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壹記載來看,穿越社會的習俗至少在清末仍很流行。過去,土家族人會在社日前夕殺豬宰羊,並在社日當天聚集在當地土地廟擺好供品,進行祭祀,祈求土地神保佑莊稼豐收,六畜興旺。祭祀結束後,全家人會聚在壹起喝酒。清代譚洋支竹詞中有“入春後,治聾酒如此久。壹萬年後,炊煙起,稻子青蒿香。”是土家族人“穿越社會”的真實寫照。
土家族人非常重視俱樂部。當俱樂部結束時,每家每戶都渴望做出美味的俱樂部餐。雖然現在祭祀活動已經消失,但是吃社飯的習俗仍然流傳至今。
土家族人做社交飯也很講究,工作很復雜。公社餐的主要成分是黃花蒿。過公社前,土家族孩子從鄉下、溪邊、山坡上采集鮮嫩的黃花蒿,洗凈切碎,然後在清水中反復搓洗,擠出苦澀的汁液,再將黃花蒿連同所有積水壹起放入鍋中用文火烤熟,然後將上好的臘肉、香腸、豆腐幹洗凈煮熟,切成小指尖大小的丁,油鍋中加鹽,放入切碎的野蔥。社交餐也有精致的米飯,壹般是四粘米(方言,普通米),六糯米。將糯米煮至七成熟,然後取出米湯。糯米用溫水泡壹兩個小時後瀝幹。最後是黃花蒿幹、炒肉丁等。與處理過的兩種大米混合,混合均勻,用木真蒸熟。
社交餐有野菜特有的香味,還有臘肉的味道,可謂色香味俱全。不吃也能吃兩大碗。土家族人不僅為自己的家人做公共餐,也作為禮物送給親戚朋友。所以民間有句諺語:“給自己吃的,吃不完。”充分展現了出土家族淳樸友善的民風。由於艾葉藥理作用好,味苦性寒,可治療和預防多種疾病,如跌打損傷、腫痛、結核、瘧疾、痢疾、痔瘡等。社交餐也是土家族傳統藥膳中常見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