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雙十壹狂歡購物節,很多人只需要幾分鐘就能買到心儀的商品。不同於傳統的在幾家商場試穿、購物的模式,在大數據的支持下,人們要做的只是在網上瀏覽、比較、點擊。甚至有時候,連“淘寶”的步驟都省略了,網絡會在大數據的分析下,悄悄推送用戶喜歡的商品。
大數據正在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各種便利,閱讀、購物、存儲的時間大大縮短。關於大數據的討論已經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工程師們發現了壹個驚人的現實:大數據已經開始獨立於人,在人類社會和自然的雙重空間之外,形成了壹個單獨的信息空間。
117在北京舉行的2015數字知識服務科學與工程國際高端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表示,“五十年前,人類還處在壹個雙重空間,那個時候,信息還是人發的,信息來自人類社會。人們寫書,人們開會交流,人們使用媒體,計算機信息由人們輸入。後來,人們開始將信息互聯。有了互聯網、移動通信和搜索技術,信息開始通過互聯網直接來自物理世界。去年相關調查發現,60%的網絡信息不是人發的,而是爬蟲發的。大多數網絡上的信息流量不是由人,而是由機器人占據的。這是壹個非常令人驚訝的時代。”潘雲鶴說。
大數據時代真的以“數據”為中心嗎?很多國家都開始在“數據”上做文章。2001,中國政府與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開始進入壹個國際合作項目:數字圖書館。目標是讓所有人隨時隨地都能通過互聯網獲取全人類的知識。該項目實現了250萬冊圖書的數字化。
“雖然該項目最初是為了向全世界提供書籍和資料,但後來發現它不僅可以借書,還可以提供許多新的服務。比如通過它可以在線遊覽名勝古跡,還有敦煌石窟的數字三維雕塑。例如,該項目將中國900多位書法家的4000多幅作品數字化,因此可以幫助世界各地學習中文和書法的人練習書法,也可以用於書法設計。”潘雲鶴說。
甚至有壹個浙大的博士生用大數據編了壹個《紅樓食譜》,他要做的就是把《紅樓夢》裏的各種烹飪內容和各種食譜聯系起來,找出電視臺裏的各種烹飪工藝,還找出植物學、農學裏的植物種植方法、營養等內容。
“我們發現,如果海量數據能夠相互聯系起來,就能從中產生大量新知識。我們稱這些相互關聯的海量知識為數據海。如果壹個圖書館有了數字海,就可能發展成數字圖書館,和原來的圖書館完全不壹樣。”潘雲鶴說。
所以,在大數據時代,不僅僅是“主”壹組數據,可以產生更多的功能。僅僅挖掘大數據是不夠的,應該從大數據走向大知識。
在研討會上,記者了解到,浙江大學正在將中醫大數據轉化為新知識。他們把各種處方、疾病、醫生、患者相互聯系起來,連接互聯網、數字圖書館、專業數據進行深度搜索。這樣不僅可以研究中藥中壹種化合物的成分,還可以鑒別各種藥材,分析如何組合,對醫生探索新方劑很有幫助。
基於從大數據到大知識的探索,中國工程院於2014成立了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希望將全球多個數字圖書館、專業數據庫和各類工程科技相關網站連接起來,讓大量數據形成數據海,借助數據海的特點從不同角度獲得新知識、新認識。
潘雲鶴說:“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將為院士們提供研究中國戰略所需的知識。該中心發展到壹定程度後,將對所有工程師開放,讓中國的工程師可以利用它開發新產品,了解全世界在這壹領域的研究進程。此外,這個中心還要承擔支撐中國產業轉型的重任。”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在研討會上表示,大數據與智能終端、移動互聯網的結合,進壹步推動了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進壹步打通了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模式,進壹步提高了政治領導和行業發展決策的科學化水平。我們正在經歷新壹輪基於大數據的信息革命和產業變革。
以上是邊肖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時代真正以“數據”為中心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註全球常春藤分享更多幹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