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邊很多朋友開始陸續走向畢業季。隨著校園生活的結束,工作、社會、不確定的未來帶來的問題接踵而至。
a告訴我她現在很慌,不知道該怎麽辦,是繼續讀研還是在父母的建議下考自己不喜歡的公務員,還是馬上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很困惑。
她說:“這段時間我很焦慮,整夜失眠。好像壹夜之間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以前覺得畢業後做壹個小白領,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是很輕松的。現在我知道我有多天真了。”
“別提那個小白領了。我現在連投簡歷面試的勇氣都沒有。特別怕提交的簡歷沒有回應。總是壹遍又壹遍的刷新,感覺自己就像砧板上的肉。我每天都生活在被選中的壓力中……”
同樣即將畢業的君F告訴我,她最近什麽事都是壹個人做,壹個人寫作業,壹個人吃飯,壹個人過周末,壹個人出去玩,離開了校園的喧囂,在壹個陌生的城市默默練習。
“這種心情有點像被拋棄的感覺。我來到這個大城市是為了更好的發展,但真正到了這裏,我又覺得自己像個遊子壹樣孤獨。有時候,我後悔……”
f君說。
他們的獨白讓我想起了二十多歲大學畢業時的自己,同樣害怕,不安,甚至煩躁。對未來的不確定,對自己的無能為力,在那段時間折磨著我。
我變得敏感和多疑。很長壹段時間,我不知道我該做什麽。偶爾看了壹兩篇雞湯文章,開始像打了雞血壹樣興奮的制定計劃,幻想著完成後的巨大變化和成功。
然而過了不到兩天,那種興奮就像泡沫壹樣漸漸消失,我又開始否定自己,在煩惱和懷疑中變得麻木和消極。
“原來我什麽都做不好。我真是個傲慢的家夥。”
“小公司要求本科以上學歷,太不要臉了。”
“妳想繼續考研嗎?這樣壹來,我就不用先考慮工作了,可是我考研是為了什麽?”
“我不打算考公務員。官場上的那些事讓我覺得惡心。”
“聽說B先生去了他父母介紹的單位,好像待遇不錯。可是,壹眼就能看出來的生活有什麽樂趣呢?”
……
每天晚上熄燈後,腦子裏都會有這樣的聲音。原本平靜的生活仿佛在海邊陷入了漩渦,同學朋友都各奔東西了。那我呢?我該怎麽辦?我能怎麽做呢?
兩個。
壹切都始於壹次嘗試。自暴自棄近兩個月後,我開始試著善待自己。
第壹個療程是閱讀。我在頹廢期的時候,曾經看到壹句話,深深觸動了我:
“不要害怕做錯事,即使是錯的,也不要懊惱。人生有對錯。”
的確,高中的時候,我們害怕考試,害怕考不上理想的大學,讓父母失望;大學的時候,我們害怕畢業,害怕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害怕受到冷遇。
工作後,我們害怕跳槽,害怕壹個選擇會讓我們的生活不安;成年後,我們害怕結婚,害怕走進別人所說的婚姻的墳墓;婚後怕生孩子,老了怕死...
妳有沒有想過,人的壹生其實很短,所以詩人說:“哦,讓壹個有精神的人去他喜歡的地方冒險,永遠不要把他的金杯空對著月亮!。我們壹輩子都是為了別人的肯定而活著嗎?
不,不是的。
“我人生中最大的突破之壹是,我不再擔心別人對我的看法。在那之後,我真的可以自由地做我認為對自己最好的事情了。只有當我們不需要外界的認可時,我們才會變得自由。”
妳完全接受的任何事情都會讓妳進入平靜的狀態。梭羅在《瓦爾登湖》中寫道:“有數百萬人清醒到足以從事體力勞動,但其中只有壹個人清醒到足以從事腦力勞動;壹億個人裏只有壹個人足夠清醒,過著詩意而神聖的生活。只有醒來才是真正的活著。"
覺醒是壹種自我意識,歸因於內心的平靜。早些年,網上流行壹句話——當妳的天賦支撐不了妳的野心時,停下來好好學習。
是的,我見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很多時候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麽,想做什麽。
這時候就很混亂了。“道理我懂,但是做起來很難。”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狀態。
事實上,我們的大腦壹直處於思維的控制之下,我們生活在壹個快節奏的時代,信息不斷更新,觸手可及。我們不能忘記過去,但我們更擔心未來。
然而現實是,我們擔心的未來其實就是現在,我們的現在在未來會變成我們無法忘記的過去。
所以,當妳覺得自己走不動的時候,停下來,回憶壹下過去讓妳覺得痛苦的事情。他們真的有以前那麽可怕嗎?
答案是否定的,人生苦短,學會承受痛苦也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命題。
那麽,此時此刻?
做壹些光是想想就讓妳覺得開心的事情!如果妳想去聽音樂會,大膽地去。如果妳想學習新的食譜,開始工作,收養壹只貓,學習樂器...馬上做!
戰勝焦慮的最好方法是做讓妳焦慮的事情。不要問,不要等,不要猶豫。
《皮囊》裏有壹句話我很喜歡:“我期望活得更真實更誠實,更能接受甚至喜歡我起起落落的每壹部分,這樣我才能更好的喜歡這個世界。”
三個。
蔣勛在《孤獨六講》中寫道:“孤獨沒有錯,它之所以不好,是因為妳害怕孤獨。”
事實上,每壹個生命個體都是赤裸裸的來來去去。終其壹生,我們都在獨自奮鬥。
所以,人生第壹個戀愛對象應該是自己,給自己寫詩,和自己說說話,在壹個空間裏靜下心來,聽聽自己的心跳和呼吸,這樣人生出門就不會慌了。
我的第二個治療方案是步行。是的,走路,不是跑步。我欣賞慢走過程中的理性和冗長的思考,相比於急速奔跑帶來的短暫快感。
我走路的時候在想什麽?我試著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壹本書、壹幅畫、壹段音樂或壹部電影...那壹刻,我的重心回到了現在。
孤獨不是不舒服。孤獨和寂寞不壹樣,孤獨會恐慌,孤獨是充實的。
在那段獨處的時間裏,我自言自語。我的心從憤怒和恐懼中漸漸平靜下來。聽歌,看展覽,讀詩,散步,我開始接受那些曾經覺得痛苦的東西,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我正在慢慢恢復。
我喜歡壹首小詩,來自陳冬冬的北方:
北方的孤獨在黃昏守望。
壹個白色的孤獨的酒店
有樹影的街道。
和壹個擁有九顆衛星的空間站。
在大石頭上高高飛翔的雨燕
左邊的灰色眼睛能看得更遠。
在北風的照耀下。
悲傷的大海拍打著登陸的陸地。
與鳥類滑翔的方向相反?
壹旦慢車超過我們?
車廂裏很暗,沒有人。
舊收音機在放舞曲嗎?
這輛公共汽車去更北的目的地嗎?
它的哨子?
讓我們多年來從窗口看它?
我們花更多的時間看海?
從夏天的最後壹夜?
走進秋天?
壹遍又壹遍地重復同樣的祈禱?
我們有那麽多陰暗的想法?
為什麽不能有?
清晰描繪風景的音樂?
沈默之後的幾聲低語
邢家洞-北方
就是在那段焦慮的時間裏,我開始理解詩歌的美,也是在那段焦慮的時間裏,我第壹次知道自己喜歡什麽。
如果我現在回頭看看以前的生活,我會驚訝地發現,最難忘、最有收獲的時光,是那些我曾經感到痛苦的時光。
那些當時看似不愉快的片段,讓我現在很充實。那些痛苦和孤獨給了我真正的力量,提高了我生活的質量和廣度,我擁抱了真實的自己。
正如梭羅所說,我第壹次清醒了。
剛進入20歲的時候,覺得人活到30歲就夠了。為什麽會有這樣的想法?
因為我感覺人的壽命只有30年的時候,會不會更珍惜自己?妳會堅定地追求自己熱愛的東西嗎?
現在我還沒有完全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在我25歲的年紀中間,我覺得自己很強。
不怕以後的生活。
相反,我喜歡現在的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麽,喜歡什麽,為什麽喜歡。思考,不盲目,不諂媚,不驕傲。
妳呢?
二十多歲的時候妳在想什麽?
本文首發於微信官方賬號(精彩能量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