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數據: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壹。除了賽龍舟、掛菖蒲、吃艾草餅,吃粽子也是壹項很愜意的活動。
據史書記載,端午節時,乾隆皇帝的飲食非常考究,對肉、魚、菜的品種、產地、烹調方法都有嚴格要求,吃粽子也不例外。他要求禦廚裏的廚師在準備粽子食材時,選用優質的糯米、豬肉、鹹蛋黃和新鮮的碧螺春龍井茶,為的是讓玉口嘗到粽子最正宗的味道。
乾隆時享用粽子,禦廚的廚師會把做好的粽子放在菜前。這是因為乾隆皇帝認為粽子的形狀看起來像龍舟,它們應該放在最顯眼的位置,以傳達端午節的節日氣氛。
除了禦廚的食材和布局細節,還有壹些吃粽子的小技巧。比如乾隆皇帝吃粽子就愛加碧螺春龍井茶。茶的香味可以泡粽子,味道更好。同時,茶還可以緩解油膩的口感,使其更加清爽。
到了現代,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於粽子的口味和做法也在慢慢改變,像乾隆皇帝這樣註重食材質量和小細節的精神依然值得珍惜。
乾隆年間,端午節時會供奉粽子,並設置“粽子墊”,表示人神共食美味粽子。端午節那天,宮裏不吃別的,吃的都是粽子,所以叫“粽子席”。普通人吃粽子,壹次三兩就夠了,但是乾隆皇帝之前,要放壹千多個粽子讓他享用。
據乾隆十八年的食單記載,乾隆皇帝的食桌上有1276個粽子,堆得像小山壹樣!另外,400個粽子要放在皇後的桌子上,其余的,比如皇太後和嬪妃,待遇不好。他們的桌子上有650個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