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合理化”,是指當某個目標無法實現時,他們會找壹些理由為自己開脫,從心理上安慰自己,有時也會找壹些借口掩蓋自己的行為和不想承認的事實。這樣才能掩蓋自己的錯誤和能力不足,減少焦慮的痛苦,保護自己的自尊不受傷害。換句話說,“合理化”就是制造“合理”的理由來解釋和掩蓋自己的傷害。
常見的合理化方法如下:
-1-
編造借口,蒙混過關
在這方面,豬八戒是高手,且看豬八戒遊山的這壹段:
原來那呆子將壹塊石頭放在唐僧、沙僧、行者面前,對著他練。他說:“我回去見見師父。如果妳問怪物,就說有怪物。他問這是什麽山,如果我說是泥做的,土做的,錫做的,銅鑄的,面蒸的,紙糊的,畫的,他們會說我傻。這麽壹說,妳就懵了。我只說是石頭山。當他問及洞穴時,他只說這是壹個石洞。他問是什麽門,說是釘著的鐵葉門。他問裏面有多遠,只說裏面有三層。再搜壹遍,問門上有幾個釘子,就說老豬忙,還記得。在這裏彌補,哄那個畢馬文!" 』
如果不能完成巡山,回去也沒法交代,更沒法交代。不能編,但要合理編。這不是很熟悉嗎?孩子會采取這種方式。例如,如果他們考試不及格,他們會找別人在試卷上偽造父母的簽名...
-2-
推卸責任。指把個人的缺點或失敗歸咎於其他原因,找個人來背黑鍋。
比如《水滸傳》中,老杜關等人在失去生辰綱後把責任推到楊誌身上,且看原文:
“那十四個人直到二更才醒過來,壹個個爬了上去,尖叫的只有箭的苦澀。老杜管道:“妳們都沒聽楊的好話,今天就給我!”他們說,“先生,今天都做了些什麽,讓我們討論壹下吧。”老杜管道:“妳有什麽知識?"他們說,"是的,我們是,但我們不是。古人說:‘火到身,分別掃;蜜蜂蟄進她懷裏,馬上脫衣服。“如果楊還是這裏的負責人,我們也不能說什麽。既然他已經無處可去了,我們還是回去見梁中書的相公吧,為什麽不把這壹切都壓在他身上。他只是說,‘他壹路上侮辱辱罵每壹個人,逼著我們都搬家。他和強人壹路,用汗藥把我們打翻,捆住我們的手腳,把金寶帶走了。”“老杜管道:”這也是事實。還是等到天亮吧,先去我們辦公室打官司。留下兩個衛兵,聽候妳的吩咐去抓小偷。我等眾將連夜趕回北京,報了本官,教了文書,沈復得知他已在濟州府安頓下來,俘虜了這些豪強。”第二天拂曉,老漢壹行來到州府掌管官員,更不用說了。』
這個情節熟悉嗎?妳經常想起嗎?錯誤發生後,都說是“臨時工幹的”,何況別人。每個人都會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比如,學生考試不及格,不想承認自己準備不足,卻說老師教得不好,老師閱卷不公平或者考題超範圍;喜歡社交,喜歡喝酒,喜歡找樂子,但不喜歡在家看孩子。美其名曰是為了業務或工作聯絡感情,社交和吃飯都不容易。A和B兩個小夥伴壹起考公務員。甲通過了考試,但乙沒有通過。b會說不是自己能力不行,是A找了關系花了錢。家裏沒錢沒關系,所以沒考上...
-3-
酸葡萄心理。就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當妳因為能力不足而得不到妳所追求的東西時,妳就會被貶低。
這來自於《伊索寓言》中壹個眾所周知的故事:從前,壹只狐貍走進壹個葡萄園,看見架子上掛滿了成熟的葡萄。他想吃,但是因為架子太高,跳了幾次都摘不到,就說葡萄酸,不想吃。其實葡萄是甜的,因為不能吃,但是是酸的。
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考不上大學,就宣揚“讀書無用論”;如果妳沒有在壹線城市立足的能力,妳會說大城市環境差,人多,生活節奏快,不如小城市舒服;長相普通的女人特別喜歡說“自古美人不吉利”、“美人是禍水”,個子矮的喜歡說“笨大個兒”...
-4-
甜檸檬心理學。這是壹種與酸葡萄相反的自衛機制,酸葡萄就是甜檸檬。這種方法指的是試圖說服自己和他人,妳所做的或擁有的是最好的選擇。
比如上面提到的伊索寓言中的狐貍,後來去了檸檬樹,因為餓了,就把檸檬摘下來絞著充饑,壹邊吃壹邊說檸檬是甜的,其實是酸的。
我們面對生活中發生的壹些不愉快的事情,有時候會像這只狐貍壹樣,努力強調事情的光明面,以減少內心的失望和疾病。比如妳成績不好,就會說“60分萬歲”。考那麽多有什麽用?孩子資質壹般,說他“傻福”;當妳得到壹個長相普通的妻子時,妳會說“如果妳家裏有壹個醜陋的妻子,那就是壹個寶藏”...
當我們遇到不可接受的挫折時,可以用短暫的自我合理化來減少內心的痛苦,避免內心的崩潰。尤其是在不可抗力造成重大損失的情況下,適當的自我合理化可以幫助我們接受現實,治療心理創傷。
但是,個體照常使用這個機制,用各種借口來維護自己的自尊。如果掉下來,就躺在那裏壹動不動,連拉都拉不起來,還得挖坑永生。難免會粉飾自己的錯誤,自欺欺人,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像取經途中的“盤絲洞”。看起來是壹個很舒服很溫柔的國家,其實到處都是,壹不小心就可能被“安樂死”。這是壹種不成熟且極其有害的心理防禦機制,會阻礙我們追求事業上的實質性進步和生活上的真正幸福。因此,我們必須高度警惕自我合理化,不斷審視自己,努力克服這個“絲孔”的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