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秦始皇本紀:年十三歲,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當是之時,秦地已並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周,置三川郡。
呂不韋為相,封十萬戶,號曰文信侯。招致賓客遊士,欲以並天下。
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將軍。
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晉陽反,元年,將軍蒙驁擊定之。
二年,麃公將卒攻卷,斬首三萬。三年,蒙驁攻韓,取十三城。
王齮死。十月,將軍蒙驁攻魏氏篸、有詭。
歲大饑。四年,拔篸、有詭。
三月,軍罷。秦質子歸自趙,趙太子出歸國。
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
百姓內粟千石,拜爵壹級。五年,將軍驁攻魏,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
初置東郡。冬雷。
六年,韓、魏、趙、衛、楚***擊秦,取壽陵。秦出兵,五國兵罷。
拔衛,迫東郡,其君角率其支屬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內。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
將軍驁死。以攻龍、孤、慶都,還兵攻汲。
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
夏太後死。八年,王弟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軍吏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
十壹年,王翦、桓齮、楊端和攻鄴,取九城。王翦攻閼與、橑楊,皆並為壹軍。
翦將十八日,軍歸鬥食以下,什推二人從軍取鄴安陽,桓齮將。十三年,桓齮攻趙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
王之河南。正月,彗星見東方。
十月,桓齮攻趙。十四年,攻趙軍於平陽,取宜安,破之,殺其將軍。
桓齮定平陽、武城。韓非使秦,秦用李斯謀,留非,非死雲陽。
韓王請為臣。十五年,大興兵,壹軍至鄴,壹軍至太原,取狼孟。
地動。十六年九月,發卒受地韓南陽假守騰。
初令男子書年。魏獻地於秦。
秦置麗邑。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以其地為郡,命曰潁川。
地動。華陽太後卒。
民大饑。十八年,大興兵攻趙,王翦將上地,下井陘,端和將河內,羌瘣伐趙,端和圍邯鄲城。
十九年,王翦、羌瘣盡定取趙地東陽,得趙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
秦王之邯鄲,諸嘗與王生趙時母家有仇怨,皆阬之。秦王還,從太原、上郡歸。
始皇帝母太後崩。趙公子嘉率其宗數百人之代,自立為代王,東與燕合兵,軍上谷。
大饑。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國,恐,使荊軻刺秦王。
秦王覺之,體解軻以徇,而使王翦、辛勝攻燕。燕、代發兵擊秦軍,秦軍破燕易水之西。
二十壹年,王賁攻。乃益發卒詣王翦軍,遂破燕太子軍,取燕薊城,得太子丹之首。
燕王東收遼東而王之。王翦謝病老歸。
新鄭反。昌平君徙於郢。
大雨雪,深二尺五寸。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
二十三年,秦王復召王翦,強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秦王遊至郢陳。
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二十五年,大興兵,使王賁將,攻燕遼東,得燕王喜。還攻代,虜代王嘉。
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五月,天下大酺。
二十六年,齊王建與其相後勝發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
秦初並天下,令丞相、禦史曰:“異日韓王納地效璽,請為籓臣,已而倍約,與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
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
趙公子嘉乃自立為代王,故舉兵擊滅之。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
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軻為賊,兵吏誅,滅其國。
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丞相綰、禦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裏,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壹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
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他如議。”制曰:“可。”
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朕聞太古有號毋謚,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謐。
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謚法。
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以上是秦滅六國全過程。
2. 秦國壹統天下秦統壹六國的戰爭,既是戰國末期最後壹場諸侯兼並戰爭,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壹場封建統壹戰爭。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用了10年的時間,相繼滅掉了北方的燕、趙,中原的韓、魏,東方的齊和南方的楚六個國家,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余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戰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中央集權統壹國家。 秦統壹六國前各國之形勢 經過春秋和戰國長期的兼並戰亂,中國社會逐漸向全國統壹的趨勢發展。
到公元前246年,也即秦始皇即位的初年,隨著秦滅六國統壹戰爭的開始,我國歷史上第壹個強大統壹的封建大帝國——秦國,即將在刀光劍影中誕生。六國日漸沒落、秦國蒸蒸日上已成不可逆轉之勢。
齊 向為東方之強國。但到秦始皇初年,齊政權傳至齊王建時,齊威王時期建立起來的霸業早已成為歷史的陳跡,齊國實已徒具東方強國的虛名。
它政治落後,經濟發展緩慢,國無賢臣良將,軍無奮進戰鬥之誌,面對強秦即將發動的並滅六國的戰爭,竟毫無準備,坐以待斃。 韓 本來就是三晉中最弱的壹方。
到韓桓惠王時,韓就已臣服於秦國。秦始皇初年,韓國的疆域更加縮小,只剩下都城陽翟與其周圍10多個中小城邑,基本上已是名存實亡之國了。
魏 雖然也曾經歷過戰國初期最強盛的時期,它據有河東、河西、河內、河外廣大地區,疆域之內山河縱橫,形勢險要,但由於它阻扼秦東出函谷之咽喉,多年均為秦之首要對手,特別是自魏惠王以來,不斷被秦戰敗,疆域日漸縮小。秦始皇初年,正當魏安厘王晚期,國勢更加衰弱。
但信陵君竊符救趙,尤其是聯合各諸侯國合縱抗秦,取得河外大捷,大大提高了魏的威望,本應乘勝恢復魏之疆域,然而安厘王昏聵無能,不但不借機復國,反而聽信秦國離間挑撥,罷黜信陵君,失去了東山再起的可貴時機。 趙 地處中原之北方,方圓2000裏,也是北方之強國。
在趙武靈王時,倡導胡服騎射,革新政治,富國強兵,國勢為之壹振。趙國北拒匈奴,南抗強秦,成為唯壹可與秦相抗衡之國。
但趙武靈王死後,趙屢被秦兵攻伐,對本國良將廉頗、李牧等不予任用,竟聽信讒言妄加誅黜,趙王的這種昏庸無能,使趙終於為秦所破。 燕 春秋初期尚屬極弱小之國,到燕昭王時,勵精圖治,疆域擴大,國力日強,曾北至遼東,西至上谷,南與齊、趙接壤。
到燕王喜當政時期,非但不與近鄰趙、齊修好,且常常發動混戰,勞民傷財,國力損耗巨大,成為六國之中略強於韓的弱小之國。 楚 自春秋至戰國始終未失其南方大國之地位,領有疆域5000裏,帶甲百萬,地大物博,粟支10年,為諸侯國中具有相當實力的大國。
但自秦將白起攻陷楚都後,楚國勢力大大減弱,國都被迫遷於陳地,以後又再遷於巨陽與壽春。都城多次被迫遷移,大大挫傷了楚國的民心士氣。
楚考烈王當政的前後,楚國實際上已徒具強楚之名,遠遠無法與秦相匹敵。 秦 地處西陲,原為關中地區的壹個戎狄小國,春秋時期遠較中原地區各諸侯國落後,春秋各國稱霸中原盟會爭雄時,秦常被擯斥於外。
但自秦孝公起勵精圖治,任用商鞅變法革新,廢除舊奴隸主貴族特權和世卿世祿制度,逐漸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政權。對內實行“獎軍功、教耕戰”,對外則連橫而戰諸侯。
司馬錯又南並漢中、巴蜀,北滅義渠、隴西,巴蜀廣大地區先後為秦所有。後白起率軍攻拔楚都郢,又擊潰趙魏聯軍於華陽,殲滅趙軍於長平,中原地區的大片河山幾乎都在秦國的控制之下。
秦滅六國的基本戰略與策略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鏟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周密布署統壹六國的戰爭。李斯、尉繚等協助秦王制定了統壹全國的戰略策略。
秦滅六國的戰略有兩個內容,壹是乘六國混戰之際,秦國“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壹統”。秦王政采納了尉繚破六國合縱的策略,“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從內部分化瓦解敵國。
二是繼承歷代遠交近攻政策,確定了先弱後強,先近後遠的具體戰略步驟,李斯建議秦王政先攻韓趙,“趙舉則韓亡,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荊魏不能獨立則是壹舉而壞韓、蠹魏、拔荊,東以弱齊燕”。這壹戰略步驟可以概括為三步,即籠絡燕齊,穩住楚魏,消滅韓趙,然後各個擊破,統壹全國。
在這種戰略方針指導下,壹場統壹戰爭開始了。 並韓滅趙戰爭 秦在發動攻趙之前,即依李斯、尉繚之謀,以間諜挑撥活動,挑起燕趙兩國之間的戰爭,待燕趙戰起,秦國即借口援燕抗趙,開始對趙進攻。
秦軍從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趙,但把進攻的重點指向趙國南部,以陷趙軍兩面作戰、腹背受敵的困境。秦始皇十壹年冬,燕趙兩國正在酣戰之際,秦派王翦率軍進攻太行山之戰略要地閼與,使這個早為秦國垂涎的戰略要地壹舉被秦拔除,從而打開了從西面進攻邯鄲的通道。
秦楊瑞和軍進攻韓陽(閼與之北),也順利攻克,這樣邯鄲的西北方向即失去了屏障。秦桓龁軍從南陽出發,攻占鄴邑所屬之安陽。
至此,秦軍已推進到邯鄲之南,僅與趙都邯鄲相隔壹條漳水和少數城邑。各路秦軍雖有30萬之眾,但由於受到趙20萬大軍的頑強抗擊,在攻占上述地區後,即被阻於現地。
後來,經過連續作戰,秦始皇將原來由南北3支攻趙部。
3. 秦初並天下 古文翻譯秦國剛統壹天下,命令丞相、禦史說:“從前韓王交出土地獻上印璽,請求做守衛邊境的臣子,不久又背棄誓約,與趙國、魏國聯合反叛秦國,所以派兵去討伐他們,俘虜了韓國的國王。我認為這很好,因為這樣或許就可以停止戰爭了。趙王派他的相國李牧來訂立盟約,所以歸還了他們抵押在這裏的質子。不久他們就違背了盟約,在太原反抗我們,所以派兵去討伐他們,俘獲了趙國的國王。趙公子嘉竟然自立為代王,所以就派兵去滅了趙國。魏王起初已約定歸服於秦,不久卻與韓國、趙國合謀襲擊秦國,秦國官兵前去討伐,終於打敗了他們。楚王獻出青陽以西的地盤,不久也背棄誓約,襲擊我南郡,所以派兵去討伐,俘獲了楚國的國王,終於平定了楚地。燕王昏亂糊塗,他的太子丹竟然暗中派荊軻來做刺客,秦國官兵前去討伐,滅掉了他的國家。齊王采用後勝的計策,繼絕了與秦國的使臣來往,想要作亂,秦國官兵前去討伐,俘虜了齊國國王,平定了齊地。我憑著這個渺小之身,興兵誅討暴亂,靠的是祖宗的神靈,六國國王都依他們的罪過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天下安定了。現在如果不更改名號,就無法顯揚我的功業,傳給後代。請商議帝號。”
丞相王綰(wǎn,碗)、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都說:“從前五帝的土地縱橫各千裏,外面還劃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區,諸侯有的朝見,有的不朝見,天子不能控制,現在您興正義之師,討伐四方殘賊之人,平定了天下,在全國設置郡縣,法令歸於壹統,這是亙古不曾有,五帝也比不上的。我們恭謹地跟博士們商議說:‘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尊貴。’我們這些臣子冒死罪獻上尊號,王稱為‘泰皇’。發教令稱為‘制書’,下命令稱為‘詔書’,天子自稱為‘朕’。秦王說:“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帝’的位號,稱為‘皇帝’,其它就按妳們議論的辦。”於是下令說:“可以”。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又下令說:“我聽說上古有號而沒有謚,中古有號,死後根據生前品行事跡給個謚號。這樣做,就是兒子議論父親,臣子議論君主了,非常沒有意義,我不取這種做法。從今以後,廢除謚法。我就叫做始皇帝,後代就從我這兒開始,稱二世、三世直到萬世,永遠相傳,沒有窮盡。”
4. 秦國是怎樣壹統天下的前238年,秦王政鏟除嫪毐、罷免呂不韋,開始親理國是。
當年,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此後,秦王政廣攬人才,勵精圖治,積極準備統壹天下。
其手下人才濟濟,文臣如尉繚、李斯等人,武將如王翦、王賁父子、嬴成、蒙武、內史騰和蒙恬等人,還有善於間諜活動的姚賈和頓弱。 秦王政親理國是之前,采用韓國鄭國的建議,大興土木修建鄭國渠。
《史記》記載:鄭國渠全長250多裏,灌溉農田280多萬畝。它是繼都江堰之後秦國又壹個大型水利工程,關中變成了肥沃之地。
至此,秦國的三大糧倉——巴蜀、漢中、關中就此全部建成。在鄭國渠完工的那壹年,秦王政動員了統壹中國的全面戰爭——秦滅六國之戰。
從前230年至前229年,秦王政采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秦滅六國之戰動員之後,秦國於秦王政17年(前230年)滅韓、19年(前228年)滅趙、22年(前225年)滅魏、24年(前223年)滅楚、25年(前222年)滅燕、26年(前221年)滅齊。
具體進程如下: 最先被滅掉的是韓國,前233年,韓國割地稱臣,也沒能挽救敗亡的命運。3年後,前230年(秦王政17年),秦國俘虜了韓王,韓國滅亡,韓國的國土也成為秦國的潁川郡。
前234年起,秦國多次攻打趙國,但受阻於趙國名將李牧。前229年(秦王政18年),秦國使用反間計借趙王之手處死李牧。
三個月後,趙軍大敗於秦軍。次年,趙王遷被俘,趙國滅亡。
趙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縣),自稱代王,聯結燕國、魏國***同抗秦。 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失敗。
前225年(秦王政22年),魏國都城被秦軍攻破,魏國滅亡。前224年秦老將王翦和蒙武領兵攻燕,在易水西面打敗燕代聯軍,攻占了燕國都城薊城,燕王殺太子丹以求和,退守遼東。
前222年(秦王政25年),燕王喜被俘獲,燕國被徹底消滅。同年,代王被俘,趙國徹底滅亡。
前225年,秦將李信和蒙武率20萬大軍進攻楚國,為楚國大將軍項燕所敗,秦軍幾乎全軍覆沒。前224年,秦王又派老將王翦出征,並聽從他的建議,給以60萬重兵,大破楚軍,攻下楚國首都壽春,楚王被俘。
次年(秦王政二十四年),王翦全殲項燕殘部,楚國滅亡。 在秦國先後對其他五國用兵時,齊國不但袖手旁觀,而且和秦國結盟,沒有做任何戰爭準備。
等到前221年,其余五國已滅,齊國這才派兵準備抵抗秦國並和秦國斷交,但為時已晚。前221年(秦王政26年),秦國大將王賁在滅掉燕國後,領兵南下,齊王建聽從秦使的話,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歷時十年,秦王政掃滅六國,基礎統壹中國,結束春秋戰國以來500多年諸侯長期割據紛爭的局面,最終在中華大地上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君主統治國度——秦帝國。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韓國降將內史騰率秦軍吞並韓國,俘韓王安,韓亡。
所得韓地置潁川郡。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軍王翦攻入趙國國都邯鄲,趙王遷111ttt降秦,趙破。
置邯鄲郡、鉅鹿郡、太原郡。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代城。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領兵攻燕。 秦王政二十壹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薊,燕王喜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軍王賁率領10萬大軍攻打魏國,包抄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3個月後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並魏。 同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攻打楚國,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度過淮水,圍攻楚國楚都壽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楚軍鬥誌渙散、糧草不足,遂從前線撤軍。
王翦乘機追擊,消滅楚軍主力,占領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楚人復立昌平君為王。王翦又率軍度過長江,攻占越地,置會稽郡,並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打下遼東,俘燕王喜;接著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趙徹底被吞並,秦始皇於代地設置雁門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不戰而降,並齊。 至此秦並六國。
除作為秦的附庸的衛國最終於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滅亡外,秦已完成了統壹。
5. 秦用他國人 文言文翻譯七國爭霸天下,沒壹個不招攬四方人才的。但其他六國所用的相國,依然還是自己的宗族子弟或者本國人,像齊國用田忌、田嬰、田文為相,韓國用公仲、公叔為相,趙國用奉陽、平原君為相,魏王就是極至了,用了自己的太子為相。
但是只有秦國不壹樣,秦國最初參與國政以求爭霸天下的,是衛國人公孫鞅。而秦國任命的其他相國,像樓緩是趙國人,張儀、魏冉、範雎都是魏國人,蔡澤是燕國人,呂不韋是韓國人,李斯是楚國人。但是秦國都舉國聽命於這些人,從不懷疑他們的忠心,因此最終得以統壹天下,就是這些人的力量。
燕昭王任用過郭隗、劇辛、樂毅,幾乎把強大的齊國滅亡了,而劇辛、樂毅都是趙國人。楚悼王用吳起為相,諸侯各國都覺得楚國強大起來了而感到害怕,而吳起呢?是衛國人。
6. 求有關秦始皇(即秦王嬴政)的文言文,各位看見幫幫忙啊《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原話: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年十三歲,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
當是之時,秦地已並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周,置三川郡。
呂不韋為相,封十萬戶,號曰文信侯。招致賓客遊士,欲以並天下。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將軍。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
譯文:
秦始皇帝,是秦國莊襄王的兒子。莊襄王曾以秦昭王的孫子的身份生活在趙國邯鄲城,在那裏看見呂不韋的妾,十分喜愛,就娶了她,生了始皇。秦始皇是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在邯鄲出生的。出生後,起名叫政,姓趙。在他十三歲那年,莊襄王去世,政繼承王位做了秦王。
這時候,秦國的疆域已吞並了巴郡、蜀郡和漢中,跨過宛縣占據了楚國的郢都,設置了南郡;往北收取了上郡以東,占據了河東、太原和上黨郡;往東到滎陽,滅掉西周、東周兩國,設置了三川郡。
呂不韋為相國,封十萬戶,封號是文信侯。招攬賓客遊士,想借此吞並天下。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將軍。秦王年紀小,剛剛登上位,把國事委托給大臣們。
《秦始皇本紀》出自《史記》卷六,作者是西漢的司馬遷。
擴展資料
《秦始皇本紀》以編年記事的形式,記載了秦始皇及秦二世壹生的主要活動和所發生的重大事件,條理清晰,內容豐富,真實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後四十年間風雲變幻的歷史場面。
這篇本紀以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活動為中心,逐年敘寫,簡中有繁,概括與重筆相間,通篇讀來,不僅給人以歷史的原貌,還可以使人感到壹切都是歷史的必然,兩代帝王的形象活脫脫地呈現在眼前。
寫秦始皇,首先簡要地歷數了他在前代取得重大勝利的基礎上,調兵遣將,乘勝進擊,並吞六國的過程,中間穿插記敘了粉碎嫪毐呂不韋集團、李斯上書諫逐客、尉繚獻計、荊軻行刺等事件。
然後依次敘寫他統壹天下後的言行和事件,壹方面列舉了諸如議帝號、改歷法服色、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壹法律、統壹度量衡和文字、巡行刻石、南取陸梁地、北擊匈奴、修築長城、鹹陽宮關於學古與師今的壹場大辯論、焚書坑儒等等。
另壹方面又列舉了秦始皇不惜巨資派人入海求仙、大興土木建造阿房宮和驪山陵墓、隨意殺戮無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