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府人有“鹹魚之渴”,客家人則是從根在鹽堆裏長大的。
△客家鹹菜
由於早期的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山區,對於經常流浪的客家人來說,鹹食是壹個非常方便的選擇。此外,長期大量消耗體力的鹹味、油膩菜肴,可以補充所需的鹽分和能量。
吃鹹成為客家人的味覺基因,代代相傳。舌尖上的中國,客家美食最重要的筆墨就是鹽水雞。
“鹽烤”這種特殊的烹飪技藝,是客家人獨有的烹飪技藝,也是先民的巧奪天工。
起初只是為了方便存放食物,將整只雞放入鹽堆中腌制密封,但蒸熟後味道鮮美。
流浪生活養成節儉性格。山區有許多植物和樹木,經常用木柴做飯。所以客家菜常見的做法是燉。做出來的菜軟糯鹹,“肥鹹熟”成為客家菜的招牌。
△客家美食集錦
梅菜紅燒肉是肥美中的佳品。
其中梅菜是點睛之筆,是粵東梅江流域的客家先民腌制後曬幹的。沒有鹹梅菜,紅燒肉失去了靈魂。
此外,“釀造”的特殊工藝也是客家人的壹大智慧。客家人都知道“什麽都能釀”,妳能想到的幾乎都能釀:豆腐、苦瓜、茄子、辣椒。
傳說這來自北方過年吃餃子做餡的習俗風格。
客家人南遷後,發現嶺南地區不適合中國種植小麥,制作面粉也不難,於是演變成壹種釀造各種食物的方式,以賦予新的食物靈感,以寄托祖先的思念。
當然,隨著客家人散居地區的氣候和文化差異,傳統的客家菜可以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環境演變成各種豐富變化的客家菜。
例如,客家茶、茶葉、薄荷、花生等。被磨成茶泥,浸泡在食物中。
這種非常古老的傳統飲食習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後來被粵東客家人傳承下來,如今卻成了少數客家人種。
△客家茶不是用來喝的,是用來吃的。
比如客家人移居香港,盆菜文化就成了新界衛春客家人最具代表性的特色,逢年過節會大擺筵席吃盆菜。
△在新圍村辦公室制作盆栽蔬菜
以前客家先民為了方便把粗糙油膩的熟食放在鍋裏。現在的鍋菜已經越來越豪華,鮑魚翅已經取代了紫菜、豬皮、白切雞、燒臘等等...
△大盆的蔬菜
閩西客家菜講究食材原汁原味,多吃新鮮。比如水煮雞比鹽水雞更常見。
贛南山區的客家人因為當地濕度大,適合種植辣椒,所以客家飲食在重鹽的基礎上重辣,適當重口味的客家菜就誕生了。
△江西寧都丸子,江西風味的客家菜
客家人吃素的,粗的,野的,雜的。如今,隨著更多人註重輕健康、少油鹽、飲食清淡,傳統的客家菜顯然不適合追求美味的都市人。
但無論如何,客家人遍布全球,很難改變他們的口味。那是客家人無法替代的故鄉味道和味蕾記憶。有多少海外華人為了鹹味而流浪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