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風俗習慣
客家春節習俗 春節俗稱過年,是壹年中最大、最隆重的節日。進入農歷十二月,男人想辦法多尋錢購買年貨,婦女們則多砍柴割草準備過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為“入年界”,俗稱“鬼鎖山門”,婦女們則不上山砍柴割草,而是在家大掃除,搞衛生,迎接新年。農歷12月,家家戶戶開始籌辦“年貨”,趕做“年料”。 不可或缺的年貨如下: 川糖。龍川、河源、紫金等地出產的壹種蔗糖。特點是粘性強,適合做年糕,幾乎每戶要購進上百斤。 新衣服。每人最少要做壹套新衣服、壹雙新鞋,買壹雙新襪。 年米。壹般來說每戶最低限度要備足壹個月的口糧,不出“正月”不準響碓。以前沒有碾米機之類的加工機械,全靠人工用礱、碓加工,工作量十分大,大多要苦戰三、四天才能完成。 炒米糕。它的制作過程是:將粘米或糯米煮熟曬成飯幹,然後用沙拌著飯幹在鐵鍋中加熱炒爆,有的用菜油炸爆,叫油炸米。接著將川糖煎成漿,將炒米、花生仁、芝麻等配料放進糖漿中攪勻撈起放入用板做成的木架內鋪平壓實,用刀切成長方形小塊。炒米糕吃起來香甜、清脆,大人、小孩都喜愛吃。打炒米糕十分講究技術,不但配料要合比例,而且煎漿時要講究“火候”,弄不好就不能成塊,而變成散米不中吃。壹般來說,壹鬥米要配2.5斤川糖,只能多,不能少,特別要註意“火候”。有經驗的人在竈頭上放壹碗清水,川糖煎到壹定時候就開始結漿,用竹筷滴壹點糖漿於清水中,如已成“松仁點”即可,馬上熄滅鍋底火苗,把炒米放進鍋中不斷攪,用手試壹試,如果十分粘手就可起鍋將炒米倒進木框架內鋪平壓實,直到凝結後再用刀切成小塊。 油果。又名“炸煎堆”。油果制作比較簡便,先將糯米碾成粉,每鬥糯米配2.5斤川糖。將糖煮成糖液與糯米粉搓均勻,搓越久越松軟,搓成粉團後再捏成壹個個狀似乒乓球大小的粉團,表面粘上白芝麻,再放進油鍋中燒炸,炸成深紅色即可起鍋。過年時將所炸油果蒸軟作為下酒料,這是在新年期間每餐不可缺少的食品。 粉皮。將粘米磨成米漿,配上黃豆、芝麻、花生仁等配料,把米漿倒進鐵勺內放入油鍋燒炸,直炸至深紅色即可起鍋。炸粉皮吃起來香脆,老少鹹宜,也是新年期間招待客人的食物之壹。 芝麻酥、花生酥。制作方法和打炒米相類似,以芝麻和花生仁為原料,將川糖煎成糊狀再與炒熟的芝麻和花生仁攪拌,倒入錫盆內鋪平壓實,切成小方塊。芝麻酥和花生酥也是過年不可缺少的食物。 以上幾種年料,每家必備,全由自己加工制作。此外,柑桔、瓜子、餅幹、糖果也不可缺少,這些年料多數要到市場上選購,數量也不多,主要是為了招待賓客。 上述年料,壹般到“入年界”(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之前基本備辦完畢。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這天作為跨入新年的界定日期,也就是說十二月二十五日過後就進入過年階段。外出做工的、經商的人都要趕回來。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這幾天,最為緊張,男女老少個個忙忙碌碌、緊緊張張,主要進行下面幾項過年的後期準備工作: 掃屋。“入年界”後的掃屋非同壹般,實是立體大掃除,全家動手。經過徹底大掃除,室內室外,窗明幾凈,人的心情無比舒暢,到處呈現出壹派除舊布新的景象。 磨豆腐,幹魚壙,殺豬、雞、鴨等。農歷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家家戶戶開始磨豆腐。農家多數家門口有小魚壙,到農歷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前後全部魚壙放水捉魚,壹方面要用壙魚制作菜肴,另壹方面方便春節後挖取壙坭做肥料肥田。與此同時,開始陸續殺豬。壹般人家過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豬肉,有的人家過年壹戶殺壹頭大豬,主要用途是:壹、饋贈親戚、朋友,每壹戶親戚要饋贈二至三斤豬肉,特別是嶽父家饋贈的肉就更多,新結婚姻親饋贈的豬肉數目更為可觀,否則會被人恥笑為“孤寒鬼”。 壹家老少忙到十二月三十日,年貨、年料全部備齊,合家歡樂,特別是小孩更是歡天喜地,吃得好,穿得好,又不挨大人的呵斥打罵。外出經商、做工的人最遲也要在大年三十趕回家中吃“團圓飯”。這天也最為忙碌,不知苦累地去做各人要做的事,但大家都是樂呵呵的滿臉春風。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又叫除夕,這天必須做的事有: 洗柚葉澡。早上摘回柚葉,中午過後家家戶戶將柚葉放入鍋內水中燒開,每人都要洗柚葉熱水澡,其意是把汙穢、“窮氣”、“衰氣”洗掉,幹幹凈凈進入新的壹年。洗過柚葉澡後便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從頭到腳煥然壹新,換下的臟衣服當天要洗滌幹凈。因此,洗柚葉水澡含有除舊布新之意。這壹風俗已逐年淡化。 送竈君。事先從市鎮購回竈君神像,寫好竈疏(寫上壹家大小姓名年齡),準備好元寶、香燭、三牲、酒、素果等祭品,在竈邊置壹“八仙桌”,將祭品放在桌上。全家老少齊集竈神像前行禮,虔誠敬送竈君返回天庭述職,祈求竈君在玉帝面前美言賜福消災,來年財丁兩旺,合家平安。壹般人家拜祭時只向竈君祈禱幾句“賜福消災,保佑合家平安”之類吉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