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壹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而山中有壹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就是年獸,經常趁人不備襲擊人畜。
人們為了驅趕年獸,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裏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人們很早就起來放鞭炮,相傳此舉是為了驅逐“山魈”。
山魈,據說是古時深山裏的壹種兇惡的獨角鬼怪,但是它最怕聲響,人們就用燒竹子的爆破聲來嚇跑它。有了火藥後,人們就用火藥裝入竹筒,做成爆竹,後用紙制筒,也稱爆仗或炮仗。到現代,人們已不相信什麽“山魈”了,但還是習慣在春節放鞭炮,借以歡慶節日,振奮精神。所
以,從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壹清早,鞭炮聲總是連綿不斷。
除夕相關習俗
吃年夜飯,放鞭炮等為壹般常見的習俗。傳統上,在大年夜當天的中下午要在門邊貼上新的春聯。
年夜飯,又作團年飯,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
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發菜、蠔豉等,因為“發菜蠔豉”與“發財好市”諧音。
近幾年來因社會型態轉變,有的家庭不再自己準備年夜飯,而是訂購外賣年菜或舉家改到飯店、餐館吃年夜飯。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放爆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