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魯迅住在北京西城,吃飯就在附近,經常去西四牌樓路西的同和居,也是北京有名的“八大樓”之壹,經營魯菜。其名菜有炸肥腸、九轉肥腸、三不粘等。,甚至還有廣和居的招牌菜——盤魚。魯迅最喜歡這裏的炸蝦球,因為這道菜屬於紹興味,是南北融合時北方餐館推出的新菜。另外,魯迅喜歡在這裏烤大饅頭,就是在饅頭上刷壹層油,然後烤。
現在北京講究“吃在東方”。那時候魯迅在東城有很多好吃的,但是因為在西城工作,去的比較少。日記中記載的著名餐廳是東興樓。魯迅和胡適在東方吃過兩次飯,都是在東興樓。壹次是胡適邀請魯迅,另壹次是郁達夫邀請魯迅和胡適。魯迅2月27日日記1932:“下午胡適之去部裏,晚上去東安市場,去東興樓請郁達夫喝酒,酒就退了壹半。“看來這次是吃的不開心了,這可能是葫蘆和胡爭執的開始之壹。
這頓飯魯迅吃的不好,但是郁達夫選的東興樓的菜還是很正宗的。此樓1903開業,原址在北京東安門大街,1944停業,1982在東直門大街簋街恢復營業。是民國初年北京的“八大樓”(東興樓、泰豐樓、致美樓、紅星樓、正陽樓、新豐樓)。魯迅去過這些建築的大部分。雖然每棟樓都有重復的菜品,但是每棟樓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醬爆雞丁,魯迅和胡適都喜歡吃,東興樓最好吃。因為據說東興樓是清宮裏壹個叫何的太監梳頭開的,宮裏出了很多大廚,比如醬爆雞,砂鍋熊掌,燕窩,魚翅,都是東興樓從宮裏菜系調過來的。
醬香雞丁是人人都會做的家常菜,但法院的做法要求雞肉嫩如豆腐,色香味俱佳。這道菜要好吃,有很多講究,比如用豬油炒,用黃醬代替甜面醬,但這兩點現在很多餐廳都很難做到。我壹直強調,飲食文化要創新,但基礎必須是先保留和繼承傳統,否則就會亂。
西城壹家叫和記餐廳的餐廳是魯迅經常去的地方,基本相當於他的工作食堂,和魯迅工作的教育部壹路之隔。這裏的食物又好吃又便宜。魯迅在1918正月二十三日的日記中提到:“小雪。下午,我二哥來到部裏,邀請陳師曾和齊壽山壹起吃飯。”事實上,和記黃埔以出售牛羊肉聞名。魯迅喜歡在這裏吃大塊的清湯牛肉面。可惜現在北京已經很少吃這種面了。我們沒有魯迅那麽好吃。
中午,魯迅經常帶著陳師曾和齊壽山去西長安街壹家名叫龍海軒的小飯館吃飯。魯迅喜歡中午喝點酒。這家的招牌菜是軟炸肝尖,是他最喜歡的開胃菜。這道菜是將豬肝的上半部分切片,用鹽、料酒、味精腌制壹會兒,然後掛蛋糊,用七八成熱的花生米煎,待表面的糊剛剛凝固時撈出,將鍋裏的油加熱至沸騰,再放下肝尖煎。這樣煎兩次的肝尖外脆裏嫩。
魯迅經常去的餐廳有淮揚風味的南味齋和玉春樓,福建的小雨田,河南的厚德福,廣東的瓊林。1912九月11魯迅日記記載:“晚上胡請人在南威齋喝酒,同桌九人……”這家南味齋、春華樓和興春居都是江蘇有名的餐館。招牌菜是糖醋黃魚和蝦筋。魯迅9月27日的日記1912提到:“小天晚上在勸業場喝酒,董洵、錢道孫、徐吉福都坐著。菜都是閩菜,不太合胃口,有所謂紅亂的也不好看。”
看來魯迅還是吃不慣閩菜,日記裏很少提到自己不喜歡的“美食”。壹個人的胃口其實和壹個人的性格有關。比如壹個太固執的人,總喜歡吃自己認定的幾樣東西,吃別人的就說不好吃。而壹個心胸寬廣的人,飲食範圍更廣。從日記中對食物的惡評來看,魯迅其實並不是壹個心胸寬廣的人。他生氣的時候,經常開始寫文章,罵人。
知美樓也是魯迅喜歡的“八大樓”之壹。知美樓以前經營姑蘇菜,乾隆年間開業,1948關門,1980重新開業。它的特色菜是炸雞片、炸魚片、油煎肉絲等等。這說明智美樓的廚師是很有技術的,因為滑、抓、炒、拉等制作技術很考驗廚藝,沒有能力的人根本做不出來。我曾經收藏過壹個4月23日梅樓的宴席菜單,1984。菜單的壹面已經印上了招牌菜,另壹面是空白的。點餐時,根據不同需求,會有人當場用毛筆填寫隸書。菜單上方印有“知美樓美食”字樣,是傑夫在1980重新開業後題寫的。我收藏的這份菜單裏有兩種宮廷菜,壹種叫《王子與歌舞女郎》,是用雞肉和魷魚烹制的。另壹種叫“五柳魚”,用魚絲、肉絲、香菇絲、筍絲炒。這是壹道很難做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