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膠東的冬季習俗是什麽?快回答

膠東的冬季習俗是什麽?快回答

膠東冬天有很多習俗。從冬天的至日開始,有臘八節、元旦、春節和元宵節。

1.冬季至日

古代至日非常重視冬季。古人認為冬季的至日是混亂和復蘇的機會。慶祝儀式自漢代以來就壹直舉行,並在宋代達到頂峰。至日冬天的前壹天被稱為小至日或小冬天,而至日冬天被稱為長至日或大冬天。冬天過後的第二天,至日被命名為至日。節日的第三天,幾百個官員互相問候,妳卻不聽政府的。第三天,人民關門,學生放假。民謠裏說“冬天的至日大如壹年”,所以舊社會利津、夏津等地也叫子年、小年,和春節差不多,只是沒有拜年。在濟南、濟陽、浮山等地,政府像過年壹樣慶祝,文人墨客也互贈賀片。莒縣士大夫階層舉行招待會,稱為“消寒會”,畫了壹張“消寒圖”。鄒城畫了九九畫,同時親朋好友互贈溫暖的用具,農家子弟則玩“占村”“打瓦”的遊戲。少年開始學武,稱之為“觀冬”,但沒有互相祝賀的習慣。據說孟子死在冬天的至日上,村民們非常悲傷,所以他們取消了慶祝冬天至日的儀式。山東其他地區普遍有學生拜老師晚輩拜長輩的習俗,農民有祭祖的習俗。臨沂民間認為,冬季的至日是給死者送寒衣、修房屋的日子。家家戶戶用火紙裁衣服,在墓前焚燒,再添土。莒縣在祠堂祭祖,儀式非常隆重。嶗山縣的老習俗,冬季至日分為兩天,第壹天叫做

“鬼冬”,祭祖,吃餃子;第二天被稱為“人類的冬天”,我們吃包子。臨沂、歷城、臨朐等地的女子,習慣回娘家。青雲和武帝從這壹天開始窖菜,女人開始做針線。鄒城開始建造地窖,編織席子,紡織紗線。日照民間傳說如果冬天的至日上,雲與日出相遇,雲與日落相遇,那麽來年將是壹個好年景。根據冬季至日的日期,即墨人在月初、月中或月末預測當年冬季的冷暖。民謠說:“冬凍頭牛,冬暖中,冬凍尾鬼。”

2.臘八節

12月8日是臘八節。古代沒有正規的臘月。晉朝以後,十二月是臘月,所以十二月八日叫臘八。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在此出家為道。為了紀念釋迦牟尼,北宋東京(開封)的所有寺廟都在這壹天舉行佛浴,並制作七寶五味粥,稱為臘八粥,又稱佛粥。後來人們也做臘八粥,甚至朝廷也做臘八粥作為禮物送給官員。在山東各地,臘八節吃臘八粥是很常見的。德州的臘八粥是用八種五谷果做成的,其中壹定要有棗,象征好運。臘八粥的棗是“早”,栗是“勁”,就是早點努力,爭取明年糧食豐收。要把臘八粥做的更稠更黏。粘性是“連”的諧音,寓意年年豐收。黃河口開墾荒地,家裏有個新娘。臘八用黃米和紅棗做餅,稱為“吃碗餅”。即墨把臘八節當作農民的節日,據說取自“七人八谷”,是對山谷的紀念。

臘八節是隆冬,天氣寒冷。俗話說“臘八臘八,凍死叫融化。”舊時鄒平等地的地主要等臘八節才能對長工表示善意。當他們離開時,他們獻上了壹些臘八餅。

度過下壹年

臘月二十三是祭竈日,俗稱“小年”,又稱小年、小年、小年節。這壹天送竈神上天說事,叫送竈,退竈,醉。

竈臺的祭祀是在23日晚進行的。膠東地區的竈神畫像貼在正房東邊的竈火墻上。兩邊各有壹副“天說好話,回宮求好運”的對聯,是“壹家之主”。祭祀時放上蜜餞瓜果和壹碗面湯,然後燒香磕頭,放上老竈神?脫下來燒了,就是把竈神送上天。做飯的時候加點谷草雜糧餵餵竈王爺的馬。以前有

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竈”,在山東,通常是男人祭竈,但在恩縣、博平,是女人領著孩子燒香拜竈。舊爐子?燒了之後,有的有了新竈?當時有人貼到了除夕,所以對聯上有“二十三上天,正月初壹下來”的字樣。

祭祀用的爐子裏經常會用到又甜又粘的食物。常用蜜瓜和棗,臨朐也用羊棗和柿餅,威海用糯米糕和小蜜瓜,無棣、恩縣、博平、招遠、日照加小米糕或棗糕,意為粘竈王爺的嘴,防止他說上帝的壞話,或使竈王爺的嘴甜,只說好話,所以成武等地稱之為這個。有人在竈門口放些酒糟或酒,稱之為“醉生夢死”。

除了蜜餞瓜,有的供品是餃子,意思是“在餃子裏起起落落”,有的是面條,有的也是煮馬,煮稻草做的雞,讓竈王爺騎上天,壹路順風。祭祀結束後,將舉行告別儀式。壹家人跪在竈王爺的雕像前,壹邊磕頭壹邊焚燒竈王爺的老雕像和壹匹紙馬。老人同時喃喃道:“竈王爺,妳上天吧,多說好的,少說壞的,五谷雜糧都帶上。”急需生孩子的人讀到:“臘月二十三,竈王爺去西天,好話少說,馬尾上帶了個胖小子。”這樣甚至會把竈神送走。淄川、招遠等地有辭竈後占蔔的習俗,即悄悄出門聽人預言吉兇。

從廚房辭職後,據說神仙上了天堂,壹切都被原諒了,這時候窮得嫁不出去的人就被稱為“亂歲”。古代稱大寒後10天,不禁止結婚。現在大部分農村人都是年底結婚。

4.除日之外的年份

臘月的最後壹天除了白天,臘月的晚上叫除夕、大年三十、大節夜、大慶典等。,民間稱之為年夜飯、年夜飯。除夕零點是兩年的分水嶺。俗話說“壹夜連兩年,五小時分兩年。”

除日之外的活動很多,主要有三個特點:壹是響(放鞭炮),二是紅(貼春聯),三是火(點燈守歲)。

5.春節

春節拜年的習俗由來已久,至今仍經久不衰。首先是家庭拜年,在壹個家庭中,晚輩給長輩拜年,同輩之間互相拜年;後來的拜年是給未服五服的長輩拜年;最後是遠拜,給五福的長輩和親友拜年。以前拜年要磕頭,現在壹般只打個招呼。商人不僅要打招呼,還要祝賀對方富有。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他們壓歲錢。臨清的第壹天,男人和已婚婦女參加拜年。男女分開,先拜長輩,再拜家裏所有的長輩。這被稱為“全家新年祝福”。之後,族長帶領他們到不同姓氏的寺廟和祠堂裏拜神,這壹年被稱為“村拜年”。最後,村長指揮全村人在村裏的十字路口互相拜祭,解決往年的糾紛和恩怨。這壹年被稱為“拜年和團結年”,運城等地有“在春節乞討很長時間”的習俗。起床後,孩子們默默地擁抱著臭椿,唱起了《臭椿王,妳長粗我長,妳長粗做料,我長穿衣服》。而鄒城則有夯鼠洞的特殊習俗。第壹天早上,他用面棍搗鼠洞,說:“戳,戳,戳,十只老鼠九只瞎,壹只不瞎,要我來戳”,以保證糧食安全。

第壹天禁忌很多,地點也差不多。在莒南,禁止推磨(年前就封了,初五才允許用磨),禁止提水,禁止掃地,禁止打人罵人。而臨沂則避免花錢,包餃子,吃肉,搗蒜。怡園初夜不點燈。據說如果妳點亮壹盞燈,老鼠就會泛濫成災。第壹天破事是膠東各地最忌諱的。萬壹打碎了東西,妳要拿著棋子,不要回頭,不要說話,徑直走到井邊,把棋子扔到井裏,否則妳就是“主兇”。有的地方打碎器物後,念“歲歲平安”的吉祥語來破解。第壹天煮餃子,破了不能說“破”,要說“掙”。該店春節時同時吃餃子和蒜,因與“蒜”同音,改名為“怡和料理”。

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在山東人中極為普遍。秧歌、龍燈、舞獅、旱船、武術表演、球類運動等形式多樣。正月初二到十六,曲阜城有鼓樓門會,孔廟開放。會上有花鼓、盲調等地方戲曲表演,有民間藝術表演,有賣玩具、煙花、鮮花、炸糕的商販。14號是這個會的高峰,農村很多人進城趕會,俗稱“趕訪會”。為了觀看會上的熱鬧場面,孔府的夫人們在孔府大門內側的墻上搭建了壹個平臺和棚子,掛滿燈籠並裝飾上五顏六色的燈籠,並在平臺臨街壹側掛上竹簾,以供觀光。

6.元宵節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因是節日食品而得名。元宵節的主要活動是看燈,所以也叫燈節。道教稱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的中元、下元為三元,屬於天地水三官的生日。人們壹般習慣稱之為正月十五,或稱之為十五。曲阜、鄒城、泗水壹些地方把正月十五叫做“小年”、“小年”。“十五”計劃是繼春節之後的壹個重要傳統節日,在城市和農村仍然廣泛慶祝。

山東的燈籠種類繁多,各有特色。膠東、魯中、魯西南習慣用豆粉、玉米粉做生肖燈籠。根據家庭成員的生肖,每個人都有壹盞生肖燈,在節日的夜晚用盤子點燃。據說誰的燈亮的時間長,誰的壽命就長。有些人制作所有的生肖燈籠,寓意是消除疾病,使人興旺。此外,它是壹個代表十二個月的農歷燈籠,用於祈禱每個月的農作物、水果和蔬菜的豐收。門口做狗燈籠,牛棚馬棚做牛燈籠,雞舍做雞燈籠,水箱做金魚燈籠,客廳所有地方做荷花燈籠,桃子燈籠,娃娃燈籠。乳山等地制作“守望者”燈,形似老人,肩上扛著各種農具。節日的晚上,家裏的男孩子們點燃它,送到打谷場的中間。燒出來後,家裏的長輩根據燒的情況預測當年各種莊稼的豐歉。在壹些地方,元宵節晚上,人們插上燈芯,裝滿食用油,然後莊嚴地點燃。據說從燈芯燃燒後的形狀可以獲得各種“信息”。如果六月燈的燈芯燒成米粒,就預示著小麥會有大豐收。據民間傳說,元宵節的燈是吉祥的燈,可以驅走邪靈,消除壹切疾病。於是人們經常拿著燈看對方的臉,也看房子裏裏外外的每個角落。諸城的習俗和膠東相似。不同的是,女主等家人睡著後,拿著面燈壹個壹個看肛門,說:“豆粉燈,豆粉燈,看壹看,別招蟲。”據說這樣可以預防腸道傳染病。

元宵節,壹些地區的廟會非常熱鬧。費縣的玉皇廟會在元宵節舉行“趕車”儀式。駕隊由八面彩旗領銜,隨後是鑼鼓、高蹺、旱船、舞獅。進寺燒香祭祀,載歌載舞。終於,春天的“春雞”開始陸續播種,他們高高興興地回家了。曲阜、鄒城、泗水交界處的尼山,是孔子的誕生地。正月十五有孔廟廟會(又稱“孔廟會”、“孔廟會”),持續三天。會場設在尼山孔廟前。大多數參與者是年輕的婦女和兒童。有賣玩具和小吃的小販,唱戲和其他文化活動,經常有成千上萬的人趕去開會。滕州的元宵節“玩花”更是引人入勝。人們用鏟子來搬運熔化的鐵,並把它撒到樹林裏。柴樹銀花,飛珠濺玉,讓人拍手稱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