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城中村”納入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範圍,是從戰略的角度出發。
將“城中村”納入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建設範圍有哪些特殊考慮?對此,省農業農村廳廳長顧興偉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村村點火,家家戶戶冒煙”成為改革開放初期高速發展的真實寫照。大批農民“洗腳下田”,每個村都建廠,全力修建農房,充分吸引外來務工人員,促進了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為珠三角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當時由於缺乏現成的經驗,尤其是城市科學規劃和鄉村建設管理的缺失,給今天的美麗鄉村建設和城市改造留下了不少“包袱”,也是珠三角“獨大”的短板。“這些短板得到解決,將從根本上提升珠三角美麗鄉村建設水平,為大灣區拓展更多高質量發展空間。”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分析。
因此,針對珠三角地區,我省特別要求將城中村納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2020年底與其他村莊同步達到“整潔村莊”要求。“這是其他大部分省區和粵東、粵西、粵北所沒有的,是珠三角的創新之舉,更是現實發展的需要。”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進壹步闡述。
“廣東將‘城中村’納入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範圍,是從戰略高度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深入發展的重要舉措,有利於補齊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短板,真正做到‘壹盤棋’規劃、無死角推進、全方位提質。”出席座談會的專家、浙江卓創鄉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姚碧雲指出,廣東可以抓住“城中村”人居環境改善的機遇,挖掘珠三角農村豐富的歷史、文化、建築等資源,提煉和發展品牌,打造獨具嶺南特色的“網絡名人”村,在改善城中村人居環境方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並為全國城中村人居環境的改善提供壹份“廣東方案”和貢獻。
目前壹些地方已經有所行動,比如東莞自我施壓,將“城中村”納入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範圍。2018至2022年,全市財政投入不低於40億元,用於農村環境和村莊基礎設施建設;2019廣州從化江浦街道海洋村開展人居環境改善專項行動。全村圍繞城市管理“幹凈、整潔、安全、有序”的總體要求,開展了“4+16”專項行動,包括拆除違法行為、整治“六亂”、汙水治理、落地“三線”。
到明年年底,所有村級工業園區將達到幹凈整潔的標準。
村級工業園區也是珠三角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壹大難題。據統計,珠三角村莊占全國(不含深圳)集體資產的1/7以上,擁有數量龐大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其中村級工業園區3853個,面積約976平方公裏。傳統村級工業園區大多仍以高能耗、高汙染、低技術的傳統產業為主,大多存在產能落後、廠房破舊、違法建設、環境汙染等突出問題,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瓶頸。
“村級工業園區改造是壹場必須打贏的攻堅戰。”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的調研組建議,村級工業園區搬遷,各地要規劃建設好自己的搬遷區,選好址,安排好局;這次改造的目的是轉型,淘汰落後產能,建設集約化的生態現代園區;要加快提速,列出時間表、任務書、路線圖。
“針對村級工業園區面臨的問題,我們建議開展‘美麗園區’行動。”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指出,通過“美麗園區”行動,可以補齊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短板,將產生巨大的投資效應。僅順德區村級工業園區改造三年就將創造超過6543.8+000億元的投資規模。隨著園區的轉型升級,將最大限度地促進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增加人民的福祉和村莊的集體收入。
會議還指出,珠三角地區要像村莊環境整治壹樣,迅速開展園區環境基礎設施整治,全面清理垃圾、廢料和建築材料,徹底拆除無序建設和違法建築,確保2020年底前所有村級工業園區和村莊整治同步達到整潔標準。用3到5年時間,全面推進村級工業園區轉型升級。今明兩年,重點嚴格執行環保標準,全面改造、清理、淘汰高汙染、高能耗企業。
逐步把珠三角田園變成大灣區的“城市花園”。
珠三角地區也要承擔基本農田保護和農產品供給的責任。然而,珠三角當地村民大多將承包地出租給外來人員耕種,壹些農民在田間地頭建造了多種簡易農田“育嬰房”,對農村造成了“視覺”汙染,影響了田園風光。
"我們據此提出開展‘美麗田園’行動."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最重要的是通過規範農田“養老院”建設,清理整頓低端種養業,改造提升農村,同時通過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政策,逐步把珠三角農村打造成大灣區的“城市花園”、“城市濕地”。
正在征求意見階段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美麗鄉村建設指南》也提出,要堅持全域推進、系統治理,統籌山水林田湖海治理,將村莊納入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範圍,全面將村級工業園區、田地、河流、池塘、農家樂等村級空間納入整治內容。
筆者從會上獲悉,珠三角美麗鄉村建設可分“四步走”,即到2020年,珠三角地區所有行政村達到整潔村莊標準,包括示範市、縣、鎮在內的所有行政村建成美麗宜居鄉村;到2022年,珠三角地區行政村基本達到美麗宜居鄉村標準,基本形成與粵港澳大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相匹配的宜居宜業城市群。到2025年,珠三角所有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到2035年,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