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廣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麽?

廣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麽?

1,莊格威

壯族歌會,壯族民俗。“許歌”是壯族人民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舉行的節日聚會和歌唱活動。起源於氏族部落時代的祭祀歌舞活動。主要在春秋兩季舉行。

春歌會在三四月最為繁盛,在農歷三月初三舉行最為頻繁。秋歌會集中在農歷八月和九月,尤其是中秋節。它以青年男女的友誼為核心內容,即依靠歌曲來選歌配歌,享受歌曲。同時也有戲劇、曲藝、體育等文化娛樂活動。2006年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壯族銅鼓習俗

銅鼓是中國南方的普人和越人創造的壹種打擊樂器。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在廣西數量最多,分布最廣。

廣西西北部與貴州南部接壤的紅水河流域是銅鼓文化最豐富的地區。今天仍在使用銅鼓的民族主要有壯、布依、傣、侗、水、苗、瑤等,屬苗瑤語系,彜屬藏緬語族。這些少數民族總是在節日、葬禮和祭祀時敲銅鼓,以表達他們的慶祝或哀悼之情。

3.劉三姐的歌謠

劉三姐是廣西民間的“歌仙”,劉三姐的故鄉宜州是劉三姐歌曲傳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劉三姐的歌謠豐富多彩,有生活歌、生產歌、愛情歌、儀式歌、謎語歌、故事歌、古代創作歌等等。它以歌曲為背書,具有詩性特征和鮮明的民族性。傳承完整,流傳廣泛。

劉三姐歌謠展現了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活態文化魅力,不僅具有見證民族歷史和情感表達的研究價值,還具有美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4、色調

彩調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壹種地方戲。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大部分地區。本來不同地方的名字就不壹樣。原來的地方叫采調戲,柳州、河池和梧州部分地區叫體調戲,陽朔以南叫“采茶戲”和“花燈”,左右兩河叫“大采茶戲”和“和合戲”。

1955之後統稱為“色調”。音樂唱段屬於對聯,分為板、腔、調三類。同壹首曲子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在板和腔中修改。戲劇表演充滿了地方特色,尤其是跳舞的扇子、毛巾和緞帶。2006年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壯族民間故事《百鳥服》

“百鳥服”是壯族地區流傳的壹個民間故事。它講述了貧窮農民古卡的妻子艾毅被土司搶劫的故事。按照她的指示,古卡制作了弓箭,射死了數百只鳥,還用羽毛制作了聖衣。他們在州首府相遇了壹百天。古卡歷盡千辛萬苦,做了壹件鳥衣,準時到達州府。古卡以獻衣殺祝酒,夫妻二人各歸故裏。

這個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壯族人民爭取自由的堅強意誌。2007年,民間故事《百鳥服》被列入廣西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