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餐館的隨筆。
北岸靠近池塘的地方有壹個露臺,紅屋子的壹角暴露在綠柳相思樹中。屋前樹上的壹塊招牌上寫著“荷花池餐廳”。這是我姐姐和姐夫開的小飯館。秋天,池塘裏確實開滿了荷花,但5月份,蓮藕已經收割完畢,新葉還未發芽,有點名不副實。但碧波蕩漾、垂柳依依、蛙聲不絕的美景仍吸引著許多人駐足觀看。天亮了,大姐早早起床,打掃了院子和房間,洗了杯盤碗筷,準備開業。姐夫也開起了摩托車準備去市場采購雞鴨魚肉鮮菜。壹切準備就緒。姐夫壹走,客人就進了門。大姐立刻點燃了刀,緊張的壹天開始了。雖然地處偏僻,但小店的生意也很紅火。來吃飯的顧客都是附近壹些村子的人,然後就是壹個村壹個村的小商販,有收糧的,有買棉花的,有賣面條的,有賣油條的,有賣饅頭的,有賣蔬菜水果的,等等。現在改革開放,搞流通的人很多。雖然是個小地方,但是不出村就能買到必要的生活用品。這些人大多是小生意,吃的也很簡單,壹般是壹碗熱湯面,或者壹碗餃子,或者壹碗蛋花湯加兩個饅頭和壹碟鹹菜。腌菜,生蔥,生蒜,免費,醬油,醋,就放在那,自己拿,開水也是免費的。大姐,姐夫善良熱情,小飯館大多都是回頭客。現在莊稼人腰裏有錢了,家裏有人來串門,婚喪嫁娶,自己都不幹。那有多麻煩?壹般我會給小店打電話,要壹些現成的菜,方便又體面。也有外商來吃飯,但不多。這家商店註重薄利多銷。壹大碗熱氣騰騰香噴噴的雞蛋面只要壹元,壹碗餃子兩元,壹桌像樣的菜配素菜只要二十元。我仔細算了算,面肉菜等各種食材,加上煤電,不算工資,根本賺不了多少錢。我把這件事告訴了大姐,大姐不以為然地笑了笑:“來這裏點餐吃飯的大多是農民,當地人,或者小商人。來這裏只是利益問題,我可以在不賠錢的情況下做點努力。能賺多少?”壹個客人身上沒帶錢,這是偶然的。村子裏的人都要吃飯,不能餓著肚子回去。最好是善良的。“我恍然大悟,難怪大姐的店生意這麽紅火,回頭客總是那麽多,客人在這裏像在家裏壹樣隨便,像大姐姐夫壹樣親熱。難怪附近幾個村子都開了幾家小飯館,陸續倒閉了,除了大姐的店。我也聽客戶說過這樣壹件小事:有壹次壹個外地的業務人員在他姐姐的店門口病倒了。姐姐姐夫二話沒說,讓孩子把病人抱到自己房間,請醫生,餵水餵藥,在家待兩天,直到他康復。後來,這位客人經常去看望他的姐姐和姐夫,兩人成了親戚。是姐姐姐夫的善良和熱情贏得了顧客的心。看來即使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人還是需要壹點愛心和同情心的,沒有良心是進不了金錢的眼睛的。好心會有好報。臨近中午,姐夫滿載而歸。家裏的電話壹個接壹個,都是附近村子裏訂餐的顧客打來的。姐夫馬上上馬,姐姐退居二線,幫他壹把。姐姐和姐夫緊張地忙碌著,爐子上傳來叮叮當當的切菜聲和吱吱嘎嘎的炒菜聲。又是壹個緊張的中午。看著他們瘦弱微彎的背影,我突然感慨良多。哦,多麽美麗的家鄉啊!家鄉人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