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朱元璋殺英雄的秘方

朱元璋殺英雄的秘方

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開國皇帝在獲得土地之後,都會對開國元勛采取相應的措施。比如趙匡胤的“壹杯酒解兵之憂”,劉邦的漢高祖殺英雄,等等。縱觀歷史,不難發現,皇帝殺開國功臣似乎並不稀奇。似乎每個朝代的繼承都會發生。但要說歷史上貢獻最大的皇帝,恐怕就是朱元璋了。比如我們知道的“海藍寶石案”,僅壹個案件就涉及上萬人,更不用說其他案件了。

所以當時明朝的開國元勛中,最後能夠活下來的人很少。大部分都被朱元璋消滅了。那麽,朱元璋為什麽要這麽做呢?

朱元璋-劇照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新鮮,因為最近關於朱元璋殺開國功臣的討論太多了。其中壹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狡兔死,走狗烹”,說白了就是鳥盡所能躲。當然也有人說是因為朱元璋要鞏固皇權。因為只有把這些威脅全部幹掉,他們才無法窺視朱家的皇位。

這些理由都有壹定的道理,如果問妳,也可以說個大概。但如果要問,朱元璋殺死這些英雄的序列中,隱藏著怎樣的玄機,恐怕就不好說了。

那麽,朱元璋殺開國功臣的順序中隱藏了怎樣的玄機?

朱元璋雕像

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明朝建立後,這些人被取締的順序。乍壹看,這完全是兩碼事,但實際上是壹回事。

為什麽?

大家知道,洪武三年,也就是朱元璋做皇帝的第三年,他就開始封諸侯了。但實際上這個冊封應該是從徐達帶兵北伐的時候就開始了,因為那個時候天下基本定了。朱元璋雖然只是個太子,但他已經在為登基做準備了。但是,朱元璋知道,不管給他們什麽爵位,他們都不會滿意的,所以他幹脆把爵位往後推遲幾年,壹來是想好了給他們賞賜之後如何約束他們,二來是想好了可以真正收復天下,然後再論功行賞,公平對待北伐的將士。

所以,這壹次,封了三年。洪武三年,朱元璋封大臣,壹口氣封了28次。但是不要以為這是單純的功德酬報。誰的功勞大,誰的頭銜就大。但其實這些題目都是大學問的,誰在前誰在後都有講究。

那麽問題來了。朱元璋給大臣們坐成壹排排,既不按官職高低,也不按俸祿高低,更不是靠戰功高低。那是什麽呢?

朱元璋-劇照

很簡單,看和朱元璋建立主從關系的順序;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個窮小子,當過乞丐和和尚。直到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在大家的幫助下終於當上了皇帝,他才壹步步成長起來。可以說,朱元璋從放牛娃到皇帝的艱辛創業歷程是很有啟發性的。

朱元璋起義以來,戰鬥很多,但有壹個很關鍵,就是渡江之戰。為什麽重要?因為這場戰役不僅造就了眾多的明朝開國功臣,也是確立朱元璋為皇帝的關鍵戰役。

我們先簡單了解壹下什麽是“渡江之戰”。

朱元璋-劇照

據說當時朱元璋的起義軍被元軍困在了長江西北。這時候軍隊幾乎斷糧,而對岸的蕪湖,卻是壹個盛產大米的地方。於是朱元璋決定擺脫元軍的包圍,東渡長江,以解燃眉之急。但是,如果妳想過河,妳必須有壹條船。恰恰在這個時候,朱元璋的軍隊缺壹條船。

俗話說,當朱元璋很擔心的時候,壹個名叫廖永忠的叛軍首領帶領他的手下去找朱元璋。碰巧這艘廖永忠號是由壹支精英海軍率領的。有了廖永忠的參與,朱元璋不僅壯大了自己的實力,還帶領軍隊順利渡江。

這壹仗在朱元璋心裏很重。為什麽這麽說?因為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明朝的官方派系其實是以這次戰役為分界線的,大致有三個派系。

廖永忠-斯蒂爾斯

第壹派是曾經的濠州紅巾軍總部,壹直追隨朱元璋。?可以說這是朱元璋自己的軍隊,所以它的關系是最密切的。處於這個梯隊的人,無論是戰功輝煌,還是戰績平庸,都是朱元璋被封時首要考慮的因素。比如徐達、常遇春、唐河就屬於這個梯隊。

第二派是在渡江戰役中叛變的廖永忠巢湖水軍。雖然他們在封侯的時候也享有壹席之地,但如果考慮到他們的戰功,那顯然是被壓制的。比如巢湖水軍總司令廖永忠,他的戰功遠超大部分浩州舊部將領,但在封侯的時候,他只排在很多戰功平平的浩州將領之後。

第三派,朱元璋渡江成功後,是期待風回的壹派。當然,這個圈子裏的人也希望有封侯的權力,具體評判標準要麽是靠戰功,要麽是靠帶領壹大群人投降。但就前兩個圈子來說,這個圈子的地位確實要低很多,更別說和朱元璋的私交了。

所以我們從這裏不難看出,朱元璋是大臣們坐成壹排的標準。總之是以這些人和他建立主從關系的時間為準。越早建立這樣的關系,朱元璋地位穩固後得到的賞賜就越大,因為越早,朱元璋成功的趨勢就越不明顯。越往後,朱元璋成功的趨勢越明顯,得到的賞賜越低。

朱元璋雕像

另壹方面,看朱元璋殺大臣的順序也很有意思。

朱元璋的第壹次殺英雄始於廖永忠。之後他們壹路殺,殺的順序基本都是按照私人關系的遠近。關系越遠,被殺越早,關系越近,被殺越晚。但在這樣的過程中,朱元璋曾經的濠州本部不斷擴大自己的統治地位。直到朱元璋死後,英雄們幾乎都被殺光了,但這種格局基本沒有改變。

海藍寶石-劇照

總結:朱元璋殺大臣不是任意的,而是根據他們之間的距離。雖然這個故事講的是人際關系,但如果我們能在人際關系之外看待這件事,我們會得出兩個結論:

第壹,在壹個單位或組織內部,信用和地位並不總是對等的;

第二,在趨勢不確定的情況下,風險和收益往往是成正比的。雖然風險很大,但是收益也很大。

當然,能夠準確判斷趨勢,大多數情況下,大都會勝過多年的努力。壹個好的選擇比只知道無目的的努力要好得多。但是,有了好的選擇之後,還是要繼續努力,否則再好的選擇也是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