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譚才根(摘自《十點讀本》)

譚才根(摘自《十點讀本》)

“不辱,只看庭前花開;我無去留之意,滿身雲煙。”

也許我們大多數人都聽說過這句朗朗上口又很美的話,但是說到它從何而來,恐怕很多人都會不知所措。

其實這句名言就出自我們今天要講的《菜根譚》這本書。

《菜根譚》不是菜譜,而是真正的國學經典語錄。

“菜根”這個詞聽起來有點類似於我們現在所說的“草根”。其實出自北宋學者王新民的壹句話,意思是只要壹個人能適應清貧的生活,無論做什麽事,都會有所成就。

明代文人洪應明在這八個字的啟發下,立誌“草堂舒適,自然芬芳”,終於寫出了經久不衰的《菜根語錄》,吸引了壹代又壹代的讀者。

《菜根譚》是壹部傑作,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無為、佛家的因緣都在其中有所體現。

這本書從“修身養性、為人處世、學而時習之、慎獨獨立”等多個方面為我們指明了人生的意義。

我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明顯感覺到,古代的百家思想雖然性質不同,角度不同,都可以涉及到人生的哲理,但總有相通之處。

菜根譚由小段落組成,適合各類讀者。

在不同的情境和心情下,每個人可能會喜歡不同的段落,對同壹個段落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這就是本書的壹個重要特點——無論妳怎麽讀,都有壹個符合妳心情的道理。

“今人不見古月,今月曾照古人。”《菜根譚》雖然成書於明代,但對我們現在讀來仍然很有啟發,足以證明該書的巨大生命力。

接下來,我將為妳解讀《菜根譚》這本書的精髓,帶妳看看:這本書裏隱藏著怎樣的人生智慧?

妳會明白為什麽“心態平和”是情緒控制中最重要的。

妳也會知道《菜根譚》中蘊含著怎樣的教育?

最重要的是,我會告訴妳,在職場中,演講是壹門技術活。

現在就開始學吧!

01

為什麽情緒控制中“心態平和”最重要?

古人說,修身治國。這個“修養”排在第壹位,可見其重要性。

《菜根譚》雖然包含了各種文化,但還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自然把“修身”這壹節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

而我們今天首先要說的就是“修身”的方法。

所謂“修身”,其實就是壹個人“心性”的修養,也就是修心。

故《菜根譚》曰:“身心為天體,壹念之樂,精興青雲;壹想到憤怒,打雷,下雨;壹念恩情,風霜露珠;壹念嚴明,烈日秋霜。”

說明心很重要,甚至有改變世界的力量:快樂的心能帶來祥雲;壹顆憤怒的心可以帶來雷聲和雨點小;善良的心靈可以帶來風和露;苛刻的心會帶來烈日和秋霜。

因此,我們應該始終保持壹種“靜心”。

因為心是平靜的,所以會產生壹種靜,有了靜,就會收獲很多好處。

正如《菜根譚》所說:“凡大事,皆有從容。靜而後可安,安而後可憂,而後可得。”

古人認為,靜是壹種修養,壹種境界,壹種智慧。

壹個人只有心態平和,才能冷靜思考,正確判斷,從容面對生活的挑戰。

有這樣壹個故事:父親丟了壹塊手表,抱怨到處找,卻找不到;他出去後,兒子悄悄進屋,很快就找到了。

父親很好奇,問兒子是怎麽找到的。

兒子回答:我只是靜靜地坐著,聽到秒針的聲音。然後我朝那個方向看,找到了手表。

這就是“心安”的力量。

當然,平和的心態並不意味著靜觀其變,而是通過平靜獲得內心的平靜,從而達到不追名利,不被浮華所惑,清醒從容應對事物的精神境界。

在人浮躁的時代,擁有冷靜是難能可貴的。

如果妳急功近利,很容易迷失在物質的羅網中。

有人說,浮躁的心態就像煮湯——有的人“壹點火就揭鍋”,急於求成,基礎不牢。

有的人喜歡“顯山露水”,不在求真上下功夫,很難務實,做事不作秀;只有心靜如水的人,才能經受住各種考驗,在平凡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齊白石成名後,有人問他是怎麽從木匠變成繪畫大師的。

齊白石說:“畫是靜之道。如果妳保持安靜,妳可以在事業上取得成功。”

可見靜氣的修煉是壹種能力的體現,也是調節我們個人情緒的良藥。

情緒是每個人都有的東西,但不同的是,有的人可以通過“冥想”來控制自己的情緒,有的人則成為情緒的奴隸。

很多人在遇到問題後,會因為情緒不穩定而恐慌,導致原本可以解決的問題,因為情緒影響而無法解決。所以在解決問題之前,首先要解決自己的情緒。

宋仁宗時代有個故事:當時黨項人圍攻延安城,城有失陷之虞,人心惶惶。

這時,樊勇被任命為兵馬大元帥,當他遇到這種情況時,他非常焦慮。

這時,軍營裏有壹位老人專程去見樊勇,並向樊勇自告奮勇提出了自己的戰略。

老人說:“我是邊民。我常年奮戰在這個邊陲。多次遭遇圍攻。我當年經歷的危機和今天差不多,只是黨項人不擅長攻城。黨項人的軍隊每次都不攻自破,沒什麽好擔心的。我可以保證黨項人壹定不能破城。如果城破,我寧願被斬首。”

聽了老人的分析後,樊勇突然覺得有了底氣,然後他發言鼓勵士兵,於是軍隊的士氣稍微安定下來。

後來結局真的是這樣的。當黨項人退休後,這位老人得到了極大的獎勵和提拔,被稱為軍營中的智者。

有人問老人:“妳是怎麽看出黨項攻不下城池的?”

老人淡淡地說:“其實我也不知道。我當時說的話只是為了安撫人心。”

老人的言論對戰爭本身沒有直接影響,但他無形中解決了壹個更大的隱患,那就是士氣不確定的問題。

所以不管面對什麽,解決情緒,平靜心態,才是解決問題的前提。

那麽我們該怎麽做才能平復內心呢?

《菜根譚》雲:“以冷眼看人,以冷耳聽言,冷情應感,心冷。”

用平靜的目光觀察別人,用平靜的耳朵聽人說話,用平靜的情緒感受事物,用平靜的心態思考問題。

簡單來說,保持冷靜的頭腦,做出理性的判斷。

這裏所謂的“冷”,其實就是保持理性。

壹個理性的人,在與人交往和客觀思考時,是冷靜的。無論面對什麽樣的事情,都不會被情緒沖昏頭腦,也不會陷入盲目的境地,無所適從。

對於這樣的人來說,無論生活擺在他面前的是怎樣的壹盤棋,他都能從容破局。

02

《菜根譚》中蘊含著怎樣的教育?

說完了“修身”,再來說說書中的教育。

誠然,有些教育工作者常說要鼓勵學生,但“鼓勵”要有個“度”。適度就叫鼓勵,過度就成了“哄孩子”學習。

如果總是鼓勵、表揚、贊美,而不加以引導、教育甚至適當的批評,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壹種可怕的現象——“如果妳說得甜言蜜語,對壹切都感到快樂,妳就會把自己的生活埋在毒藥裏。”

當壹個人在家裏和學校總是壹帆風順的時候,不壹定是好事,說明環境對他太寬容了。當他有壹天步入社會,面對復雜多變的局面時,他會碰壁。

所以,譚才根告訴我們,鼓勵和批評相結合不是空穴來風。

但壹味“嚴”是不可取的。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們有時會犯過於嚴厲的錯誤,在教育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學生能不能接受。

過度的批評和責罵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但卻產生了相反的效果。

很多時候,我們對學生的要求太高,對他的標準定得太高。如果他做不到,他會感到絕望,然後失去興趣。

所以《菜根譚》說:“襲人之惡,不可過嚴,故當思之;教人的善不要太高,但要使之可得。”

我們教育學生,壹定要因材施教,要有適當的標準,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

同時,不同的學生要制定不同的標準,不能壹概而論。

這也是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既不太嚴也不太寬,所以《菜根譚》給出了壹個結論——“寬嚴相濟,不可偏安壹隅”。

此外,菜根譚還非常重視教育者的示範作用,稱之為“講學修行”。

書上的知識不如妳的親身示範讓人印象深刻。

要學會為人師表,為人處世,教師首先要做好學生被要求做的事情。如果我們自己做不到,而要求學生去做,效果肯定不理想。

上面說的是教育者需要秉持的態度,但教育不僅要有態度,更要有具體的方法,否則就成了紙上談兵。

那麽,《菜根譚》中介紹了哪些「教育方法」?

首先,《菜根譚》提出了壹種“閑時緊,忙時閑”的教育方法——時間之道是世界寂靜,空氣機停而無息;日月運行在夜晚,卻不易坦誠明了;所以君子閑時要有壹顆緊繃的心,忙時要有壹份閑適的情趣。"

換句話說,在日常教育中,我們應該放松。

比如生活中,壹學期快結束了,我們就會看到兩個完全不同的老師。

壹個忙的要死,我很著急,也讓同學們輾轉反側。

這些老師大多平時太閑,壹到考試就著急,就抓緊時間補課,因為沒有把握。壹種是很悠閑,不慌不忙,因為我頭腦清醒,平時該做的都做了,所以最後也沒什麽好擔心的。

後壹種情況就是我們所說的“閑時緊,忙時閑”,只有心裏有底,才能從容面對壹切。

我想這也就是所謂的時間管理吧,把自己的時間規劃好,讓自己按照計劃做好每壹件事。

不然就是平時悠閑,壹到考試就緊張,最後效果也不好。

然後書中提到壹個“玄妙”的方法——“靜觀其心,真的不對。”

書上說:“夜深人靜獨坐觀心,起初覺得可憐,真的暴露,並對此產生極大興趣;我覺得真相就在眼前,我無法逃避,對此我深感羞愧。"

這段話看似很玄妙,其實反映了壹種“慎獨”的思想。夜深人靜的時候,妳要多自省,多反思,這樣才能總結和改正今天的錯誤,讓明天更美好。

如果我們整天忙忙碌碌,沒有時間靜下心來仔細思考教育的意義和方法,我們就會陷入迷茫,在工作和生活中得過且過,從而失去追求和夢想。

只有我們回顧和反思自己,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諦。

有些人壹輩子都是這樣,沒有壹點進步,壹直都是這樣,即使錯了也從來沒有改正過。

書中提到的“假心”,其實就是心裏有烏雲,就是心裏有錯誤,有障礙;只有改正錯誤,排除障礙,才能真正純潔光明。

03

在職場上,說話是個技術活。

談完教育,最後,我們來談談職場智慧。

有壹次,我的朋友告訴我壹件煩人的事:

朋友剛接到經理布置的新任務,當時很開心。畢竟他得到了領導的認可。

然而,新的任務比以前困難得多。他接手後才意識到任務的難度,於是午休時向同事抱怨。

下班後,朋友被經理叫到辦公室。他以為經理要和他討論新任務,但迎面而來的問題是:“妳對公司安排有什麽問題嗎?”如果有,公司可以安排別人接手新任務。"

朋友當時很不爽,同時後悔在午飯時多抱怨了幾句。

事實上,上述現象在職場中普遍存在。我們不是“泥人”,都有自己的“火”,但有時候就是不經意間透露出來的幾句“無心抱怨”,給我們帶來很多麻煩,甚至失去機會和工作。

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說過:“壹個人必須知道說什麽,必須知道什麽時候說,必須知道對誰說,必須知道怎麽說。”

在職場上更是如此。無論是向領導匯報,還是與同事和諧相處,都需要有足夠的溝通能力。

說什麽,怎麽說,說不說,同樣的意思,出自不同的人群,會有不同的效果。

會說話的人讓人感覺像春風,人際關系也很融洽。自然更容易在職場上壹帆風順。

不會說話的人如針紮,得罪無數人,在職場上屢屢碰壁,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此,這種“說話方式”在《菜根譚》中被反復強調:

“十個字裏有九個未必稀奇,壹個字不對,便是奇珍異寶”;

“口是心門,管住妳的嘴,放開真機;意為心足,防衛不嚴,邪路盡矣”;

說白了,其實是告訴我們壹個道理:踏踏實實做事,不如空談。

但是上面講的故事的意義遠不止於此。為什麽午休時朋友的抱怨會被領導知道?

我覺得答案壹目了然——自然是來自同事的“秘密”。

我們常說“職場如戰場”,同事有時是夥伴,有時是潛在的敵人。

職場上,和同事相處得好,就順順利利,相處得不好,就困難重重。

在這種情況下,蔡根譚能給我們專業人士什麽建議?

書上說:“心中壹定要聰明,生活壹定要誠實”,還有“如果妳長得醜,妳的心太亮,那東西就不相配。賢愚太清,人不親。”

妳什麽意思?

我們就實話實說吧?

當然不是!

醜心太清,事不服輸。意思是說,如果“好壞之分”太死板太較真,事情就不好相處了。

也就是說,如果對某個東西的看法或態度過於尖銳或偏激,就會忽略這個東西的價值點,導致用不好。

如果壹個賢惠的傻瓜頭腦太清醒,人們就不會親吻。意思是說,判斷人的好壞和愚蠢的頭腦太清楚,就不容易接近人。

也就是說,不要給別人貼那些光鮮的標簽,比如,同事A聰明,同事B笨,同事C還不錯,同事D交不上來...

這會讓我們帶著有色眼鏡看人,不利於和同事的親密接觸。

所以書中提到,在與人交往中,要“心中聰明,生活誠實”。

在職場中,如果妳能幫到同事的問題,妳就能幫到,做壹個簡單誠實的職場人。

同時,妳的內心也需要聰明敏捷,要判斷自己做不到什麽,而不是做壹個好人。

不要隨便炫耀自己的聰明和敏捷,放在心裏就好。表面上無害,心裏清楚。這就是職場智慧。

好了,聽到這裏,妳已經學會了《菜根譚》這本書的精髓。

今天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研究,現在我給大家總結壹下:

首先,我們理解“修身養性”的方法。

所謂的“修身”,其實是修壹個人的“心性”,所以讓自己的心性靜下來吧。因為壹個人只有心態平和,才能冷靜思考,正確判斷。

靜心的方法就是用平靜的眼睛觀察別人,用平靜的耳朵聽人說話,用平靜的情緒感受事物,用平靜的心態思考問題。簡單來說——保持冷靜的頭腦,做出理性的判斷。

然後,我們探討了書中的教育方式。

在教育態度上,譚才根告訴我們鼓勵與批評相結合,註意“寬嚴相濟,不偏袒”,遵循適度原則。

此外,還要求教育者充分發揮自己的示範作用。

在教育方法上,書中提出了“閑時緊,忙時閑”的方法。

也就是說,在日常教育中,要放松心情,做好日常時間管理和規劃。

最後,我們明白,在職場中,演講是壹門技術活。

在工作場所,壹個人必須知道說什麽,什麽時候說,對誰說,怎麽說。稍有不慎就會在無形中得罪人。

所以,書裏勸我們職場人“心中要聰明,要誠實”——表面無傷大雅,內心壹清二楚。

時代可能會變,但人性不會變。

菜根譚告訴我們做人之道,做人是永遠不會過時的話題,所以菜根譚的智慧不會過時。

希望大家都能從中汲取營養,讀懂自己的道理!

這本書十點讀,為您獨家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