
4.下班後我很累。我該怎麽和孩子玩?
永不放棄
每天下班回家都很累,但是寶寶很粘人。我不和她玩就生氣。不知道該怎麽處理。
魏博士
這真是壹個令人苦惱的問題。我給妳兩個小建議:
首先,回家前調整心態。本周,我們學習了認知靈活性的話題。孩子在活動之間的過渡會有困難,比如在操場玩不肯回家,玩積木不肯吃飯。其實當我們從工作過渡到家庭的時候,同樣的問題也會存在。
離開辦公室後,我會告訴自己,回家的主要任務是陪寶寶。在路上給自己壹個喘息的機會,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休息,然後再去想回去可以和女兒玩什麽。大家都知道我每天都有壹段時間聯系不上,因為我回到家就把手機扔抽屜裏了。和寶寶在壹起,心裏就沒那麽累了。
其次,找壹些偷懶的遊戲來玩。比如我可以躺著玩遊戲。我女兒是醫生,我是病人。我躺在沙發上假裝肚子疼。讓她給我檢查,找藥吃。或者假裝我是桌子,她把我的後背當桌面,過家家。比如我把壹個毛絨玩具綁在壹個舊魚竿上,告訴女兒熊掛在樹上。她就像壹個消防隊員,跑來跑去抓熊,為了救它。這些都是父母可以坐著玩的遊戲。
知識點:
023 |父母如何擺脫孩子的時間綁架?
5.孩子還沒會自己吃飯就被表揚了怎麽辦?
@小月
兩歲半的男孩,每次吃飯都需要父母行為的獎勵。比如我們每個人同時給他鼓掌或者豎起大拇指,他才能繼續吃下壹口。我感覺他是為了得到我們的贊美才吃的。沒有表揚,他就無法進行“吃”的行為。另外,吃飯的時候,他壹會兒唱歌,壹會兒拍桌子,好像吃飯不是他自己的事。我們做什麽呢
魏博士
很多寶媽寶爸都擔心孩子吃飯困難。從妳的描述來看,孩子吃飯就像玩。當他搭積木,拼拼圖的時候,他需要有人給他口頭表揚。他也可能邊吃東西邊唱歌打節奏。
其實在孩子眼裏,吃和玩真的沒有太大區別。孩子的這種行為表明他對吃的遊戲不太感興趣。請註意以下幾點:
首先,孩子吃飯前吃的零食多嗎?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會導致沒有胃口吃飯。
其次,妳給孩子提供的餐具有意思嗎?食物好吃嗎?孩子會更願意吃,因為餐具是小動物的形狀;因為食物好吃,比如雞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做成愛心和小熊形狀,吃起來更有興趣。孩子容易對單調的食譜感到厭煩,建議多學習新方法。
第三,孩子是否有足夠的空間去“享受”他們的飯菜?當孩子用勺子和手吃飯,食物掉到地上時,有些父母會受不了。但其實這些情況都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正常表現。他們的手指不夠靈活,眼睛和手不夠協調,以至於不能像紳士淑女壹樣正常吃飯。這個要求太高了。孩子自己吃飯不是壹般的難,但是不能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妳不妨把孩子放在高腳椅上,戴上圍兜,讓他探索進食的自由。除了故意扔食物,其他行為不需要幹預。多練習,孩子會吃得更多,更文明。
第四,孩子吃飯時間夠嗎?有的家長希望孩子半個小時就吃完,就像自己壹樣。即使妳不說,孩子也能看出妳臉上的緊迫感,只是他反應慢,想試探妳的底線。但是,孩子吃飯的過程就是邊玩邊吃,我們不妨多給他壹些時間,比如壹個小時以內。如果孩子開始扔食物,說明他不想吃東西,可以把東西放好,帶他去洗手洗臉,然後玩別的玩具。
最後,我建議妳先看看孩子的生長曲線是否在正常範圍內。如果妳很瘦,建議去醫院。
妳在幫助孩子獨立進食方面有什麽高招?比如有趣的餐具,美味的菜譜,有效的指導方法...歡迎分享到下面的留言區,幫助更多的孩子成為“零食貨”!
本周家長分享。
魏博士
周三妳學習了認知靈活性,即孩子能否“放棄”舊的做事方式,根據新的情況用新的方式思考和看待事物。馬寶@高高分析了她兩個女兒在靈活性上的差異。大女兒比小女兒強,因為大女兒自己帶的,從小在這方面訓練有素。最小的女兒主要是奶奶帶,但是比較弱。
“不變”讓孩子覺得舒服,但“變”才能讓孩子進步。在孩子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不妨輕輕推他往前走。
馬寶@高高分享:認知靈活性離不開後天訓練。
在學習了“我家寶寶倔:認知彈性不夠”這壹課後,我對兩個女兒認知彈性的認識有所開導,壹些問題也迎刃而解:大女兒從小由我帶大,認知習慣和生活習慣相對更好,所以大女兒現在已經不是倔孩子了。
我們壹起玩壹個叫“妳說我做”的遊戲,它隨著她的年齡和認知水平的提高而變化。
壹歲以前,我們不太會說話的時候,會進行眼神交流。比如我問燈是什麽?什麽是門?她會用眼神回答我。
從壹歲半到兩歲,她可以用語言和身體回答這些問題。我讓她更頻繁地指出自己身體的某些部位。?
兩歲到三歲,孩子開始接觸英語,於是遊戲又出現了雙語模式,孩子可以在中英文之間切換。
最近在幼兒園,我們的遊戲有了很大的進步。第壹,下達指令的角色可以互換,我女兒也可以是下達指令的人,我會是完成指令的人。其次,遊戲規則也升級為“答非所問”。例如,如果我說“眼睛”,她會很快指出這不是眼睛的任何部分。如果孩子說“跑”,我會做出除了跑以外的另壹個動作。遊戲升級了,孩子們玩得更開心了。
因為工作的關系,小女兒陪奶奶的時間比較多,幾乎每天都是同樣的流程,也沒有變規則的小遊戲可以玩。也許這就是她思維模式和脾氣比較倔的根本原因。比如她想穿什麽衣服就要穿什麽衣服,換別的衣服就會哭。
我以前覺得是兩個孩子天生性格的差異。現在想來,離不開後天的培養和引導。當我的小女兒明年進入幼兒園時,我會照顧她。希望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也希望能通過不斷的努力,引導和培養小女兒的認知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