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是我國15最大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居住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在四川和重慶也有分布。
白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白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漢語自古以來就被白族人民廣泛使用。白族在藝術上獨樹壹幟,其建築、雕塑、繪畫藝術聞名於世。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與周邊民族相互影響,創造了燦爛的經濟和文化。
白族是壹個居住程度很高的民族,有賈敏、勒摩、那馬三個支系,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白族的起源是多樣的。白族最早的祖先是由洱海周邊的土著昆明人、赫曼人與青藏高原南部的苗族、羌族融合而成,後又融入了僰人、先人、僰人、哀牢人、雲南人、漢族等壹些民族。白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戰鬥、拓土、商業、開荒、留邊等歷史原因,逐漸形成了今天白族的雛形。
從明朝到1956的數百年間,白族的民族認同得以確立,這是白族大量漢化的過程。除大理州外,現代白族間斷分布於丘北馬哲龍、昆明西山、元江袁茵、楚雄南華、保山九寨、麗江等地也反映了這壹點。歷史學家馬堯的觀點是,白族是異源的,即白族是壹個以藏緬文化為骨幹,大量同化異源人群而形成的民族。華夏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相繼傳到洱海地區。白族先民不斷向他們學習,初步形成了以梵文和漢文為特色的白族文化。
水族館:
水族是生活在雲南省、江西省、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總人口約34萬。草水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侗水語支。老水人大多說自己是江西人(江西吉水等地),有的說自己是中原綏水地區人,有的說自己與古代“洛越”有關,但他們的文化是水書,水書只能來自中原。還有壹種說法是,水族原本是隋朝皇室的後裔,沒落的皇室在618年帶領很多人南遷。從江西到貴州山東地區後,他們通過借鑒發展了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文字。為了不忘祖先,在南遷過程中自稱為隋人,因發音壹致,至今仍稱隋人。此外,它還指人工飼養供觀賞的水生動物。
水族端午節習俗:水族人喜歡用糯米、粽子和各種用糯米做成的油炸食品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相傳水族在端午節前夕吃素,是因為壹個小故事。據說水族的遠祖從江西遷到貴州三都,在那裏耕種土地,開始了家族事業。遠祖慶祝豐收時,上樓取食時不慎滑倒摔死,為死去的老人哀悼。晚輩決定老人下葬前不吃肉,老人去世的那天是端午節的前壹天。所以水族有端午節前壹天或老人去世下葬前不吃肉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