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桂海旭宗親人們都是寒星和星光
隨著古越港申遺的提交,壹股對古越港的熱潮悄然興起,激起了桂海旭壹族的無限情懷。翻看族譜,記憶的閘門被重新打開,壹段鮮為人知的宗族歷史噴薄而出,希望與世人分享。
壹、粵港的地理位置
粵港位於九龍江入海處,即現在的福建省龍海市海城鎮。因其港灣道(從海城嶽西至海門島),因“壹水切割,月牙環繞”而得名嶽崗。月港,又名月泉港,其附近海域古稱“桂海”,因港口貴嶼而得名。貴嶼,又名虞姬、貴嶼,屹立於海中,是水上出海的門戶。粵港西鄰九龍江北溪與西溪交匯處的三叉河,貴嶼港東至廈門港。
粵港主航道西起莆仙,沿南港向東,經海城港、大泥圍、貴嶼,從吳嶼的丹門出海,再分東、西兩路。粵港停泊點包括北岸的嵩嶼、海滄、石美、禹洲、澳頭,南岸的漁仔尾、海門島、福貢、海城粵港、石馬、福和。主要港口是海城月港,是當時進出口貨物的主要集散地。據現場調查,明清時期,粵港溪沿岸不足1km的碼頭有7個,分別是香關碼頭、鹿頭圍碼頭、鐵航碼頭(又稱鐘鼓碼頭)、榮川碼頭、店子碼頭、阿格鮑碼頭、西圍碼頭。其中,湘館碼頭位於港口右側,9年改建為海城客運碼頭(1920)。榮川碼頭位於港口左側。建於明朝萬歷年間(1573至1620)。當時是大型碼頭,新中國成立後是農場運輸碼頭。
二,桂海徐氏的人文歷史
粵港碼頭和粵港城的興起大約是在15世紀初。住在粵港碼頭的是桂海徐氏梅江派的人,這批人是宋末隨皇帝南下的山西人。《歸海徐氏》的始祖徐,山西平陽郡冀州縣六安村人。南宋末年隨宋端宗駐守福州城,戰前屢立戰功。宋端宗被封為武義將軍,戰死沙場。二祖袁珂、梁緣兩兄弟,幾經周折,居住在海城縣嶽崗區梅西。他們以江海為生,子孫滿堂,經營和拓展著粵港碼頭這塊寶地。家族發展迅速,明洪武九年在梅西寺成立教派,取名“歸海許氏”。明代成化年間,桂海回族仕途大展,出現了“壹家三子”(明代徐天倫、國子監徐谷博士、光祿寺上灣徐宏模博士)的輝煌局面。此後,後代在閩南這片土地上形成了自己的世系,家族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後代繁衍生息,進入了時代和社會。他們是農業、商業、官方政治和軍事勇氣的先驅。
第三,明代桂海徐氏對古越港的貢獻。
桂海徐氏學校下的梅江徐氏人口居住在港口至梅西壹帶,具體分布如下:如後公學下的洪江尾港居住群,如後公學下的港口至榮川碼居住群,增洋公學下的榮川碼居住群,如後公學下的喬聰榮馬川、店仔尾、丁厝居住群,如壹公學下的載湉社區。
當時,粵港碼頭周圍的人大多以耕種為主,生產糧食、甘蔗等農作物,也有壹部分人以捕魚、航運為生。15世紀初,外國商船抵達月港,聰明的徐氏宗族看到貨物買賣有利可圖,人心萌發了海上貿易的想法。於是,商人和富人聯手造大船,出國,避開明政府的海禁,航行東西航線,悄然崛起了粵港貿易碼頭,依港興市,形成了港街、魚市、官仔內、華亭前、中古、榮傳典、店仔圍、範翔、土城、北門土圍廟,支撐了粵港城的形成和發展。此時的梅江徐氏人口繁盛,各行各業都在崛起。融川碼街有七個貿易碼頭和壹個商店。當時梅江人在榮川碼街開店,店鋪多達20家,生意繁忙,經營多樣化。當時,粵港在東南亞國家和五大洲都很有名。中國的土特產品、手工藝品、鑄造技術和中國文化被源源不斷地介紹給世界,同時也引進了西方文化和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產品,開辟了今天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
到了15世紀中葉,田陽的孫子們的經營模式由沿海轉向內陸,沿九龍江北上至漳平縣(原平邑靖城),在漳平縣江西街開店,與江西商人聯系。於是,出現了內地貨與海外貨的對流,使中國的土特產、茶葉、手工業、鑄造業名揚海外,同時也引進了外國的先進技術,改善了手工業,從而使中國的工農業發展走在了前面。
古越港在明代興盛,為封建時代的文明發展樹立了典範。與漢唐的福州港、宋元的泉州港、清代的廈門港並稱為福建歷史上的“四大商埠”。古越港在中國對外貿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6世紀末至17世紀,是壹個“海船雲集,商賈雲集”的外貿口岸,市場十分繁榮。是閩南的大都市。當時有很多贊美嶽崗的詩詞,其中有壹句:“鎮之繁華側,古稱嶽崗小蘇杭。”
四、桂海徐氏的歷史之痛
明末,隨著王朝的衰弱,日軍入侵東南沿海,航運陷入困境,古越港損毀嚴重。到了清朝,海賊更加猖獗,商海之說更是鬼夜。梅江徐氏雖然為古越港的發展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但卻在大災難中付出了血的代價,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傷痛和悲痛。清順治八年,海口從西魏銑城上岸,沿途劫掠。許氏的兩個妻子在西魏祠堂後被肢解。桂海徐氏族譜記載悼亡詩:
海上兇鯨叛逆,美女求死不求原諒。
誰雲淡風輕,自以為是孤松雪蓮。
什麽是不良妊娠?被羞辱比被肢解容易。
雙魂江湖今不在,春潮中血冷。
場面慘不忍睹,悲愴得讓人落淚。還有壹個漳平的族譜,徐氏:在漳平做生意的徐,想回家重修榮川院子的房子。他開門壹看,屋內屍骨被海賊肢解,無人掩埋,可見當時粵港碼頭的慘狀。
動詞 (verb的縮寫)桂海徐氏祠堂的歷史價值。
桂海徐氏祠堂,位於海城鎮鬥香村西圩社,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公元1368 ~ 1399),清鹹豐年間(公元1852年)重修,清光緒改革運動中再次重修。現在前廳左側有三塊石碑(65439)。2.鹹豐二年十二月房地產場建設碑文;3.自光緒年間梅江祠堂復興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目前仍保持原有格局,坐於根坤前,山水秀麗,雕塑雄偉,歷史遺跡保存完好。前城東、西兩側各立六根石旗桿。前城地面長12.6米,寬12.9米,占162.54平方米:後脊長12.9米,寬5.5米,占70.95㎡;祠堂分為前後堂和中央天井,總面積301.9m 2;整個祠堂占地535.5㎡。祠堂前兩側擺放著兩個舊三環石鼓(明代);前廳懸掛“桂海”牌匾;“文魁”和“吳逵”匾額掛在後廳兩側;後堂正中懸掛的是“許氏傳言”的牌匾;後殿左側懸掛著徐天倫、國子監博士徐谷、光祿寺上灣博士徐宏模“壹家三進士”(即兄弟進士、父子進士)的大匾。右邊掛著徐鳳祥的“禁軍”牌匾,鎮司令徐鵬的“宣武將軍”牌匾,許鳳的“榮祿大夫”牌匾。後殿正中懸掛著“福”字,是南宋敬衍始祖嚴旭所贈,並刻有武義將軍的名字。
總之,西魏(桂海)徐氏祠堂歷史悠久。現存12枝石旗桿6根,光緒變法木香爐1個,明代三圈石鼓2個,清代石碑3塊,至今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同時,西圩(桂海)徐氏祠堂建於明初,位於海城鎮鬥香村,是古越港歷史的組成部分。保護和研究西尾(桂海)徐氏祠堂,對研究和開發古越港的歷史價值有壹定的輔助作用,對弘揚龍海歷史人文精神,豐富人民文化精神生活,構建和諧社會,促進海西(部分桂海徐氏後裔定居臺灣省)建設也有積極意義。
六、桂海徐氏的輝煌明天
滄桑巨變,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給粵港帶來了生機。隨著依托香港開放城市和海西開放,壹系列優惠政策先行先試,使粵港擁有了莆仙碼頭、粵港碼頭、鎮龍碼頭、海隆碼頭、藍島碼頭和客運碼頭,形成了新時代的海運碼頭體系。在這個復興的時刻,梅江徐氏家族再立新功,再創輝煌。如今,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文物保護。古越港與泉州共同申報海上絲綢之路起源地世界文化遺產的提案已被CPPCC國家委員會提案委員會立案,古越港熱悄然興起。
回顧那段難忘的歷史,我為中國的盛世、改革開放的光明前景、海西的建設而高興,也希望梅江徐氏、月牙港再次揚名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