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梁振川先生的《孝義傳統美食》,想起孝義方言裏有壹句諺語,叫“裁縫丟了剪刀——尺(吃)在幹裏明”。這句歇後語的表面意思是,聰明的裁縫即使丟了剪刀也心知肚明,但由於《孝經》中“尺”和“吃”的諧音,“幹中吃明”就成了只知道、只吃的意思。在饑荒的那些日子裏,食物是壹種稀缺資源,“在酒店裏打勾——吃客人”是不受歡迎的。在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今天,好吃又會吃已經成為熱愛生活的代名詞。“吃貨”不僅沒有貶義,還有正面意義。《孝義傳統美食》這本書是寫給吃貨看的,或者說是寫給吃客看的,符合時代要求。壹個人連吃飯都不知道,怎麽享受生活?在孝義,要想“吃得幹幹凈凈”,首先要讀壹讀震川先生的《孝義傳統食品》。打開這本書,就像走進美食城,享受美食,看烹飪節目。它有壹種“鼻子尖的貓光聞是嘗不出味道來的”的感覺,讓人胃口大開。這裏不僅有豐富的四菜八碗雜燜菜,還有美味的羊肉燒、搓頂、抿頂,還有爽口的榨菜絲、老鹹菜。還有兩餐之間的水果茅臺和酸梅湯,等等。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對這本書的感受:美食美、風俗美、文筆美、寓意美。
?首先,享受食物。什麽是食物?孝義人所謂“好吃”,無非是指那些色香味俱佳的食物。我們這壹代人是在饑餓中長大的。我們眼中的美食,不壹定是生猛的海鮮和披薩壽司,而是羊雜水煮蔬菜和油花幹餅。這本書裏列舉的噴濺(拉面)、削股、烤箱煮、燒、拌碗、炒面、撈片、蘸片、禿子碗、煎餅、包子,都是我們喜歡的。所以,所謂的美食,都塗上了地方色彩,農村烙印,民間記憶。也許有些食物,比如茶葉(油茶)、斜齊面(菱形面),外國人或年輕人都不會把它當成美食,但經歷過的人總會津津樂道。因為這種食物具有壹定的地域性和傳承性,所以此書被稱為《孝義傳統美食》。
“孝義傳統美食”的範圍不僅限於熟、煎、烤、炸的食物,還包括壹些食物原料,如孝義核桃、近水柿子、窯園大蔥、莘莊白菜等。這些農副產品雖然是“裸食”,但也很好吃,於是就有了壹些民間的說法,比如“梁家院的柿子真好吃,剝了它的腳趾頭就能吸”,“必須獨立的杏兒,前營有瓜,後營有瓜,沙泉冷泉有山藥蛋”,“吳彤山藥微屯的蒜,曹村的女人不用看”。曹村裏的女人是帥還是醜?民間有很多爭論。殊不知,這是民間諺語中常用的壹種陪襯藝術,也是壹種調侃。孝義諺語“白石崖裏梅,魚裏女”和陜西諺語“清澗板巖瓦窯堡裏炭,三元媳婦不用看”都是用這種手法。三原的老婆是帥還是醜?根據相關資料,三原姑娘長得並不醜,只是嘴皮子刁鉆,對吃的太挑剔,我們無需深究。
?第二,美國和海關是* * *。如前所述,食物往往會打上地方和民俗的烙印,這是慣例,婚宴也是如此。《四菜八碗席》壹文描述的是婚宴中的大餐。“吃飽穿暖就知道禮儀,知道榮辱。”在饑荒的那些年,即使是盛大的婚宴,甚至是溫文爾雅的振川先生,也忽略了很多禮儀,以至於伸手在喉嚨裏。事實上,婚宴上的很多食物,比如“荷花抱扭”、“如意核桃蟲”等,仔細琢磨都很有意義。孝心喪裏也有很多特色食品,比如“麻球”、“降頭術”。孝義還有“祭七”的習俗。每次祭祀的地方不壹樣,食譜也不壹樣。所以有句俗語叫“前七餅蒸,後七餅燒,後七餅烤餃子,後七餅烤,不用等”。為什麽要在特定的日子對特定的食物頂禮膜拜?恐怕都有壹定的民間意義,所以沒有必要在七月七日祭祀,意思是告訴逝者安心去天國,不要留在這裏。孝義人過生日不吃青春痘(拉片),怕生活的關節被掐斷;而要吃splash(拉面),取迎合長壽之意,甚至拉壹根面到底。事實上,在孝的飲食習俗中,節日飲食習俗頗具特色。比如每年臘月,各種飲食習俗相繼出臺,有“病兒麻木有病,孤兒保命”的說法。臘月初壹人神共享的“麻豆”(也叫“麻豆”),是壹種先泡後煮再炒的蠶豆。僵硬耐咬,取其“咬災”之意。臘月初八享用的“李二”(臘八粥)是用來祭拜八谷星神的;臘月二十三,用“罐罐兒”(焦糖)祭竈神。在元旦的第壹天吃的“焦耳”(餃子)意味著“年輕時交朋友”。這句諺語表面上表現了臘月的飲食習俗,實際上是通過指代某壹種特定的食物來指代某壹個特定的日子,反映了臘月裏債臺高築壹天比壹天緊的情況,所以才有了“得病”、“得病”、“救命”的說法。“孩子盼正月,大人愁臘月”,有時候某些食物會壹波三折地表達人的特定感受。
?在這本書裏,振川老師不僅講了食材的品質,也講了工藝和做法,有的還講了食材的栽培方法。孝義方言中的壹種肉羊,我在《農村方言研究》中寫為“垛羊”,解釋為“圈養的肥羊”。但在震川先生的文章《站著的羊》中,卻寫成了“站著的羊”。為此,他專門采訪了三四個親戚,了解到“農民養羊有兩種方式:壹種是羊工趕羊到外面放牧,俗稱“放羊”、“放羊”;二是留下壹兩只不跟團,獨自在家養。這種羊叫‘站羊’。”他還說:“站羊有幾個特點:壹是不跟團,獨自在家覓食;第二,‘站羊’只能在解羊和不舍羔羊的母羊中產生;第三,‘站羊’大多同年生、同年立、同年宰,所以肉質嫩香,是羊肉中的上品;第四,‘站羊’從早到晚都要耗費糧食和勞力,所以壹家只能‘站’壹兩只;第五,‘展陽’是專門養的,很少吃草,尤其是露水草。多以禾谷類、豆莢、玉米芯等餵養。,必要時還有豆子等材料,所以‘展陽’長得快,肉又嫩又好吃。”做這樣的調查和解釋花了很大力氣。人們對方言的解讀很容易想當然,往往是直譯。所以有壹些解釋說“國甲”(有能力)是“國家的壹流人才”,“後記”(跑)是“不著急”的意思,但這裏面有很多學問,需要多思考,才能得出比較合理的解釋。振川先生的解釋是合理的。
?第三,美文* * *獎勵壹下。振川先生是著名的作家、戲劇家和記者,所以他的美食作品不是直白地羅列食譜,而是生硬地介紹吃法和做法。而是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研究成果,巧妙構思,委托方式。可以說,每壹篇文章都是壹篇優美的散文。
?梁文的妙處不僅在於他選材、立意、語言的通順,更在於他用家鄉的方言書寫家鄉的事件,在樸實的民間語言中讓人感受到傳統美食的魅力。比如在《四菜八碗席》壹文中,他先寫了壹首兒歌,叫“兒女嫁人,女人嫁人,四菜八碗席,五魁八馬畫拳,滿嘴油,有酒肉吃,肚子還養人”。這首兒歌不僅孝順(如“傻吃”“撐人”)他還用方言描述了宴會現場,“蒸小碗,扣大碗,倒原湯,端上來”,充分營造了節日的氣氛。而《爐食》壹文直接引用了孝義方言中“養姑娘是點心盒,養姑娘是氣——歪脖子”的說法,引出了相關的民間美食。孝義方言裏“承”字是“養”,女兒叫“女”,兒子叫“姐”,所以很難理解其中的韻味。不孝順的人,更難理解民風。其實孝道還是重男輕女。這句諺語無非是懲戒兒子不孝,安慰女人幸福。
小易有首兒歌叫《拍拍油餅》,是孩子們邊吃邊玩時唱的。內容是:“拍拍,拍拍,拍拍油餅,棗豆油餅,青韭菜,吃了又鹹又臭,胡蘿蔔坨子肉……”棗豆角,青韭菜,胡蘿蔔羊肉,這是“在孝義的食譜。孝民的語言中有壹種排外情緒。如果本地人和本地人“拍京腔”,會被罵“吃中國的料,南調北調”。震川先生巧妙地用孝字寫孝,拉近了人與人的感情,容易引起人們的歌頌。但在作品中熟練運用方言並不是那麽容易的,需要反復推敲才能自然得體,否則會給人壹種做作感。在這方面,震川先生等人寫的浪漫三部曲讓我們看起來很帥,沒有深厚的語言功底很難做到。
?第四,美意* * *領了吧。地方文化的調查研究是壹項系統工程。我用了二三十年的時間,系統地描寫了孝義方言的語音、詞匯、語法,整理了流傳於孝河和沂水之間的俗語、諺語,從而“使孝義方言第壹次有了新的傳承方式,孝義人第壹次有了自己的語言文化典籍”,這是農村方言研究(孝義方言的記載)和諺語釋義(彜語的釋義)振川先生的《孝義傳統美食》應該說是孝道的壹個創舉。如果能進壹步收集整理孝婚宴、喪宴、壽宴、節日宴席中的食物,就可以寫出壹本全面的孝書。當地的民俗文化體現在人們的柴米油鹽等等。如果以此為例,對孝的服飾、房屋、節日習俗、傳播方式等進行收集和整理,就能充分反映出孝的民俗文化。“要想吃好壹口,就要看紅火的奔跑”,希望有識之士能夠認識到民俗文化整理的重要性,肩負起拯救文化遺產的使命。也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能組織當地學者盡快完成這個復雜的項目。第二次分裂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