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七月半,放假。

七月半,放假。

前幾天有朋友問我:妳對江陰的文化習俗很了解。我問妳壹個問題:江陰人過七月半的時候,祭祀菜的數量是唯壹的,五碗還是七碗?有湯什麽的嗎?

我臉紅了。

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我沒有研究過,也沒有看過這方面的古籍。

俗話說,早明半暗。我只知道75%的江陰人準備給75%的祖先放假吃年夜飯。七月初壹至七月上半月,家家祭祖,俗稱“祭祀節”,江陰人稱之為“朱衣”。

祭祀節日的準備工作當然是由家裏的女主人負責,比如給已故祖先準備的佛經和錫箔紙錠,比如許願宴的器皿(小把手、碗筷、勺子、香燭和香爐),當然還有菜肴(包括點心和水果)。

但真正考驗技巧的是烹飪過程。在做菜的過程中,妳嘗不出配菜的味道。這完全取決於妳的經驗。而且做好的菜不能放蔥、姜、蒜,自然香。

小時候,我媽在廚房忙的時候,我爸在外面指揮我們孩子擦桌子擦凳子。窗明幾凈,我爸就開始放臺面,放三個小把手,兩邊都有號碼,小把手右手邊整齊的放筷子。然後上菜的時候,菜的數量壹定是三葷三素,分別是。然後右手邊第壹道菜,肉菜,必須是完整的扁魚,有頭有尾,在燒的過程中不能有壹點損傷。

在我的房子裏有提供食物的規則。可以去廚房幫忙帶到客廳,但是端上來的時候必須是男的或者男主人。

我開始倒酒的時候,第壹杯酒也是我爸爸,男主潑的。用特制的小酒壺壹個壹個的灑黃酒。必須是黃酒,好像其他酒不允許。

然後,他恭恭敬敬地走到敞開的大門前,高舉三朵香花,大聲呼喊,已故的祖先七月半要回家吃飯,要等歷代的長輩,連叫三聲。

每次敬酒,壹家人輪流磕頭。小時候聽外婆總是磕頭說,保佑我們,全家小節儉。

這個時候,我大概是眼花繚亂了。

酒過三巡,熱湯白飯端上來,等蠟燭香的差不多了,錫箔紙元寶就在門口屋檐下焚化,好讓祖先走的時候帶走。

我記得我家是有湯的,但是上班的同事說他們那裏不供應湯。所以,江陰各個鄉鎮的風俗好像都不壹樣。

沒錯,十裏不同俗。

整個敬酒過程中,不能碰桌椅,否則,真的很不尊重人。

七月的晚餐壹般從下午兩三點開始,整個慶祝節日的過程大概需要壹兩個小時,相當於壹頓飯。

隨著錫紙燃燒到煙滅,桌上的紅燭熄滅,妳就可以晃動桌椅,把菜帶進廚房了。

小時候奶奶跟我說,我許願的菜,壹定要帶進廚房,或者重新加工,或者不回鍋,才能再端上來。直接吃老祖宗用過的食物會讓人變傻。

當然,我們都不想做傻事。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我們盼望著過節,因為三葷三素對我們來說是大餐,我們的孩子趁機大吃壹頓。

如今,生活條件改善了。壹是菜品質量提高了,二是數量肯定增加了。我家也開始沒有定數了,遠不止三葷三素。而且,聽說有的家庭,這些菜都倒掉不吃了。我問了原因,說它們沒味道。

今年又是七月半。我奶奶和我爸爸都不在了。轉眼間,我爸離開我們快十年了。

家人祝飯,主人換成弟弟。他在大門口,捧著香,請我們的祖宗七月半回來吃飯。我父親是最後壹個。這個時候,我嫁出去的女兒肯定是避之不及了。我不敢聽他叫我“爸爸”的聲音,眼淚會不受控制的流下來。

十年生死兩茫茫。

菜肴琳瑯滿目,熏香蒙蒙,蠟燭裊裊,妳虔誠地低頭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