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北京的傳統習俗中,老人到了66周歲,預示著人生的壹道坎,用老話來說就是?老人六十六,不死掉塊肉?,這跟?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是壹樣的道理。正是因為這個客觀原因的存在,對老人的66周歲生日會比較講究,通常做法是女兒買壹刀肉(六兩六)作為壽禮,但這份禮物不是當面送給老人,而是在門外隔著院墻扔進院子裏。如今北京已經是遍地樓房,這種老的風俗習慣也就無以為繼,勉強可以算作茶余飯後的談資。
說實話,地道的老北京人對傳統習俗是極為註重的,這也是生活在皇城根兒下應有的生活品質,只不過老壹輩人在家庭中逐漸沒有了?話語權?,原本應該世代相傳的生活習俗,到了如今的年輕人這壹代,已經拋之腦後沒有了應有的傳承。當然,以前的生活條件比不上現在,買壹刀肉就可以視為給老人進補,而現在即便不過生日,老年人也可以結合身體狀況隨時調理保養,這也就導致老的風俗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其實現代社會對很多老的傳統風俗已經不再重視,特別是年輕人對父輩或者祖父輩的口口相傳興致全無,久而久之很多風俗習慣也就風光不再。如今子女給老人過壽,無論66還是77都是壹樣的過法,壹家老小圍著豐盛的飯菜,在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中為老人祝壽,已經成為全國各地並無二致的生活習慣。對於註重生活品質的家庭,或許會在老人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通過故地重遊或者往日時光再現的形式,讓老人度過壹個難忘而有紀念意義的生日,至於66周歲的壹些習俗或者講究也就不再重要。
由此可見,舊時的地方習俗,在當前的快節奏生活中已經逐漸被淡忘,即便是世代相傳的老北京習俗也不例外,至於老人過66周歲生日的講究,也會在新興賀壽方式的沖擊下消失的無影無蹤。總而言之,無論形勢如何變化,作為子女和晚輩,只要能夠讓老人感受到生日的溫馨和快樂,從家庭的角度來說就是值得開心的家庭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