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肉熱,民間有句諺語:“吃狗肉暖,不蓋被子也能過冬”,
不難理解“冬天喝狗肉湯能治被子”,也不難理解秦漢內陸地區又苦又冷,喜歡吃狗肉。“冬天來了,狗肉肥”或者“秋風來了,狗肉肥”。大冷天,吃壹鍋狗肉是壹大樂事!
但狗肉在歷史上是比較低檔的食品,所以有“掛羊頭賣狗肉”的說法;因為狗是汙穢的東西,所以“主桌上不能上狗肉”,不能用狗肉招待客人,否則就是對客人的不尊重,嚴重的是侮辱。
到了唐代,為了保護牛,唐政府長期嚴禁食用牛肉,而狗肉則因為西北遊牧民族的普遍抵制而從餐桌上消失。到了唐代,漢人很少像漢人壹樣吃狗肉,而羊肉卻受到唐人的青睞。
因為“羊”和“陽”是同壹個意思,唐朝的天下是從家搶來的,所以唐朝吃羊肉在政治上是合理的。同樣,清朝的山河是從老朱家搶過來的,所以愛養豬愛吃豬的滿族人提倡吃豬肉,餐桌上羊肉的位置讓給了豬肉,直到現在。
聽著,每個吃肉的人都和政治有關。是不是有點“嚇人”?
還是有驚心動魄的。明朝江南有個財主叫沈萬三。有壹次,他請皇帝朱元璋吃飯。皇帝看了看桌上的菜,讓他壹壹介紹。於是沈萬三趕緊起身,壹壹介紹菜名。說到豬蹄,他靈機壹動,說是家常菜“三千蹄”。原來朱元璋就是想讓他說“豬”字(這個字和皇帝的姓有沖突),這樣就可以以欺君罪處理。我就不信這個沈萬三這麽聰明居然沒上當,或者說他事先做足了功課。
然後,皇帝又問,那麽這道菜,這麽完整的盤子,吃的時候要用刀切嗎?沈萬三說,不能用刀,妳看這肉很熟,輕輕壹動就能吃。他壹邊說著,壹邊把豬蹄上的骨頭拔了出來,用小骨頭壓著肉。果然,當他按下壹塊肉的時候,它就下來了,而且完全熟了。皇帝見沈萬三不敢有大膽的想法,對他的回答很滿意,就放心用筷子了。
在這樣恐懼的狀態下吃壹頓飯是不是更恐怖?
這可能是民間傳說,但大歷史學家司馬遷寫的《鴻門宴》卻是傳奇:劉邦入關,曹疏遠,劉邦會見項羽,範增舉玉玨,項莊舞劍,項伯護之,樊噲持劍闖入,調停調遣,劉邦借口上廁所逃走...壹頓飯波濤洶湧,驚天動地,驚天動地
可見,吃飯從來都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