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有哪些習俗?
1.住納西族民居,明清時壹般是幹透的“木屋子”,用原木縱橫架成,水平高達七八尺,即加邊,上蓋木板,上壓石頭。在木郎府的正房(祖房)裏,地上有壹個叫“格古魯”的竈,中間有壹個火塘,裝了壹個大鐵鼎,用來燒水、烤火、用鍋做飯。訪客,用餐,老人都在這個廚房的爐子上。壁爐兩邊鋪木板,右邊是主座,左邊是客座,不能混用。在麗江壩區,尤其是大研古城,納西族民居壹般都是土木結構的瓦房。建築平面結構多為“三室壹墻”,富裕家庭也有“四合壹五天井”的布局。納西族的“三室壹照壁”主房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兩側廂房略低,為下壹代所占。另外,正房對面還有壹個照壁,看起來主次分明,布局協調。天井是用來居住的,多為磚石鋪成,經常用花草美化。如果有臨街的房子,大部分都是鋪面的,業主自己經營或者轉租給他人。屋頂地基用石頭,墻壁用土坯,部分墻角用磚裝飾,上段用木板圍起來。屋架強化了跨鬥功能,增強了造震能力,使房屋具有“墻倒屋不倒”的特點。屋頂鋪圓柱瓦,前後出檐,人坡交接處飾“掛魚”。第二,納西族男性的服飾壹般與漢族相同,但各地女性的服飾有差異。中甸縣白蒂的女子,身穿雙排扣長袍,百褶長裙,腰間系羊毛絲帶,腳踩雲黑靴,背上白發山,編發編辮。寧蒗縣永寧摩梭的女人,漂亮大方,穿著大布包子,大排扣上衣,百褶裙能及地,腰間系著絲帶。麗江縣大研地區的納西族婦女,從清初改衣為橫膈膜開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身著寬袖和袖的布衣,袖口平滑至肘部,加上紫色或藏青色的肩部。穿著褲子,腰間系著黑、白、藍三色棉布縫制的圍裙,上面打著褶,下面鑲著天藍色的寬邊;背上披著“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縫著兩條長長的白腰帶,搭在肩上,交錯在胸前,系在腰後,既能保暖,又能負重。近年來,壹種新型的青年女性服飾問世,它既保持了納西族古代服飾的特點,又具有現代服飾的特點。其主要制作特點是將大裙腰線改為開叉或半腰腰線,將腰線改為長裙,在禮儀活動中很受歡迎。羊皮披肩是麗江納西族婦女的重要服飾。壹般用壹整塊純黑羊皮制成,上面剪成圓形,頂部有寬6厘米的黑邊,再在底部釘上壹排七色繡花圓布盤,每個圓的中心掛兩條白羊皮飄帶,代表北鬥七星,俗稱“戴月戴星”,以示勤勞之意。另壹種觀點認為,把頂圓底圓的羊皮剪成青蛙的形狀,而背上有圓盤的納西族人則稱之為“巴苗”,意為“青蛙的眼睛”。這是崇拜青蛙的麗江土著農民和崇拜羊的古羌人融合形成納西族的產物。第三,納西族習慣壹日三餐。主食以小麥、玉米、大米為主,加工成饅頭、饅頭、粑粑、米飯。在山區,土豆、蕎麥和青稞混在壹起。他們喜歡喝酥油茶,經常吃雜七雜八的菜,火鍋,大塊的肉。城鎮和壩區的烹飪技術相對較高。招待客人時,往往在餐前上秋海棠、瓜果、蜜餞等自制茶點,而“八碗”、“六碗六盤”則很有特色。“三疊水”常用於宴請貴賓。壹般用三個大小不壹的碗盛菜,形成三個層次的高度。除了通常使用的蔬菜,菜單上還特別添加了壹些美食。4.禁忌禁忌是虛構的危險,嚇人的心理,自我限制,被動防禦。納西族的禁忌是:除夕夜忌洗腳,年夜飯忌洗碗筷。正月初壹,禁止陌生人進屋,除夕禁止已婚婦女在家。正月初壹早晨,禁止婦女早起,忌跨過站在門口的白石,忌跨過壁爐裏的鍋石,忌往壁爐裏的火上潑水。客人進入房間時禁止吐痰。不要坐在壁爐的左側。不戴帽子進家門,晚上不扛鋤頭進廚房點燈,不點火把進家門。晚上回家,先進火塘屋,避免先進臥室。死者入棺或火化時,屬於家屬的人不應在現場。在戴孝,衣著不整的人被禁止進入別人的房子。納西族婚俗納西族實行壹夫壹妻制,禁止與家庭成員通婚。男女壹般在20歲左右結婚,早婚的很少。舊社會婚姻講究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叔侄聯姻的習俗盛行。結婚壹般要經過訂親、邀酒、婚禮等程序。訂親,納西語,意思是送酒。男孩五六歲的時候,父母讓媒人帶壹壺酒到合適的女方家給兒子當媒人。經雙方父母同意,女孩將在十歲左右的吉日訂婚。之後男方家會給女方家送“小酒”“大酒”之類的禮物,每年端午節、中秋節、冬季至日都會給女方家送禮。婚禮上有不見天日的習俗。天井裏搭起大帳篷,下層松發,紮上牌坊迎接新娘。女方家大門緊閉,隔著門唱著盤問歌,回答歌手開門迎客,接待親戚的人會把“開場錢”收回來。新娘壹邊祭祖壹邊告別父母親人,哭著表示舍不得離開家人。當新娘進入丈夫家的大門時,她必須在門檻下的右邊跨過馬鞍,以表明她是男方家的壹員。以前納西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自由,談戀愛被稱為“幸福生活”。壹般來說,他們不會受到父母的幹涉。他們通過各種節日和婚禮、紅白喜事相遇交流,定期在山野約會,彈撥琴弦,傾吐心聲,互贈情意。這種傳統的社會自由與受漢文化影響的封建包辦婚姻有著尖銳的矛盾,而社會上的階級壓迫和剝削以及農民日益加深的貧困,往往使相愛的年輕人無法結婚。忠於純潔的愛情後,他們相約在玉龍雪山附近壹個美麗的地方或壹個村莊自殺。東巴道士根據當時發生的愛情死亡的悲慘情況,創作了東巴經典《魯魯班饒》(牧奴遷徒的故事),並將其作為經典書籍推薦《亡者之愛》,在道場儀式中反復吟誦。納西族的初戀亡者從戀死鬼的首領變成了愛神,而戀死鬼的歸宿十二燕子坡也演變成了雪山戀國(幽翠國),並將戀死國描述為三個不同境界的國度。經過東巴教的不斷傳播,民間形成了壹首口傳長詩《流浪悲》(哀調)。故事說:女主角從小在山上放羊,她很孤獨;主人公,二兒子,去山裏打獵,沒有份兒。兩人在深山裏相遇,彼此訴說著感情,彼此相愛了。但他們燒香問事,難成親。他們去為他們的死亡做準備。然後兩人都爬上了雪山,經歷了“第壹個綠樹成蔭,石頭上有刺的國度”和第二個沒有植被的國度。過了獨木橋,就到了“金花不雕謝,金果不落”的地方,沒有蒼蠅蚊子。上述文學作品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進行了揭露和批判,贊揚了人們為自由幸福和純潔愛情而奮鬥的精神,但對納西族的殉難產生了更為明顯的影響。新中國成立以來,由於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文化教育的逐步普及,新婚姻法的深入實施,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權得到了法律的有效保護,納西族的殉情習俗早已成為過去。同意1|評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