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上海仁德那聰糧店

上海仁德那聰糧店

在198 0年代的老上海,在每個人的記憶裏,離家不遠的地方都有壹家熟悉的糧店。很久以前,我去糧店買米、面、雜糧。那時候商品種類單壹,所以我們去專門的商店買什麽都行,比如糧店,醬油園,爛店,煙紙店...不像現在在超市購物,我們擁有壹切和各種各樣的東西。很難想象,連去糧店買米這樣的小事,對孩子來說都是樂趣。

上海人吃米飯。

199 0後出生的人大概不會有這種印象。很久以前在家裏吃的大米,並不是像現在這樣按照產地來分好壞的——且不說產地,大米也不是總能吃的。上海人把圓頭粳米稱為“米”,吃起來軟滑;尖尖的秈米被稱為“洋秈米”,飽滿膨脹,易於食用,但口感粗糙堅硬。

在計劃經濟時代,每個人每月的口糧都是有限的。成年人在單位工作,每月口糧有27.5斤和29.5斤兩種。如果他們在單位壹起吃飯,口糧會轉出15斤,剩下12斤半或者14斤半。家裏孩子多,口糧很緊張。如果只吃大米,顯然口糧維持不了壹個月。聰明的上海人創造了壹種用外國秈米調和大米的方法,從而避免了口糧不足的尷尬。

秈稻和粳稻的等級都很細。最差的秈稻價格為每100斤13.1元,較好的為13.7元和14.3元。如果價格是15.7元,就是秈米最好的。壹般粳米在1 6.4元,好壹點的在17.438+0元。如果糧店裏貼上17.1元的價簽,大人們會馬上照顧孩子先排隊,並告訴鄰居相親對象排隊買好米。但是17.1元絕對不會有現在的“新大米”這麽好的口感。

當時如果能賣到18.6元,那壹定是當年的新米。壹般春節前只流出極少量,每人限3斤。那種粳米晶瑩爽滑,不用配菜就能吃到嘴裏。在牙齒和臉頰上真的很香。如果有壹個大紅燒豬排,那將是壹場人生的盛宴。這與經常隔年吃的又黃又粗糙的老秈稻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後者口感差,不能忍受饑餓。第二天早上煮的米飯泡的米飯還是硬硬的。

當時糧店有秈米和粳米兩種,供應的糯米很少。糯米在春節前只能是曇花壹現。它是大米中的貴族,而且價格昂貴。偶爾在家裏買壹些,放在秈米裏燒,依然晶瑩剔透。

淘米要認真做。大多數孩子在大人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做家務”,第壹件事就是洗碗、淘米。淘米要把飯裏不好的挑出來,小石子要反復挑,不然吃的時候不僅嘴裏難受,還會難受。直到“不淘米”出來,大人們才不習慣,過了很久才不用水淘米了。

從上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糧食實行定點供應,糧食收購憑證發放到戶,而上海則實行按人配給。從195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初,全市月定量水平從不足12kg上升到約15kg。

最熟悉的糧店

在198 0年代的老上海,在每個人的記憶裏,離家不遠的地方都有壹家熟悉的糧店。這些糧油店大多以數字命名,沒有辨識度特別高的名字,但在記憶中是不可磨滅的。現在,不同地區的人再也不會弄錯他們家附近商店招牌上的數字了。

老上海人的記憶

第85家國有糧店“在石庫門胡同,有上海第85家國有糧店,是我的鄰居。當然,我們太熟悉了。每天放學回家前,我都無事可做。我總是先去糧店看看今天的報價,假裝感受壹下樣米的顏色和飽滿度。其實我也算是半個專家。”

建國東路的嘉慶廣場“我在麻辣建國東路的嘉慶廣場住了很久,巷子右邊第壹家是壹家米店。老上海的壹個米店朋友,是個體戶。上世紀50年代公私合營後,米甸的老字號被抹去,米甸成為盧灣區第壹家糧店。原來,米甸有個老板姓朱,朱的老板。合資後,朱老板成了朱同誌、朱師傅,成了糧店的普通工人。”

淮海中路第五十七糧店“我們指定區域的米店是淮海中路第五十七糧店。現在上海圖書館對面,我奶奶讓我先排隊。她趕緊回家拿四樣東西:錢,糧票,購糧證,外國米袋。買米不僅要錢,還要糧票和購糧證。米店根據購買的大米數量收取糧票和錢,並將本次購買的數量記錄在購糧憑證上。國外的米袋是壹袋米,白布袋,壹袋30斤,可以裝大米和面粉。”

很多人小時候都喜歡去米店,米店的卸米很有意思。排隊到達後,大人將購糧券、糧票、錢交給米鋪營業員,米鋪營業員審核購糧券核定數量,記在購糧券上,收齊糧票、錢,寫在票夾上,交給下壹個營業員量米。助理用大小木頭“打架”,從存放大米的不同桶裏舀出顧客想買的大米或秈米,然後稱重。

櫃臺外面有兩個木制的出米口,壹個是出米口,壹個是秈米口,用鐵皮包著,連著壹個大漏鬥。孩子們很快在外面找到合適的出米口,把外國米袋抱得緊緊的,扶著出米口(千萬不要設置錯),只聽裏面的人喊:“沒事吧?”孩子又期待又擔心,他的小心臟怦怦直跳,準備承受大米的沖擊,他鼓起勇氣說:“好吧……”

店員趕緊拉上欄桿,聽到唰的壹聲,漏鬥裏的大米順著斜坡滑進了米袋裏。如果米袋沒抓穩,或者出米口設置不正確,米卸到地上或者有輕微的“打滑”,那妳就準備回家“砍死”(挨打)吧。大米放出來後,用壹根掛在米店紅木柱上的小麻繩系住米袋的口,扛在肩上扛回家。

在福建中路廣東路黃埔區6號糧油店,營業員熱情接待顧客(謝偉民6月攝,198)。

後來糧店進行技術革新,將大米全部放在二樓,用管道連接到秤頂,漏到稱米的筐裏。大米的重量由閥門控制,減輕了店員的勞動。當時大米16分錢壹斤,秈米12分錢壹斤。每個人每個月只有5公斤大米,所以他不能買更多。

上海解放前,糧油自由交易。在饑荒和戰爭時期,政府進行幹預,采取平耕、出售、限價、配給等方式穩定民心。

解放前,糧油零售業務多為資金少、門面窄、設施簡陋、從業人員少的小店或夫妻店,分散在小街小巷。65438年至0947年,市區糧店2562家,油醬店2870家。解放後,通過寄售、合資、改制等方式進行了兼並調整。到199 0,糧店925家,油醬店73 7家。

買點雜糧當晚飯。

除了大米,糧店還賣面粉,分白面和黑面。黑粉其實並不黑,只是有點黃,比精白粉濃壹點。上海人喜歡吃精白面,就算買面在下面吃,也要先選精白面。當時精白面的價格大概是兩毛錢壹斤,黑面是壹毛錢壹斤。

北海市寧路虹口雜糧店198 8。

糧店裏還能買到紅豆、綠豆、黃豆、紅米、六谷粉等雜糧。六谷粉是上海人的名字,其實是玉米粉。六谷面粉和用面粉做的饅頭、花卷只是為了省壹些糧票和鈔票。

靜安區第六糧油店比較有名。剛建的時候在南京西路凱司令旁邊,成了很多老上海人的記憶。

20世紀60年代,上海的食品店經常供應紅薯。因為壹斤糧票可以買6斤紅薯,所以挺受飯量大的人歡迎。天冷了,西北冷風壹吹,長長的隊伍就會排到巷子底,轉個彎再排到巷子口。大家看鄰居都很面熟(好像認識但記不太清了),也不好意思插隊,所以秩序很好。再加上供應量也大,有時候會賣壹整天。

買了壹個紅薯,切成塊煮湯,有時放點糖精片,也是零食;或者把煮好的芋頭整個剝開吃。滾燙金黃的芋頭香甜可口,可以抗饑。有條件的話,把芋頭片切成條狀,放在豬油裏炸,這是壹種奢侈的高檔小吃。

(綜合:王誌旗,上官新聞《米、地瓜、糧票的故事》作者,新民晚報《米、秈米、洋秈米》,東方。com)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了解上海粉絲群

等儂來杯老上海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