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鋼琴音樂創作始於20世紀初,蒙古族風格的鋼琴音樂創作始於50年代。陸的兩首作品《桃花樹》和《小黃鸝鳥》發表在1952《中國民歌鋼琴曲譜》上,是根據蒙古族民歌改編的鋼琴作品。1952桑桐《內蒙古民歌七旋律主題》是根據內蒙古東部科爾沁民歌創作的七首鋼琴曲。此作品獲1957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節作文大賽銅獎。上海音樂出版社1956出版、黎英海編選的《中國民歌50首鋼琴曲》中,《小情人》、《伽達默爾》、《鄉愁》、《舞曲》等4首作品也是根據蒙古族民歌改編的鋼琴曲。從65438年到0996年,由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摩爾·吉胡創作的鋼琴獨奏集《山祭》中的十首鋼琴曲,都具有鮮明的蒙古族音樂風格。2001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李詩祥編著,以草原上蒙古族的生活場景、風俗習慣、獨特的音樂形式為題創作了十首鋼琴組曲,是具有蒙古族音樂風格特色的鋼琴組曲。2001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鐵鷹主編的《內蒙古民歌鋼琴旋律60首》是壹部以內蒙古少數民族民歌為題材的鋼琴曲集。2005年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的由陳編曲的鋼琴曲《草原牧歌》是壹首以蒙古族民歌為題材的復調小曲。《兒童鋼琴曲集-黛安》中的21作品,2009年由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魯超創作,是以蒙古族民間歌舞調《黛安》為主題的鋼琴曲。
壹,蒙古族風格鋼琴音樂的主題
大多數蒙古族鋼琴作品的主題都來源於蒙古族民歌。在桑桐20世紀50年代創作的7首內蒙古民歌中,有7首作品的主題改編自內蒙古東部的蒙古族民歌,包括《丁克爾的紮布》、《賽罕》、《全凍通拉格》、《回家》、《小情人》、《丁浪彬》、《興安嶺》、《崩博來》、《興安嶺》。黎英海同時創作的《小情人》、《伽達默爾》、《鄉愁》和《舞曲》等鋼琴曲的主題也來源於內蒙古東部的民歌。20世紀初,李詩祥主編的《蒙古族風格青年鋼琴組曲集》中絕大部分鋼琴曲的主題也來源於內蒙古的蒙古族民歌,包括鄂爾多斯的《九歌》、《甘地樹》等歌曲,科爾沁的《農吉亞》、《烏尤代》等民歌。以上鋼琴曲的主題及主題的發展均以蒙古族民歌為基礎,同時采用和聲、復調、曲式、變奏、調性等多聲部作曲技法,使蒙古族民歌的旋律在剪輯後有了更豐富的表現。
七首以內蒙古民歌為主題的鋼琴小曲在1957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日作曲比賽中獲得銅獎,是最具蒙古族風格的鋼琴作品之壹。樂譜示例1選自組曲中的第二首《友誼》,主題從低音開始。這個主題采用了蒙古族民歌《全凍通遼格》,並保留了民歌的原貌,沒有改編民歌的旋律,只是完整地出現了兩次不同聲部的民歌主題。但由於和聲、復調、曲式等多聲部作曲技法的采用,使得這首民歌有了新的表現方式。
以蒙古族民間旋律為素材創作主題是蒙古族風格鋼琴音樂創作中的常見做法,這類作品在蒙古族風格鋼琴音樂中大量存在。其原因主要有三:首先,以蒙古族民歌為題材的鋼琴曲基本上延續了民歌完整的旋律特征或對其進行了改編,因此能完整地保留蒙古族音樂的風格特征;其次,鋼琴音樂的主題選自民歌,使鋼琴作品的主題更具有歌唱性和抒情性;第三,作為鋼琴音樂的題材,這些蒙古族民歌大多廣為傳唱,深受人民喜愛,對鋼琴音樂的傳播起到了壹定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創作歌唱性強的蒙古族風格鋼琴作品時,以蒙古族民歌為素材是壹種重要的作曲技法。
壹些蒙古族風格的鋼琴曲的主題來源於蒙古族傳統舞蹈音樂的旋律。比如李詩祥的鋼琴曲《碗舞》的主題就來源於蒙古族碗舞的旋律,《篝火旁的黛安》的主題就選自蒙古族黛安舞曲。魯超創作的《兒童鋼琴曲集——黛安》中的二十壹首作品的主題來源於蒙古族黛安舞曲。
有些蒙古族風格的鋼琴曲,除了根據蒙古族民歌和傳統舞曲創作鋼琴曲外,主題是根據蒙古族生產生活和民俗風情自創的旋律。如穆爾·吉胡創作的鋼琴獨奏集《山祭》中的《山祭》、《早晨》、《賽馬》等鋼琴曲主題,都是源於蒙古族傳統文化的鋼琴曲,具有濃郁的蒙古族音樂特色。
概括起來,蒙古族風格鋼琴作品的主題來源主要有三種,即以蒙古族民歌為題材的主題;以蒙古族傳統舞蹈音樂的旋律為主題;具有蒙古族傳統文化主題和蒙古族音樂特色的題材。這些題材具有濃厚的蒙古族音樂風格。
蒙古族風格鋼琴音樂的調式調性
蒙古族風格鋼琴音樂的主題大多來源於蒙古族民間音樂曲調,具有五聲音階調式的特點,其中羽調式居多;宮廷模式和征用模式次之;很少有商業模式和角度模式。蒙古族民間音樂的五聲音階調式特征直接影響了蒙古族風格鋼琴音樂創作的調式和調性特征。通過大量的樂譜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作品沿襲了蒙古族民間曲調的調式特征,大部分作品采用羽化調式進行創作。與此同時,蒙古族風格鋼琴音樂的創作在調式和調性上也有所拓展和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種常見的方法上。
(壹)同宮制模式交替技術
同宮制中的調式交替,是指在壹定條件下,同壹個宮音的音調轉換的方式。桑桐鋼琴組曲《內蒙古民歌七首主題旋律》中的《友誼》,運用了調式交替的手法。第壹段從1到16是B羽模式,第二段從17到18是連接句,第二段從19到32是F升模式,第三段從33到48回到B羽模式。樂曲結構為單三部曲,三段主調為B、F升、B升,整個樂曲為同宮制調式。調式交替的方法也體現在魯超創作的鋼琴曲《黛安故事九》中。樂曲的1到16段是用C調式寫的,17到40段轉到G調式,41到88段回到C調式,89到112段轉到G調式,165438+。可以看出,整首曲子的調式是在C宮體系範圍內交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