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寧海有什麽特別壹點,有趣壹點的風俗嗎

寧海有什麽特別壹點,有趣壹點的風俗嗎

寧海風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壹為春節,俗稱過新年。淩晨早起放爆竹,稱“開門炮”。此日興穿新衣服,中堂或庭中設香案供品,多為凈茶、新飯、粽子、五色果品等,合家老少朝天叩拜,稱“拜天地”。早餐用凈飯、豆腐等素食。見面互相“拜歲”,講“恭喜發財”、“大吉大利”等好話。不出工,不掃地,不索債,禁哭泣、謾罵、毆人、殺生等不祥行為。白天上祠廟禮拜,祈禱全年吉利。晚上不點燈、早睡眠,有“正月初壹同鳥宿”之說。自初二起,親戚間相互攜糖果、白鯗等“拜歲”,受賀拜壹方設酒撰款待,並贈客中幼童以“壓歲錢”。解放後拜歲之風漸衰。近年來又盛,且饋贈之禮日重,代以高級瓶酒和滋補品等。

正月初壹不掃地

據說很早以前,寧波有壹個做生意的年輕人,名叫歐陽。他每次出門做生意,都要經過壹個叫澎澤湖的地方。不曉得他啥個忖法,船到湖中央,總要把自己的東西拋幾樣到湖裏。人家看到都以為是呆大。他呢?每次拋後都很高興。

有壹次,他又過湖了,手裏捧著壹樣東西,正想拋向湖中央時,壹眨眼看見湖中冒出壹個人來,說是奉了湖神春湖君的旨意,專門請歐陽去作客的。還對歐陽說:“春湖君感謝妳每次湖時,送給他禮物,妳這回去見他,他壹定會送還妳許多禮物的。我勸妳別的都不要,只要壹個叫如願的姑娘,就有福好享了。”歐陽聽了點點頭。

來人分開水路,歐陽跟著他來到春湖君住的地方。春湖君很客氣,叫人端來許多珍珠、瑪瑙、琥珀,任歐陽挑選。歐陽搖搖頭對春湖君說:“我什麽都不要,只要如願壹個人。”

春湖君答應了他,叫出如願,咐吩她要好好服侍歐陽。歐 陽見如願生得像天仙壹樣漂亮,心中十分中意,連連向春湖君 道謝。 十四夜彈址界

正月十四彈址界、喝胡辣湯,是從元朝末年“殺韃子”開始的。

胡人從北方打到南方,叫南方人是“南人”。胡人把南人殺得血汙狼藉後,又把殺剩的南人編成五份壹連,每連立壹塊址界,派壹個胡人管轄。胡人怕南人造反,限定十份人家並用壹把菜刀。管事的胡人要南人供養,逢年過節要讓胡人先“嘗新”,拜堂成親要讓胡人先同新娘睡覺。南人有冤無處伸,有苦無處訴,都恨不得壹夜工夫殺光這些胡人,可惜就缺壹個領頭八。

有壹個讀書人,想了壹個計策,在中秋節做了許多月餅,每只月餅裏面夾上壹張紙條,紙條上面寫著:“今年八月十六吃月餅,明年正月十四殺胡人。”因為過節日要先孝敬胡人,這位讀書人就把吃月餅的日子排在中秋節後,又把殺胡人的日子排在元宵節前。這樣使得胡人壹點也勿曉得,只有南人曉得。

正月十四夜壹到,家家齊動手,人人殺“撻子”,壹夜黃昏就把每個址界裏的胡人殺光。

 殺了胡人,南人出了怨氣,每戶人家動手,人人斫來樟樹枝,放在“址界”上彈,把胡人立的址界燒個精光。址界燒光,各“連”相通,人們可以相互往來了。

址界彈好,家家煮起胡辣湯,人人喝壹碗。胡辣湯是用澱粉加青菜等料理煮成的。“胡”是胡人,煮胡辣湯比作把胡人煮成湯,吃了再不受欺壓。

從此,十四夜,彈址界,彈了址界再喝胡辣湯,就壹直流傳下去了。

立夏

俗稱“ 夏日”。是日吃茶葉蛋、青梅、鮮筍、鮮蠶豆等食物。

立夏海螄拄腳骨

立夏,沿海百姓家家戶戶作興吃海螄拄腳骨。為啥?

相傳,古老時候,大梁山下住著母子三人。有年旱災,顆粒無收,連第二年的種子也斷了。

勇敢的兒子,外出找種子翻山過海,日復壹日,還沒歸來,母親日盼夜望。壹日,在索洋港,看到兒子昏倒在海灘上,手裏提著壹袋種子,口中念著:“酸呀,酸呀。”母親合著眼淚把兒子背回屋裏。

晚上,母親夢見壹個鶴發童顏的老人,手執刷鞭,飄到她跟前說:“妳兒子氣虛體弱,手軟腳酸,吃海螄會好。”

海幼,肉透鮮、味道好極了。兒子吱吱吱吱吃了兩大碗,果然精神恢復,腳手也健了。

這日正好是立夏。立夏是夏季開始,人們總是手軟腳酸。大家聽說吃海螄能腳手輕健,都學著吃了。從此,沿海壹帶,每年立夏,就有吃海螄拄腳骨的習俗。

端午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采菖蒲或艾葉懸掛門邊,堂上掛鐘馗像,以“鎮邪去妖”。中午噴摻雄黃的白酒,並以雄黃在小孩眉心、耳門、額角塗抹,在大門上畫大刀或寶劍示威。婦女則以香粉、樟腦丸為芯,用五彩線或彩布制香袋,懸掛帳前,或分贈姐妹、童稚佩戴。此日家家吃麥餅或粽子。女婿往往給嶽家送黃魚,新婚嶽家則回贈雛雞、蕉扇及帳子、夏衣等。

端午掛菖蒲

黃巢造反,壹路殺來,這壹日天剛蒙蒙亮,大隊人馬又從冠莊沖進寧海。壹時三刻,寧海城裏雞飛狗跳,血汙狼藉。

城裏小北門的壹個道地裏,住著兄弟兩戶人家。大兄弟囝子三歲了,小兄弟囝子還抱在手裏。這個辰光,哥嫂逃勿及,都被黃巢殺了,剩落壹個三歲小人。幸虧小兄弟的內客眼靈手快,壹把挾著就逃。

她從後門出來,背上背著大伯的囝子,手中抱著自家的囝子,逃、逃、逃,壹直逃到小南門。黃巢兵後面見著,拔腳就追,追、追、追,壹直追到小南門。內客人逃出南門外,黃巢兵越追越近,眼看就要被捉牢了,她就拋掉手中抱著的小囝,肩背壹個大囝逃。逃到溪南橋頭,她已上氣不接下氣,實在逃不動了,讓黃巢兵壹把揪住。黃巢跑過來,凸出眼烏珠氣勢洶洶地責問:“良心介壞,為什麽拋掉小囝,背著大囝跑。”講完又奪下內客人背脊上的大國,拿起刀就斫。內客人連忙跪下討饒:“修修行,修修行。王爺,勿是我良心壞,背上背著的是我大伯的囝子,手中拋落的是我自家的囝子。大伯大姆被妳們殺了,只留這囝子做種。我男人出門擔腳擔不在家,囝子就是殺了,以後還好生的。”

老話講,橫人直道理。黃巢聽後,心也軟了下來,就叫內客人歸家,勿再殺他。內客人講:“王爺放過我,等歇王爺的手下還要殺我。”黃巢忖忖也是,低頭看見橋腳下生著壹大蓬水菖蒲,就用刀頭挑來幾株,送給她:“妳把它掛在自家門口,我下面的人就勿會殺妳。

內客人拿回菖蒲掛在門口。果然,黃巢的兵馬來來去去,就不進門。隔壁鄰舍見著後,也跟著學樣。等黃巢殺回時,見前後巷門上都掛著菖蒲,分不出哪戶是內客人家,哪戶勿是內客人家,只好收起兵馬走了。各村各莊都講掛上菖蒲,黃巢就勿來殺,於是,沒等黃巢兵馬進村,每戶人家門上菖蒲葉都掛好了;黃巢看看這邊也勿能殺,那邊也勿能殺,就拋掉刀槍,散掉兵馬,自己上天做佛去了。

因為掛菖蒲這日是五月初五,所以,以後每逢這壹日,家家都掛起富蒲消災。這壹習俗壹直沿襲到今天。

其他風俗

四月八

 俗稱“牛生日”。農家搗制“烏飯”麻糍,諺有“四月八,麻糍烏塌塌”。是日,耕牛輟耕,並以麻糍、酒、蛋餵牛,以示敬意和備春耕。

六月六

俗稱“狗浴日”。舊時某些漁村尚有祭祖活動,以為祖上是“狗太公”,實為古代圖騰習俗之演變。亦有長輩為孩童洗澡,指望其健壯如畜牲。婦女多翻曬衣服以防潮防黴,讀書人亦翻曬書籍,謠曰:“六月六,曬紅綠。”

中秋

寧海以八月十六日為中秋。節前親朋互贈月餅,晚上合家團聚,飲酒嘗月餅賞月。

 重陽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民間舂糯米麻糍,先祭“田公田母”,後食用,有慶豐收之意。現浙江省定此日為老人節。是日登高活動頗盛。

冬至

 古稱“長至日”。俗謂過了冬至即人增壹歲。此日多做糯米圓子,先祭祖,後食用。民間做墳、修墓,多擇冬至和清明兩個時令節日進行,以為大吉大利,百無禁忌。

除夕

俗稱過年。和翌年春節連在壹起,為壹年中最隆重繁忙之節日。除夕前,各家各戶撣掃蓬塵。清洗物具,購買年貨,殺雞宰鴨,打米糖,制豆腐,搗年糕,裹粽子等。女婿須送魚肉等至嶽家,稱“送年夜”。甘三日晚送“竈神”上天,至三十日再請回。各戶在堂中設犧牲祭禮,祀謝神明祖宗,稱“謝年”或“送歲”。除夕夜,壹家團聚吃“年夜飯”,***享天倫之樂。長輩給子孫分贈“壓歲錢”。是夕室內燈火通明稱“間間亮”。亦有人通宵不眠,稱作“守歲”。深夜放鞭炮,謂之“關門炮”。舊時貧苦之家為避債主索債,常在除夕藏匿他處,不敢返家,故稱是日為“年關”。今生活改善;多合家團聚,看電視、電影,過歡樂之年。寧海風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壹為春節,俗稱過新年。淩晨早起放爆竹,稱“開門炮”。此日興穿新衣服,中堂或庭中設香案供品,多為凈茶、新飯、粽子、五色果品等,合家老少朝天叩拜,稱“拜天地”。早餐用凈飯、豆腐等素食。見面互相“拜歲”,講“恭喜發財”、“大吉大利”等好話。不出工,不掃地,不索債,禁哭泣、謾罵、毆人、殺生等不祥行為。白天上祠廟禮拜,祈禱全年吉利。晚上不點燈、早睡眠,有“正月初壹同鳥宿”之說。自初二起,親戚間相互攜糖果、白鯗等“拜歲”,受賀拜壹方設酒撰款待,並贈客中幼童以“壓歲錢”。解放後拜歲之風漸衰。近年來又盛,且饋贈之禮日重,代以高級瓶酒和滋補品等。

正月初壹不掃地

據說很早以前,寧波有壹個做生意的年輕人,名叫歐陽。他每次出門做生意,都要經過壹個叫澎澤湖的地方。不曉得他啥個忖法,船到湖中央,總要把自己的東西拋幾樣到湖裏。人家看到都以為是呆大。他呢?每次拋後都很高興。

有壹次,他又過湖了,手裏捧著壹樣東西,正想拋向湖中央時,壹眨眼看見湖中冒出壹個人來,說是奉了湖神春湖君的旨意,專門請歐陽去作客的。還對歐陽說:“春湖君感謝妳每次湖時,送給他禮物,妳這回去見他,他壹定會送還妳許多禮物的。我勸妳別的都不要,只要壹個叫如願的姑娘,就有福好享了。”歐陽聽了點點頭。

來人分開水路,歐陽跟著他來到春湖君住的地方。春湖君很客氣,叫人端來許多珍珠、瑪瑙、琥珀,任歐陽挑選。歐陽搖搖頭對春湖君說:“我什麽都不要,只要如願壹個人。”

春湖君答應了他,叫出如願,咐吩她要好好服侍歐陽。歐 陽見如願生得像天仙壹樣漂亮,心中十分中意,連連向春湖君 道謝。

歐陽把如願姑娘帶回寧海,結為夫妻。從這個時候起,歐陽要什麽,如願都能替他辦到。如願聰明伶俐,歐陽節儉勤勞,

兩口子日腳過得蠻愜意。幾年工夫,歐陽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大 富翁了。

有壹年正月初壹,歐陽壹時高興,多喝了幾盅酒,稀裏糊塗,向如願發起酒瘋來,還用拳頭打如願。如願壹看不對頭,就連忙隱進門角後的壹把掃帚裏。歐陽酒醒後,懊悔莫及,日夜守住掃帚,怕驚動知願,但如願從此就壹直沒有出來過。

如願,如願,是大家的心願,正月初壹掃地怕會趕走如願。 因此,正月初壹不掃地,就慢慢成為寧海的壹種習俗了。

元宵

 寧海以正月十四為元宵。俗稱“十四夜”。是日,各家折樟樹枝插門口以“避邪”;晚上則燒樟樹枝葉僻啪作響,稱“彈址界”,以除“晦氣”、圖吉利。晚餐有吃湯包、團子、糊辣羹、米餃筒等習慣。元宵又稱燈節,家家做彩燈懸掛;小孩攜燈串街走巷,並有舞龍燈、耍獅子、走船燈、踩高蹺等活動。鑼鼓喧天,夜半方休。城內及各大村祠廟,正月十三或十四有祭犯活動,演戲敬神,至十七、十八後各種活動逐漸收場,俗有“七落豬羊八落燈,九落做戲人”之語。今迷信之習已改,其他活動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