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最早在元代設立為省級行政區,全稱“湖廣等地在著書立省之列”。人們嫌麻煩,不敢稱之為寫書的湖廣之省,湖廣之省,湖廣之省或者幹脆叫湖廣之省。這些簡稱在清朝還在使用,但清朝設置湖廣總督(又稱兩湖總督)使元朝和湖北省。
很多人看到“湖廣”二字,馬上聯想到“兩廣”。其實在明清時期,“湖廣”與兩廣並無關系,只是歷史上人們還是習慣了“湖廣行省”的稱呼,所以行政長官自然被稱為“湖廣總督”。
那麽,為什麽要組織以湖南、廣東為主的十幾個省的人大規模“填”四川省呢?原因很簡單,主要是由於元明清,尤其是元末明初和明初清初。長期大規模的戰爭以及隨之而來的瘟疫、疾病等災害,導致四川人口極度減少,需要補缺和“補”。
在“湖廣填川”的人口中,湖北、湖南兩省的人數高達壹半。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占有重要的地位。原因是什麽?
首先,從地理上看,麻城是古代條件下進入四川盆地的最佳路線。所以從元代到清初,湖北麻城的移民填充了四川,最多的人進入了四川,離開了工作崗位。
早在元末,來自湖北隨州的紅巾軍農民起義將領明·於震率領數十萬湖北農民軍和大批失去土地的湖北農民入川。明於震是這支紅巾軍在南方的重要將領徐守會。後來,明於震率軍攻川,後在重慶自稱甘蜀之王,後又稱帝。經過兩代九年,他建立的“大夏”政權被朱元璋所滅,他帶進四川的很多都是麻城人。
麻城的移民條件有三個先天優勢:壹是麻城離重慶不遠;第二,麻城移民歷史悠久。元代和明初,大量麻城移民進入四川。第三,它與張的農民起義有關。張長期留在湖北,後轉戰湖廣、江西,尤其是麻城,那裏有許多農民參軍。所以張的手下很多都是麻城人。張戰敗後,壹部分人隱姓埋名留在了四川。四川省南川縣(今重慶市南川區)的移民都是湖廣人,尤其是麻城孝感鄉鄂州大丘人(明初麻城有四個鄉,孝感鄉在明成化年間並入仙居鄉)。
詳見我的書:
“湖廣填四川”的重生
/I 6478045151863243277/
湖廣填四川,麻城過半。
問妳祖籍哪裏,湖北麻城孝感鄉。
這裏的孝感不是指孝感市,而是指古麻城下轄的孝感鄉。明清時期,湖廣移民大量遷入四川,最著名的是麻城孝感鄉。久而久之,麻城孝感成為中國八大移民集散地之壹。
元末明初,由於當時大規模的戰爭等原因,四川人口銳減,土地貧瘠。古書記載當時的四川:“有可耕之田,無耕田之人。”為了填補川渝地區的人口缺口,官方組織了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移民,將大量人口從湖廣地區遷入四川地區。
但是久而久之,出現了壹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在四川的移民中,很多都把祖籍標在了麻城孝感,最後給人壹種感覺,很多移民都是麻城孝感人。但是,其實麻城孝感只是個小地方,怎麽會有那麽多移民?
孝感在麻城哪裏?
明朝時,麻城縣分為仙居、太平、汀川、孝感四個鄉。
說白了,麻城孝感鄉出現在明初,成化年間被撤銷並入仙居鄉。不過當年孝感鄉沒這麽大,人也沒這麽多。甚至不可能單獨設立壹個縣,更不用說讓壹個鄉鎮的人填滿大半個四川了。
那麽,為什麽這麽多川渝移民都自稱麻城孝感人呢?
壹是裝祖籍,靠縣看鄉,求自重。元末明初,由湖北隨州的明·於震率領的紅巾軍攻占了重慶。後稱建元皇帝,國號大夏。當時,明於震各部幾乎都是湖廣人,其中黃州麻城縣人最多。明初,從麻城孝感遷入四川的移民中,有不少後來成為名人,如明朝新都狀元楊勝安、武宗時期內閣大臣楊廷和、清初遂寧宰相張鵬敖等。
正因如此,當時在川渝大地上,“麻城孝感”成為壹塊金字招牌,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名門望族。明於震舊部多為麻城後裔,麻城後裔人才輩出,為百姓所尊重,為朝廷所看重。新移民在麻城冒充孝感人,也有“攀親戚”的意思。
其次,麻城孝感本身就是壹個移民中轉站。明清時期有五個移民轉運中心,除麻城孝感外,還有廣東南雄珠璣巷、山西洪通槐樹、江西瓦屑壩和蘇州雁門,其中山西洪通槐樹和湖廣麻城孝感鄉分別是南北兩個最著名、最大的移民轉運中心。
北方很多人都聲稱自己的祖先來自槐樹,但是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壹個村子怎麽會有這麽大的人口,後代可以遍布全國。其實麻城的孝感鄉在當時只是壹個中轉站,和槐花壹樣。明清時期,從外省遷徙到四川的人大多聚集在孝感鄉登記,然後集中到四川。
畢竟麻城孝感不是很大。為什麽會成為湖廣移民入川的重要中轉站?
第壹,處於人口過密之地的麻城壹帶,自宋元以來就是著名的人口繁盛之地,“常受鄉野之害”。麻城及其周邊地區有著非常便利的條件,不僅自身人口充足,更重要的是在元末明初吸引了大量江西等地的人口。
元末,紅巾軍征服中原、江油,導致河南、江西大量人口進入麻城。當時麻城地區人口驟增,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土地支持不足,需要遷出的人口太多,而麻城孝感地區恰好是當時江西、湖北地區的人口流動中心。
第二,明朝為穩定國家所做的決策。大部分來自四川的麻城移民,雖然入蜀時祖上是楚,但也有大量非湖廣人,如較早納入明朝版圖的徽州、江西、河南等地。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的同鄉及其親屬成為明朝的精英,以湖廣為根據地的明朝前沿陣地麻城自然成為明朝最重要的地方。
到了明代,大批率先投案自首的人轉移到了曾為明於震所掌握的四川。除了發展當地的資源經濟,還有平衡力量的考慮。來自黃麻地區的代孕人口,自身經營多年,能更有效地分化、瓦解、消化四川明家舊勢力殘余,以防不測。
總而言之,壹句話,湖廣運動時期確實有麻城孝感人定居四川,但真正的麻城始發者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多。壹個小小的孝感鄉,能坐滿川渝壹半以上的人口,真的不可想象。
後來大量川渝移民自稱祖上來自麻城,主要有三個原因:壹是謊稱自己是麻城孝感人,希望借此招牌親近當地宗族勢力,盡快站穩腳跟;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籍貫在哪裏,因為自稱麻城的人很多,所以也有從眾之心;第三,確實有大量移民通過麻城孝感遷入四川,但顯然混淆了祖籍和中轉站的區別。
我是湖北麻城人。我來回答這個問題,說壹些個人看法。
湖廣填川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也是有歷史依據可查的。明末農民軍起義,張在四川屠城,導致四川人口銳減,於是從湖廣移民。
湖廣在哪裏?明朝以前,湖廣有大面積。明清時期是湖北、湖南兩省。這兩個省在全國的中心,壹直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
但我個人很懷疑麻城占了四川移民的壹半。雖然現在有官方記載,但是麻城孝感鄉移民到四川,包括很多四川人都說祖籍是麻城孝感鄉,他們是來麻城尋祖的。麻城沒有孝感鄉這個地名。至於之前有沒有,真的不確定,不敢亂說。
麻城有壹個很大的移民公園,每年都會舉行大型祭祀活動,還有尋根文化。鄧小平的弟弟鄧肯曾說,他的祖籍是湖北麻城,李鵬的祖籍也是湖北麻城。他們自己都說了。
我沒有理由懷疑這麽多事實,但還是想提出壹些自己的看法。
麻城是壹個縣級市,現在歸黃岡管理。歷史上從未有過州府,地處大別山區。今天,人口剛剛超過65,438+20萬。我不知道明末有多少人,但是從麻城移民這麽多人到四川肯定是不夠的。有人說不是麻城移民,麻城只是移民集中的地方。
麻城是黃岡縣中壹座遠離長江的山城。移民到四川要逆流而上,那為什麽不把移民聚集在江上,去麻城這個山城呢?
另外,我有壹個疑問,黃岡壹直以來只有黃州和周琦是州府,這兩個地方文化名人輩出。至於麻城,抱歉我無知。除了建國後的開國將軍,真的沒有歷史文化名人。現在全國各地都在炒作文化,麻城沒文化可炒,移民和尋根文化恨不得被抓。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未必正確。希望大家討論壹下。
題目“麻城孝感”應該是麻城孝感鄉。其實,麻城孝感鄉的存在是有爭議的,但早在1997年,著名學者葛就證實了麻城孝感鄉的存在,即今天縣城關鎮壹帶。後來四川學者陳和麻城地方學者淩對地名進行了詳細考證,印證了葛先生的觀點。
麻城孝感鄉遷入四川的數據,根據民國建陽縣誌和宗族誌提供的數據,本縣349名湘鄂情移民中,有239人自稱麻城人,占68.5%,其中有228人自稱孝感鄉人,占麻城的95.4%。但正如題主所問,麻城孝感鄉只是壹個鄉鎮,最多占今天紅安縣的四分之壹到三分之壹。這麽小的地方不可能有這麽多的人轉移到其他地方,至於為什麽傳播得這麽廣,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首先,由於麻城等地是元末農民起義的中心之壹,麻城人鄒普生協助羅田人徐壽輝建立田灣政權,而麻城和羅田在明清時期都屬於黃州政府,所以田灣政權很大壹部分是麻城附近的人,也就是羅田。陳友諒殺徐壽輝獨立後,隨州人明·於震率湖廣兵入川作戰。也許是麻城比較有影響,所以以麻城孝感鄉為祖籍。
其次,麻城孝感鄉是移民中轉站。如《四川瀘州王家譜》序所言:
王祖師在麻城孝感鄉生活了兩年多。類似的案例應該還有很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都不記得自己的祖籍,只記得麻城孝感鄉的地名,所以叫麻城孝感鄉。還有“江西瓦屑壩”,恰好在麻城及其下屬的黃州府。許多家庭聲稱它來自元末明初的“江西饒州府瓦屑壩”。根據清代和現代學者的研究,瓦屑壩其實只是壹個小地名,不可能有那麽多人外遷,所以類似孝感鄉,也作為移民中轉站。
最後是冒名頂替現象。不僅是縣內其他鄉鎮的人假名字(也有可能是孝感鄉撤銷後,原居民仍自稱孝感鄉),還有麻城縣外其他湖廣民族的人,如曹考證。民國時期的《雲陽縣誌》說,該縣最流行的名字是項、何、譚、孫、於、張、賈、李和王,這些人都是“明洪武時期”的人也就是其他湖廣人冒充麻城孝感鄉人。
其實,麻城的孝感鄉,和江西的瓦屑壩、山西洪洞的槐花、寧化的石壁、南雄的諸暨、江蘇蘇州的劍門、南京柳樹灣的石門坎壹樣,分別是湖廣人、華北人、客家人、華南人、蘇北人人、雲南漢人的根,但卻是移民出身的象征性祖籍。為了更好地適應遷入地的生活,獲得遷入權,人們會產生附屬聯想等。,意圖暗示結盟甚至以同鄉之誼延續聯合宗族。
參考
葛:麻城孝感鄉,中國歷史上移民的搖籃之壹。
陳:麻城孝感現象探析。
淩:麻城孝感鄉移民考察
湖北麻城是中國古代“移民八大發祥地”之壹,孝感鄉是“湖廣填四川”的起點和集散地,是巴蜀地區公認的“祖先聖地”。明末清初,麻城設置了“湖廣填川”的移民機構。很多移民在這裏舉報,也有可能從這裏調查。
最近看到很多關於“湖廣填四川”的問題,所以也回答了壹些問題。畢竟我是四川人!從家譜上知道我也是湖北移民,麻城人。那時候我才十幾歲,還懵懂無知。爺爺讓我抄代字。當時翻了兩遍,然後就抄下來了。我不知道我現在去了哪裏。我們80後這壹代,家庭觀念沒有爺爺那壹代強。說實話,在四川很難看到祠堂。我們根本沒有什麽祠堂。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移民沒有祠堂。直到去了廣州,我才知道祠堂。我壹個湖南的同事說他們哪裏都有。當我說我們沒在任何地方看見它時,他不相信我。當然,我壹個人不能代表四川所有的人。反正在我們那裏,沒看到什麽祠堂,也不知道有沒有被破壞。我們從小到大也沒聽長輩說起過。
現在爺爺奶奶那壹代,知道過去歷史的,基本都相繼去世了。我們年輕人也不太重視祖籍。我個人喜歡歷史,對歷史有濃厚的興趣。看到這個問題,我忍不住回答了。畢竟我的祖先也是移民大軍中的壹員。我們祖籍在湖北麻城,具體地址我沒看。其實在我們年輕壹代,家庭的概念已經不在了,但我覺得這是壹種文化傳承。到了我們這壹代,就不應該破了!不知道族譜還在不在。如果有機會,我很想去湖北麻城,說不定能找到很多500年前的兄弟。
當很多四川人被問到“湖廣填四川”時,他們的祖籍是哪裏來的?會說我來了湖北麻城孝感。其實應該說都是誤導!我為什麽這麽說?因為這次大規模的移民是當時官方組織的,可能當時麻城的孝感是壹個聚集地,周邊縣市的人都要聚集在那裏,然後從孝感壹起移民四川更合理!據說當時很多人不想移民,所以政府把大家的手都捆住了,需要在途中解手。四川人這才說上廁所方便,並稱之為“解手”。來四川的移民那麽多,絕大部分是不可能來湖北麻城孝感的!這裏說的人,不包括湖南、廣東、廣西。
我也是四川的,我的祖譜記錄的信息是麻城的。出於好奇,我也了解過別人的祖譜資料,大部分都是麻城的。至於為什麽那麽多麻城人來四川,不得而知。我猜古代麻城是商業和手工藝品的集散地,對嗎?
麻城孝感姓氏多嗎?
我是四川人,據說湖廣填四川。我們的詞代和身邊的姓氏不壹樣。我想知道他們是否也填了。
另外,我們沒有祠堂和家譜。不知道是填的時候丟了,還是發生了什麽。我們長輩口中只有幾個字。我這壹代人沒有人用字代來命名,更別說下壹代了,連唯壹的字代信息都忘了。
另外,我們村祖墳不多,最多四代以上,沒有更多的了。填的時候感覺有百年歷史!
老壹輩早就不在了,歷史也沒人記得了,也沒有留下文字記錄。
請看孝感鄉的墓誌銘,妳就會明白為什麽四川有那麽多麻城人。
那是因為古代沒有計劃生育,麻城孝感鄉地廣人稀。只要人口太多,人們就只能移民,每次都有很多人成雙成對地離開。其中,孝感鄉在麻城巨水河沖積平原上的人口最多,所以孝感鄉外出的人最多。
很多人只以為湖廣填補了麻城人在四川的部分,卻不知道麻城人從元朝到清末幾百年來壹直在自發遷徙。
在古代,麻城人認為多子多福。壹個家庭有十個和八個孩子並不是什麽奇聞,但三個或五個孩子只是普通家庭。人多,長大後土地種類不夠。所以幾百年來麻城人中間流傳著壹種說法,如果帶著家譜往西走,就不會餓死。小時候聽老人說過,但是不知道為什麽去西部能活下來。現在才知道,西部有四川,有天府之國,有同姓同宗的人。
有人說,那為什麽其他地方不去四川?
我分析三個原因。第壹,民風不同。比如有些地方不願意多生孩子。蘇東坡流放黃州的時候,被當地的殺嬰嚇了好幾天。當地人壹般生了兩個兒子壹個女兒,然後淹死在水裏。
第二,麻城人入川較早,元朝有數萬人在麻城加入紅巾軍,明朝有數萬人沒有跟隨張入川。這部分人後來在當地定居下來,發現四川是個好去處,導致後來來往四川的人越來越多。俗話說,很多人不怕別人欺負,可以群居。後來來四川的麻城人說是孝感鄉的,也有不是麻城人的。為了生存,他們還假設自己來自麻城孝感鄉。
第三,麻城是山區,農耕時代養活不了多少人,而湖北大部分地區都是江漢平原,妳在老家就能生存,何必出去?
孝感鄉之所以在明中葉被疏散,是因為逃難的人太多了。當時麻城縣令姓陳,認為這麽多人從這裏出逃,這個地名應該保留。於是他三次上書朝廷,要求恢復孝感鄉,但都失敗了。後來在原鄉政府舊址立了孝感鄉政府碑,後來有人題字,保存在族譜裏。這篇文章清楚地記錄了孝感鄉。
無論如何,麻城孝感鄉是壹個生存符號,她保護了壹代又壹代移民在四川紮根發展。
不能說麻城沒什麽歷史文化。明代麻城科舉在全國影響很大,進士百人,舉人數百人。有“楊珊的《禮記》是春秋時期的麻城”之說。進士、如此之多,是黃、齊所不能比的,全國罕見。明史列傳上有十個麻城人。公安派和竟陵派的創始人也是麻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