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時期,有壹種容器叫“鼎”。當時要舉行祭祀或慶典時,要“敲響鼎”,將牛羊肉等食材全部放入鼎中,然後在底部生火烹煮食物,才可分享。這就是火鍋的雛形。
清朝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更是愛吃火鍋,它成為了壹道著名的宮廷菜肴。清朝的禦膳上有壹道菜叫“野火鍋”。
乾隆四十八年(1783),正月初十,清宮設火鍋席530桌,招待宗室;嘉慶皇帝即位時(1796),舉行“千宴”,壹次性使用銀、錫、銅制作的火鍋1550個,邀請5000多人品嘗,成為史上最大的火鍋盛宴。
發展歷史
明代文學家楊慎,小時候隨父楊廷和到弘治皇帝禦花園宴飲。宴席上有壹火鍋涮羊肉,火堆裏燒著炭。弘治皇帝從中得到壹副對聯,對聯上寫著“炭黑紅如雪”,眾大臣頓時面面相覷。
這時,年輕的楊慎悄悄給父親唱下壹句對聯:“黃米白霜”。他的父親隨後把兒子的對話讀給皇帝聽,皇帝非常高興,立即享用了壹杯禦酒。
壹些現代文化名人也對火鍋情有獨鐘。名人胡適愛吃家鄉惠州的火鍋。在家裏招待客人的時候,大部分都是他老婆精心烹飪招待的。
著名作家梁實秋在壹篇名為《胡適先生二三事》的隨筆中,描述了徽州火鍋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胡適對徽州火鍋的偏愛。著名電影導演謝天早年在重慶時,就喜歡吃重慶火鍋,是個愛吃火鍋的“饞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