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康熙和乾隆都六下江南。他們的目的是什麽?有什麽區別?

康熙和乾隆都六下江南。他們的目的是什麽?有什麽區別?

洪水壹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障礙。康熙初年,對水利工程十分重視,頗有研究。當時黃河下遊經常決口,洪水不斷。康熙非常重視水患問題,曾經以治河為題在太和殿考候選人。“三藩”平定、臺灣省統壹後,康熙帝雖然國家財政出現很大困難,但還是下定決心綜合治理黃淮。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至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的二十三年間,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遍訪清江、淮安、江寧、揚州、蘇州、杭州、鎮江等地,查看當地水利建設,並親自帶領隨行大臣視察高家堰等地的堤壩,觀看陶莊河引水。獎勵水利建設官員。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第三次。

康熙二十九至三十六年間,由於鎮壓葛爾丹叛亂,主管水利工程的管理官員人事變動頻繁,使得水利工程管理懈怠,虛報工程款、貪汙盜竊等問題十分嚴重。引起了全國朝野的關註。康熙第三次視察黃河南岸的貴人堤和高家堰水利工程時,頒布了《修疏口聖旨》和《視察河湖酌定工程聖旨》,具體制定了新的治河方案:深疏浚河體,築壩,開陶莊河引水,疏浚直河河道,拆除黃壩。第二年,新河長敖開始組織這壹新戰略的建設。到康熙四十年底,各項工程陸續完工。第二年夏天,黃河又遭受了壹次嚴重的洪水,所有的工程都經受住了洪水的考驗。

第六次。

1707之前,黃河、淮河再次暴漲,多年不遇,水利建設工程出現問題,導致顧溝塘、韓家莊、清水溝等地多處堤防決口,洪水泛濫。年初康熙帝聽到這個消息,非常生氣,立即頒布了“今春我要親自見高甲巖”的敕令。他和大臣們討論了壹個新的治河方案——滑淮方案。康熙皇帝對淮河溜水工程的實施非常不安。他覺得這麽大的項目,如果出了什麽差錯,不僅浪費人和錢,而且災難性的。於是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第六次南巡。

乾隆皇帝在位的時候,每隔壹兩年就去全國各地巡視。從公元1751年到公元1784年的33年間,他六次下江南。兩次南巡之後,他已經70多歲了。

乾隆皇帝每次南巡,都把水利工程的檢查作為壹項重要內容。他很細心,發現原來的土堤不安全,就下令修建魚鱗石堤,自己畫圖案。壹位當地官員在紀念館提出的計劃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他非常高興,立即提拔了上奏章的當地官員。乾隆皇帝多次減免南巡途經的山東、江蘇、浙江三省的賦稅。在這些地方,他還參觀了農田和織布機房,親自鼓勵種田和種桑。

南巡有許多古代先賢的陵墓和祠堂。乾隆皇帝派官員參拜,他親自參加了大禹墓、周公廟、夫子廟和明太祖陵的追悼儀式。乾隆皇帝還宣布增加所到之處的官學人數,壹度授予600多名進士和資格。此外,對沿途居住的退休高官給予特殊優待和禮遇,每次來接司機都要升官。

康熙皇帝六下江南的主要目的是治河、導淮、濟。此外,他還考察了東南地區的社會形勢和人民生活。每次出訪,他都帶著少數隨行人員乘輕車(船),多數情況下是私下訪問,不打擾當地百姓。

乾隆皇帝聲稱他的南巡和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壹樣,其實不然。

乾隆皇帝每年下江南之前,都會派官員勘測路線,布置當地的橋梁和鋪面,修建宮殿。趁機勒索沿途百姓的地方官,不聽話就強拆房屋鏟平墳墓,甚至以剿匪為名把無辜平民關進監獄。

巡回演出的排場令人驚嘆。據史書記載,隨行的王公大臣有2000多人,水路使用的大船有1000多艘,陸路征用的馬匹6000匹,馬車400輛,駱駝800頭,招募的船夫3600人,民夫10000人。從北京到杭州建了三十座宮殿。在沒有宮殿的地方,建造了皇布城和蒙古包。禦駕經過的路都要灑水除塵。沿途30裏之內,地方官員都會穿著官服迎接司機,所有的紳士、學者、老人都會在現場排隊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