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日和祭祖的習俗與春節相似,在廣西各民族中都很流行。客家人有壹種說法,他們會在冬天的節日裏見到他們的祖先,這意味著那些在冬天至日外出的人會回家與家人團聚並祭拜他們的祖先,否則他們會被視為對祖先的不尊重和不孝。在武宣、南寧等地,已婚婦女在冬季至日期間可以在父母家“吃冬”,但必須在天黑前回到婆家;回不了婆家,就得在外地人家過夜。新中國成立前,鐘山、陽朔、上林、大新、三江等地有在冬季至日上集體祭拜祠堂、社工、地工,殺豬宰羊,設宴招待的習俗,祭拜儀式十分隆重。在桂林等地,農村人在冬季至日節期間修建了壹座犒賞神靈的建築,稱為“太平驛”。他們以村為單位,設神賞,吹銅笛,打冬鼓,放鐵炮,戴面具跳舞,為的是感謝神靈的保佑,讓世界和平安寧。明清以前,至日上拜老人的習俗在民間很流行,年輕壹代要向父母、老人和老師表示敬意,並向他們贈送鞋襪等禮物。這壹習俗至今仍存在於桂平等地的瑤族中。桂平的瑤族人把冬季的至日視為“敬老節”,他們的女兒和兒媳會在這壹天給家裏的老人送去新衣服、帽子和鞋子,以示孝敬。在至日的冬天,祭祀掃墓的習俗在貴港和其他地方很流行。在冬季至日的前三天,新埋葬的家庭會提供祭品來清掃新的墳墓,這被稱為“停止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