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紅白喜事上有著不少看似奇怪的規矩,這些規矩會讓不懂的人初次看到感覺錯愕。
比如有些地方娶媳婦時,會在吃飯桌上提前包好壹個紅包,等人家端盤子的人過來了,人家也不說話,直接拿走就行了。
紅包裏面包的錢有多有少,以前大多都是二十塊錢,現在是六十。
這個錢其實並不是給端盤子的人的,而是給做飯的廚師的。端盤子的人會把這個紅包交給廚師。但廚師也並不會單獨得到這個錢。等事情完畢後,他們會把這些錢買成壹些零食和大家分了吃。
很多人並不能理解,為什麽要給廚師錢?
其實在農村,不管是紅事還是白事,對於廚師都非常尊重。由於以前的紅白喜事做酒席都在主家在家裏操辦,所以請廚師是免不了的。就算現在換成了在飯店包桌辦酒席,但仍然會給飯店廚師壹個紅包。
有人不解,為什麽在農村紅白事上,這些廚師這麽重要?比如有人說,人家吹嗩吶的來了,但都會去跟廚師打個招呼。但寫賬的人卻並不會給廚師打招呼。
這裏面有什麽講究嗎?
我們要分開說,先說吹嗩吶的為什麽要給廚師打招呼,再說記賬的為什麽不用跟廚師打招呼。(我個人對於農村這些風俗太感興趣,照片也是我自己拍的。)
Ⅰ:吹嗩吶的為什麽要跟廚師打招呼?按道理說,廚師是主家請來的,人家吹嗩吶的同樣也是主家請來的,兩者雖然幹的活不壹樣,但都是被請來的,吹嗩吶的為什麽要去跟廚師打招呼?他們又不比廚師低壹級。
其實,這裏面不過是農村流行的壹種人情世故,同時也是在外面跑的人壹種禮貌。
吹嗩吶的在農村屬於吃百家飯的,誰家有事請他們過去,他們今天在這裏吃飯,明天在那裏吃飯,壹年中有大多數時間在路上跑。
他們屬於出門人。不管到了什麽時候,不管是城裏還是農村,出門人有禮貌,總是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久而久之,這些人就養成了習慣,處事圓滑,而且說話面面俱到,平時不會得罪人。
時間久了,他們對於三裏五村,十裏八裏的人都認識,平時在路上跑時,萬壹遇到什麽事了,他們可以找人幫忙,由於他們辦事時很有禮貌,人家也會幫忙。
他們打招呼,等於是幫自己。
這就是過去出門人的規矩,也是他們的經驗。
但是,這裏面還有壹種人性中的狡黠。
為什麽會這麽說呢?因為廚師掌握著辦事時全部人的吃飯問題,妳吃得幹凈不幹凈,全部都由廚師掌握。誰也不敢去得罪他們,吹嗩吶的人更加不敢得罪。
因為在這些事上,基本上就吹嗩吶的是外人。幫忙的都是村裏人,親戚朋友都跟主家有關系,而吹嗩吶的是外人。
所以,他們來了後先跟廚師打招呼,意思是自己來這裏討飯吃了,請多多照顧。當然了,廚師大多並不會刁難這些吹嗩吶的。
可是吹嗩吶的多著心眼呢,他們怕不打招呼,人家廚師記恨他們,萬壹吐在給他們上的飯菜裏,他們知道嗎?
所以,我們才會說這裏面有壹些出門人的狡黠。
Ⅱ:為什麽記賬的不用跟廚師打招呼?
我們要知道農村紅白喜事上這些幫忙的人都有什麽級別。
首先,不管是紅事還是白事,都會有壹個總管,這個總管管著所有事,下面會有壹些分管人員,然後是廚師、打雜的。
記賬的獨立於這些人之外,他們是主家恭敬請來的,大多都是村裏有頭有臉而且還能寫兩筆字的。
他們受到的尊重壹點也不比廚師少,而且他們幹的活屬於“良心活”和“文化活”。什麽叫良心活?記賬這種事,親戚朋友來了,上禮都是要給這些人的,他們收了錢,再記下誰隨了多少禮。
這個錢最後要對得上,不能多,也不能少,同樣也不能出現假錢。少了和出現假錢,記賬的都是要擔責任的。所以這對於主家還有記賬的來說都是個良心活。
而且這個活並不是什麽人都能幹的,不僅需要能寫兩筆字,還需要有些文化。沒文化的人,人家親戚來了,報上自己的名字,記賬的不會寫怎麽辦?
所以,這些人其實平時在村裏就有頭有臉,農村人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對有文化的人總是會天然帶有幾分尊敬。
他們被主家請來,弄不好最後主家還要單獨請他們喝酒。所以,在辦事場上,他們的地位並不比廚師低。加上都是本村的人,廚師是本村的,記賬的也是本村的,所以根本不需要特別打招呼。
不打招呼,廚師也不會在他們吃的飯菜裏動手腳,同時也沒有必要去打招呼。
Ⅲ:如果要總結的話,吹嗩吶的屬於吃出門飯,他們是出門在外,掙主家錢,吃主家飯。對於主家請來幫忙的人,他們會表現出自己的尊敬。
人出門在外,有禮貌總是不會有錯的。而不管是廚師還是別的幫忙的,人家吹嗩吶的這麽有禮貌了,自然也不會去刁難人家。說是吃得出門飯,但也不是多遠的,大多都是十裏八村的,誰也會有出門的時候,低頭不見擡頭見的,誰刁難了,以後萬壹自己出門落人家手裏怎麽辦?
所以,這裏面是有農村人辦事的人情世故的。
而記賬的和廚師同樣屬於被主家請來的,不能說誰級別更加高,但至少都是壹個村的,並不需要互相打招呼。
這就是為什麽農村紅白喜事場上,吹嗩吶的需要向廚師打招呼,而記賬的卻不用打招呼的原因。
吹嗩吶是風俗,用來表達對逝者的懷念。
嗩吶:嗩吶是民間樂器,方便、經濟、實用,古代窮人都買得起,另外比較經濟的還有笛子、簫、二胡,而這幾種樂器只有二胡和嗩吶的聲音可以體現悲傷的心情,但是下葬時二胡不方便在行走時演奏,所以只有嗩吶最合,而且嗩吶可以表現死者家屬悲壯、悲憤、和悲傷。
在我們南方這邊有這種情況,如果不打招呼,煮出的東西不是不熟就是出意外洋相,對廚房及其不順利,廚房可能雞犬不寧。如果按照流程做通這方面的手續就沒事了,所以入鄉隨俗。有些事情,科學是無法解釋的。
向廚房大廚打招呼,應該是民以食為天,尊重衣食父母之類的意譯。因此我們年輕的要尊重風俗,尊重習慣,但不可盲目跟風。
嗩吶壹種民間樂器,它“小巧玲瓏”,便於攜帶,價錢也不貴;嗩吶吹奏的曲子,挫抑頓挫。而嗩吶的吹奏,至少要兩個以上的人搭成“班子”,喜事上吹出的曲子才開朗豪邁,盡顯喜慶之氣氛;喪事的才會如泣如哭,體現悲傷的情懷。就是在如今的新農村,只要誰家辦了喜事,或喪事,總有悅耳動聽的嗩吶聲響起來。
大家壹定註意到了,在喜事,或喪事辦好的酒席開桌時,在總管的引導下,嗩吶班子會向著請來的大廚吹奏壹番,煞有看點。總管是請的,大廚也是請的,怎麽大廚這麽“吃香”,“寫賬”也要去。@提神認為有這三種原因:
在農村有“喜事請了才來,喪事不請自己”的習俗。誰家“辦事”,多少都有充個面子的心思。總是希望幫忙的人越多,客人來的越多,越顯得東家人緣好,事過得熱鬧。於是先物色“總管”,再商議過事的事宜。大廚先要定下來,嗩吶等演藝班子也不能少。
事大、人多,最關鍵的是讓鄉鄰親友們吃好,滿足大家的口味,盡心的幫忙,熱心的隨禮。大量的、多樣化的飯菜都是要經過大廚精心烹飪;酒席都是同壹時間開幾桌,大廚忙不可叠,還要掌勺不亂,其勞動量和勞動強度也夠大的。
與此同時,辦個酒席,有南來北往人,飯菜的衛生和口味大廚要親自把關。大廚做的菜越好,來鄉鄰和客人給東家的評價就會越高,人氣更旺。也確保著飯菜的 健康 性,東家不會有後顧之憂。嗩吶聲響起來,是在囑托大廚,提神大廚。
喜事、喪事的大廚,壹般都是花錢請的,也有親戚、鄉鄰是大廚的,他們不收錢,或只收饋贈的禮品。而嗩吶班子,這可是非花錢不可的。兩者之間,雖然都是服務行業,但是有了利益薄厚的區別。作為嗩吶班子,怕引來同行對他們金錢觀念的不屑壹顧。為了迎合當地禮儀、風俗,也為了消除了大廚這些“同行”對他們的“看不起”。還真有的拿人錢財,替自己消除口碑的意思。
嗩吶班子最怕的時候,就是到開酒席的“正點”和來客紛沓而止的“時間點”。壹曲接著壹曲,口幹舌燥,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若是嗩吶聲小了、停了,總管責怪,東家嘟囔,還想順利的將“服務錢”拿到手嗎?更別說讓妳啥時想坐席就吃去,只有等待客人少了,騰出空了,才會邀請嗩吶班子的人上桌吃飯。
常常幾首曲子,或者各種儀式結束,忍喝挨餓。大廚預留下來的飯菜都涼了,入口無味。想吃熱點的,就要大廚重新熱過。嗩吶班子會趁著流行的風俗,想給大廚打招呼,請“高擡貴手,麻煩完了給我們熱的飯菜”。大廚也明白嗩吶班子的用意,接受了他們的禮儀。相互配合,也為東家過好“大事”給足了面子。“陶醉”在嗩吶聲中。
在我們當地,每當酒席開桌之時,東家手端盤子,多少端上點“意思錢”,還有酒瓶、酒杯,大紅被面。在總管的安排下,給大廚敬酒、披紅,鞭炮也響聲來。接著嗩吶班子的樂曲壹古腦兒吹奏起來。這既符合當地禮儀,也滿足了東家、大廚、嗩吶手各自的心理需要。
“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壹方人就有壹方人的處事規矩,如今,農村的紅白喜事都不斷簡化,但是,這禮儀和規矩需要傳承。因為這些規矩就是大家的口碑,也是被評價的內容,否則,東家丟不起人;大廚和嗩吶班子又各懷心胎,心領神會。如此說來,這何不是辦喜事、喪事壹道風景?
不過,還值得壹說的是嗩吶班子,在被請之前,都要與東家談好“出臺費”,即使不談,人家這壹行也是有“行家”的。妳給了人家,至於收多少人家說了算。根本不像題主說的“寫賬的不去”,妳“不去”,不隨東家的心,“服務費”會打折扣,甚至犯口舌,可能嗎?
不是吹嗩吶去給大廚去打招呼,而是中午要開飯待客人了,以吹嗩吶的形式,代表所有吃飯的客人,向辛勤為他們做飯的大廚表示感謝。
這叫(謝廚)。
在感謝廚師的同時,收禮金的櫃臺,還要為廚師封壹個紅包。喪事由大孝子頂在頭上跪著獻給廚師長,再由廚師長分給各個廚師。喜事由主賓拿上紅包和幾盒香煙親手交給主廚(廚師長)。
壹切形式走完之後,廚師們才開始給客人們上菜和飯。婚宴上條肉(扣肉)之後,再停下來壹會,由主持人帶新郎向媒人跪拜謝恩。謝過之後,婚宴再繼續。
現在很多婚宴都在酒店進行,這些老壹套全沒有了。
十年前在我們菏澤農村,基本上婚喪嫁娶的宴席都是辦事的主人家,自己準備原材料,購買各種蔬菜、肉類等各種食材,然後邀請村裏的大廚掌勺做菜,不管是十幾桌,還是上百桌都是出自於這些村裏的民間大廚之手,這些人平日裏面都有固定的職業,他們的職業大都不是廚師,只是會做菜善於做菜,而且熱心腸,所以就擔當了這個重任。
農村辦喜事或喪事的時候,為什麽吹嗩吶的要去給大廚打個招呼?這個原因其實很簡單,過去我們這裏只要是自己家裏做菜,找村裏的大廚掌勺,都是會有嗩吶帶隊,去給大廚打招呼這個禮節出現。
具體的過程,我們拿喜宴來說吧,比方來說結婚的禮儀過程,新郎在早上給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家族裏面的長輩扣頭以後,那麽就會有村裏的大支帶隊,嗩吶陪同,然後去做菜的地方,給這些掌勺的大廚扣頭致謝,這是喜事上面壹個不變並且必須有的禮節。
而喪事上面,壹般去世的這個人的至親,比如娘家人,或者是把兄弟等等比較親近的關系,壹般也都是在行禮過後,去大廚哪裏送上幾包煙,以表謝意。
之所以出現宴席上面,嗩吶帶隊給大廚行禮這個原因,無非就是表示辦事主人家的感謝之情而已,其余的並沒有說道,因為在我們這裏,這些幫廚的村裏的大廚,都是全部義務幫忙的,他們不單單是來幫忙做菜,而且也都是會隨份子,並且不會收取壹分錢的報酬,所以辦事的主人家,為了表示自己的謝意和表示尊重,就會特意安排這個環節出現。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過去農村宴席的壹些情況,拿喪事來說吧,壹般喪事在農村都會有三天,這三天都是會有宴席的,那麽村裏的這些會做菜的大廚,就會三天不間斷的在辦事的這家幫忙,不管是從占用時間,和勞動量來說都是非常巨大的,並且主要說明的壹點就是,村裏的這幾個大廚都是固定不變的,所以村裏面壹年大大小小婚喪嫁娶的事情,是非常多的,那麽他們壹年的任務量之重,大家可想而知了。
不收取報酬,無償的為村民服務幫忙。從洗菜切菜、到掌勺炒菜,再到菜肴的配置,以及處理酒席上面各種突發的事情,都離不開這些大廚的無私幫助,所以在農村宴席上面,才會賦予他們這樣壹個崇高的禮節。
而現在農村,這些掌勺的大廚基本上也都已經老了,農村的宴席也逐漸的都已經找人加工包桌了,所以農村大廚這個職業也就慢慢的消失了,現在的酒席雖然做的琳瑯滿目,但是我感覺還是童年的宴席吃起來,更有味道。
謝謝。這問題挺有意思。要問為什麽?主要是禮節上對大廚表示感謝!其實,打招呼的不僅是大廚,喜事上比較簡單。而在喪事上,就比較麻煩了,不僅大廚要謝,外櫃內櫃也要謝,銘旌和喪幛同樣要謝,女值賓也是要謝的,還有所有來吊喪的賓客都要謝!
那有人要說,這吹嗩吶的藝人,也太低聲下氣了吧?是的,讓妳壹句話揭出了這種職業的老底!在舊時,這是種下九流的職業!其地位低到,誰要從事了吹嗩吶的職業,死後是不充許埋進祖墳的。待遇可想而知!
在老家,壹吹嗩吶的藝人到他姑家村辦喪事,他婊弟跟他開了個玩笑:婊哥,妳怎麽想起來幹這個,妳不知道百年之後進不了祖墳?婊哥聽後沈思了片刻,便起身拿著嗩吶跟婊弟壹起離開,走到無人處,將嗩吶當場銷毀!令婊弟大吃壹驚!妳這是幹什麽?我跟妳鬧著玩的!婊哥嚴肅的說:不!以前我也聽到過這種說法,不過沒當回事,今天讓妳這壹說,我才感到事情的嚴重性,其實,家裏人都不同意我幹這個,就此洗手。
其實,這都是傳統的說法,就如同那唱戲的,過去的戲子也是沒有身份的,如今這家那家都紅遍天了!所以壹句話:過去的皇歷看不得了!
在以前吹嗩吶的,或廚師他們都藝人,藝人與藝人都是有比較的,但嗩吶是弄出動靜最大,也是最能得到主家打賞的,'廚師呢往往出力費事的,人們吃好了也就過了,吃不好容易照罵,嗩吶匠人的飯也是後廚給他們做的,所以嗩吶匠怕後廚有忌妒心,怕在飯菜動點小手腳,通常在到了主家吃飯上第壹個菜後第壹件事,嗩吶匠人去後廚讓煙要敬酒,代表大家都是伺候主家的,都不容易,見了面都是朋友,等上了熱菜還要敬廚師酒,
這問題說了,不好說出口。說文明的是禮節。有很多隱儈,紅白事我是帳房先生,寫挽帳,挽詞,挽聯。時代進步了。就說有禮貌了。
農村辦喜事或辦喪事,吹嗩吶要先拜會大廚,吹嗩吶的才能吃飽飯。因為嗩吶班的飯桌上的飯菜可以隨便上不同於正席,大廚不高興少上飯菜,吹嗩吶的可能就吃不飽。包括辦事的主家,在辦事當天開席前也要備上好茶葉和紅包去敬大廚,不然大廚不高興會給主家浪費食材,席桌上的外觀和質量也會打折扣,辦事的主家都想辦事美滿得個好聲譽,對大廚都會很敬重,當事情辦漂亮了,結束後,主家備好禮品還得謝大廚!
這些都是傳統的風俗習慣,隨著 社會 文明進步,大操大辦很浪費,如今提倡節儉辦事。紅白事請嗩吶班的也越來越少了。
自己從二十多歲就開始在老家幫忙辦紅白喜事,大小場面見過不少,也主持過不少,網友的這個說法和提法還是第壹次聽說,也許是各地各路的鄉俗不同吧!但紅白兩事的那套基本禮數和禮術還是比較熟悉的。我個人認為,他們只所以要和大廚打招呼,主要有以下原因:過去的鼓匠藝人吹鼓手被劃歸到“下九流”行列,他們是不入流的,東家對他們的待遇會很低,吹啦彈唱不讓進院、吃飯不讓進家,上桌就更不可能了,即使是現在仍有的地方沿襲著這種傳統,他們的地位之低,可見壹斑。改革開放以後取消了等級差別,鼓匠藝人的身份地位直線上升,先是要吃要喝,與到東家辦事人員和親戚、朋友享受同等的待遇,吃飯也要進家坐桌,煙酒茶水壹樣不少。可有壹點,過去簡略和省略的法式吹奏場面又死灰復燃,加上現在人有錢後就大講排場,所以這些鼓匠藝人也是很辛苦的,有些法式是在親朋好友吃飯時做的,正所謂大家吃著,他們鼓匠藝人們吹著。因為在吹前是不能吃飯的,怕使著累著,這樣對人身體不好,只能告訴大廚或廚房,我們那桌飯菜先不上,我們先幹活給我們把飯菜熱在竈上,也是怕吹完了冷了不趕趟吃不上,僅此而已。再有別的說法那純粹就是迷信了。[謝謝關註的朋友,請多關註,有問題盡管提出來,我將壹壹給予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