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簡是紙普及之前用來記錄的載體。現在發現的竹簡年代主要是戰國、秦漢、三國,最晚是西晉。竹簡可以用細繩或牛皮繩編成壹本書。
商代就有竹簡。在《左傳》和《國語》中,春秋時期人們的言論往往指的是“簡策”。而現代考古能找到的竹簡只有戰國時期的,而且大部分是楚國竹簡,如郭店竹簡、慈利竹簡、尚波竹簡、清華竹簡等等。
從春秋戰國到秦漢,簡牘被廣泛使用。公元4世紀左右,因為紙的廣泛使用,簡牘被紙手稿所取代。
擴展數據:
加工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將竹筒煮熟,據說需要用火烤,使其“發汗”脫水,稱為“定綠”,防止日後變形,不易被蟲蛀,便於書寫。所以,簡牘又叫“史記”,引申為書和史記。
固定後,可以將線打孔,然後穿過竹簡,形成壹本書,也可以不打孔,直接紮竹簡。固定後刮竹簡,使竹簡表面光滑,有利於書寫。
加工後的竹片有兩面:黃色和綠色。壹般都是寫在黃色壹面(正面),背面是綠色壹面。有些竹簡是雙面書寫的,如秦簡第二種《日書》。
百度百科-竹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