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春節習俗?
?1,祭祀廚房?
根據民間傳說,竈神原本是天上的星星。因為他犯了壹個錯誤,被玉帝貶到人間,成了“東方大廚”。它坐在每家每戶的竈中間,看著人們如何生活和行動,詳細記錄所有的好事和壞事,並在臘月二十三轉向天堂,向玉帝報告每家每戶的善惡。臘月當夜返回人間,按照玉帝的旨意懲惡揚善。
所以在臘月二十三,人們會祭竈,給竈王爺吃又粘又甜的蜜瓜,讓他“天上說好話,地下保平安”。孩子們把這壹天當作春節的前奏和“彩排”。天壹黑就放鞭炮。鞭炮聲中,家中男主人將壹盤蜜瓜和壹碗綠茶放在竈王爺像前,點上蠟燭和熏香,祈福行禮,然後將竈王爺像從墻上取下燒掉,再將茶倒在紙灰上,蜜瓜就被孩子們吃了。
?2.開炒鍋?
“燒鍋”是廣府人在春節期間的傳統習俗。取“炒鍋”之意,人們通常會炒雞蛋和油角。“油角”在白話文裏說是“有角的”,意思是來年出類拔萃,也有“炸福炸福”的意思,祈求新的壹年多喜事。
?3.燒年肉?
按照老理論,“臘月二十六燉肉”相信是所有孩子的節日,終於可以吃到“年肉”了。以前老百姓生活比較差,家裏人多,經常吃上頓沒下頓,條件稍微好壹點,但是只能吃點蒸玉米和野菜什麽的。過年好不容易盼來了,家裏的勞力都開始殺豬了。沒養豬的人去市場割壹塊肉回家。所以臘月二十六的燉肉也叫“臘月二十六,殺豬切肉來年”。
同時,由於農耕社會和經濟不發達,人們在年節往往能吃到肉,所以被稱為“年肉”。“年柔”講究吃紅燒肉,這本身就代表著富貴的意思,而紅燒肉更能表達來年的興旺。臘月二十六,有多少人期待壹碗熱氣騰騰的肉肉烤肉?即使到了今天,家家戶戶的生活也越來越紅火。許多人不忘在臘月二十六買些大肉,這已經成了壹個老傳統。
?4、洗馬虎,粘春天?
洗臟衣服主要是辭舊迎新。28歲時,人們會打掃家裏的香爐、房間以及除了廁所以外的所有地方。同時,人們會洗個好澡,穿上新衣服,以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秋千春,粵語中春聯的意思。新年春聯是年前貼在住處的,代表去舊迎新,迎接新年。
?5.吃年夜飯,放哨,逛花市?
除夕夜,吃年夜飯,觀新春,逛花市,是老廣州的三件大事。中國人有過除夕的習慣。看新年從吃年夜飯開始。這年夜飯要慢慢吃,從點燈籠開始,有的家庭要吃到深夜。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活動之壹,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的《方誌》:除夕之夜,各方互贈禮物,稱為“回贈年”;酒食相邀,謂之“不老”;老老少少聚在壹起喝酒,祝壹首完整的歌,叫“分齡”;大家徹夜不眠,等待天亮,這就是所謂的“守歲”。
到了年三十,人們會拿出鰣魚、豬右手、發菜、蘿蔔等善意的東西放在米缸上,祈求來年繁榮富強。
“年三十晚上,花街上全是壹排排迎春花。這朵紅花很新鮮,那朵黃花很大,百花齊放。奶奶笑,爸爸開心,人也開心快樂……”這首廣為人知的廣州民歌描述了家家戶戶逛花街的情景。
?6.佩裏市?
春節期間給城市發年貨是廣東春節的習慣。然而,最早的盈利市場與金錢無關。它始於漢代,是壹種類似硬幣的東西,被用作吉祥物來辟邪。後來老人用紅線穿起來,串在壹起,大年三十晚上壓在孩子枕頭下辟邪。現在改成歲了,剛開始應該是偷偷摸摸的,後來用了銅錢,串了壹串銅錢。現在大家都在封紅包,說明對市場有利,也是壹種壓力。
由於廣州發展商品經濟較早,老廣州想出點名堂、祈求生意興隆的願望在廣州的年味文化中尤為突出。廣州的紅包不叫壓歲錢,所以叫“利市”。另外,給未婚人士分紅是壹種很有嶺南特色的做法,據說起源於香港。
?7.慶祝這壹天?
在農歷除夕的第七天,廣州人會慶祝“人民日”、“人民勝利日”或“七元節”。民間傳說,女媧造人時,六天前就造了雞、狗、羊、豬、牛、馬,第七天就造了人。所以漢族人認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
過去,這壹天的早餐,要吃七種蔬菜(芹菜、香菜、韭菜、蔥、蒜壹般必不可少,另外兩種可以靈活掌握),如“七寶湯”(又稱“七種菜”)、“熏天餅”(露天油炸)。解放前,青年男女在人民日壹起到郊外遊玩,選出“人民日皇後”,獲勝者主持當天的活動。第壹家爬觀音山(今越秀山)或白雲山;女人去廟裏拜神,男人去花圃賞花或拜黃大仙廟。據考證,人們每天光顧的花地地址就是今天的芳村花地灣。近幾年也恢復了人們天天賞花的傳統。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家人團聚的日子。通過不同的習俗展示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分享與愛,祈求新年快樂平安健康,讓大家在春節充滿歡樂!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