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不管妳是皮條客還是貴族,妳從來不刷牙!再精致也不過是用青鹽塊或者竹片擦牙齒甚至舌頭,然後好好漱口。
但是這兩件事...唐朝就沒有了。
我該怎麽辦?漱口,直接用溫鹽水擦牙。當時老白曾經寫過壹首詩,贊美他的口腔衛生有多麽偉大——“綠意春滿腳,妳可以傻。”
但這種效果肯定不如明清時期常用的青鹽,更不用說今天的牙刷牙膏漱口水了。
不過唐朝的人最關心的是口腔問題,不是蛀牙什麽的,而是口臭。如果妳剛好吃了兩瓣蒜(唐朝的人喜歡吃蒜),或者妳有幽門螺旋桿菌,肚子老是腫,敢直接找他說話的人,簡直就是壯漢。
除了吃羊肉,唐朝的人也愛喝羊奶。羊奶做的奶酪、酥脆、煨爛、奶腐也引起了吃貨們的註意。羊奶發酵後變成奶酪,羊奶熬制奶酪得到的浮皮叫酥皮,酥皮滲出的油被浸透。把羊奶煮成漿,冷卻凝固,就成了奶腐,和現在的奶豆腐很像。
張小靜壹連吃了兩碗羊肉。水盆羊肉的正宗吃法是壹碗羊肉湯配兩個胡餅,壹個泡在饅頭裏,壹個做成肉包子,加蒜和/或糖和蒜,輔以羊肉辣椒,肥而不膩,味道獨特。劇中多次出現,帶有濃厚的唐風。大部分人用核桃做餡,餅面撒上芝麻。高溫烘焙後誘人酥脆可口,保質期長。真是居家旅行的飽腹神器。
胡餅傳入中原後,經過改良,分為有餡和無餡兩種。根據食客需求,豐富隨意。無餡的類似饢,有餡的類似燒餅,餡或葷或素,或鹹或甜。《湯玉林》說,“壹家人每次吃飯時,取壹斤羊肉,蓋以巨胡餅,隔以花椒黑豆,潤之以酥,迫入爐中,待肉半熟,謂之鼓樓子。”這樣的羊肉餡餅,壹般人是吃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