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5438年6月+10月,他帶領8人到Xi安,在神府巷17號回宮關設立籌備處。在省主席邵力子和安安撫辦主任楊虎城的支持下,在安北部購買了122畝土地,並開始了基礎設施建設。之後從石家莊運出細紗機、粗紗機,訂購瑞士細紗機10000錠,日本細紗機5000錠,購買日本自動織機320臺。1936年3月,大興紡織二廠正式投產。半年後,利潤達到20萬元。1940年,史鳳祥的二女兒石靜宜與當時駐守臨潼、擔任胡宗南某步兵營少尉排長的蔣緯國相識相戀。1943年,石與姜結婚。
石與國民黨上層有著密切的交往。第壹戰區代理司令兼Xi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拜訪了時嘉,並在他家舉行了壹場周末舞會。蔣介石的次子在胡宗南部任聯絡參謀時,結識了石的次女。他們不時聯系,壹天壹天地相愛了。1944,1944年2月23日,他們在王渠中央軍事學院第七分院結婚,石與蔣介石結為親家。
壹家棉紡廠著火了,所有的布廠都被燒了,損失慘重。石上書蔣介石,稱火災損失為77365438+萬元,並向政府要求撥款。同年5438年6月+10月,國民政府軍政部給予無息貸款3000萬元,加速了工廠的修復。工廠恢復生產後,史用廢棄的紡織機械建起了壹個小毛紡廠,成立了大秦毛紡織公司,資金來源是大華棉紡廠上層職工每年的獎金。1945,大秦毛紡織公司盈利50萬美元。1948 65438+10月,他給裕華總公司寫信,主張在臺灣省設廠,被拒後從公司辭職。他把從美國購買的3萬錠舊紡織機和大秦毛紡織廠存放在上海的機器中的1.5萬錠運到臺灣省,在臺灣省新竹創辦大秦紡織廠。
1949年初,石和家人離開陜西,到了四川,又到了上海。上海解放前夕,史從上海到臺灣省,在臺北建住宅,任大秦紡織公司董事。他還創辦了正義印染廠、中國化纖公司、聯合尼龍公司、華龍公司等。他是臺灣省紡織學會第壹、二、五至七屆理事。史鳳祥,原名史誌學,1893年3月3日生於湖北省孝感縣花石沖。當我的祖先在農業部門工作時,我去了我的父親石,並放棄了農業去做生意。
1907年,史鳳祥15歲,少年貪玩,不好好學習。當時在日本留學,在東京帝國大學法律系讀書的大哥石之泉回家探親,他母親讓大哥帶他去日本管教。大哥把孔子改名為“誌學”,有“十之八九立誌學”的意思。從此,他的學習、成長、思想形成、事業發展,大部分都是受哥哥的影響。
在日本留學期間,史鳳祥隨哥哥入團,回國參加1910年武昌起義革命。之後,石鳳翔回到日本,在京都工業學校學習紡織專業,而他的大哥石誌全則留在國內,在大學任教。他的法律著作在中國逐漸具有權威性,他的門生經常在國民政府的各級法院任職。我曾擔任國民政府司法學院副院長,是當時法學界頗有影響和潛力的人物。這對史鳳祥回國後在紡織行業的快速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從京都理工學校畢業後,石鳳祥先在大阪的壹家紡織廠實習了兩年。由於他的勤奮和學習,他的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實習期滿,工廠想高薪聘請他做青島分公司的工程師,他婉拒了。
1917回到中國史鳳祥。因為大哥的原因,我直接拿著湖北省工業廳的公文,去了武昌楚興公司租的壹家棉紡廠當見習生。楚興公司是中國早期的民間資本集團之壹,其租賃的這家棉紡織廠的前身是早期的國營棉紡織工業機構之壹——紗、布、絲、麻四局,是張之洞任湖廣總督期間建立的,引進英國設備。
進入楚興棉紡廠後,史鳳祥在日本的專業知識和在紡織廠的實踐經驗得到了充分發揮,工作表現突出,很快得到了鄉長張松橋的賞識。他們經常壹起討論民族紡織工業的生存和發展。時任公司總經理的徐榮廷也意識到了先進技術和管理的重要性,公司急需培養壹批年輕的骨幹技術人才。於是,1918年,楚興紡織學校成立,校長是當時在棉紡廠做技術員的史鳳祥。
1923,楚興公司在五常成立了第壹家紡織廠,真正屬於公司。總公司派史鳳祥做裕華技術員,相當於現在的總工程師,他的學生大部分成為裕華紡織廠的第壹批技術和管理骨幹。
在裕華創業初期,為了盡快收回成本,為公司創造利潤,負責生產的史鳳祥幾乎每天都要去各個生產車間參觀指導幾個班。石鳳祥淩晨在花卉清洗車間巡邏時,伸手抓住卡在機器裏的棉球,左手兩根手指被打掉。由於當時醫療水平不高,醫院對他的肘部進行了截肢,使他終身殘疾。
史鳳祥出院後,石家莊大興棉紡廠廠長張銀福辭職,公司派史鳳祥接任廠長。此後,他在大興棉紡廠工作了十年,使這家工廠生產的紗線和布料暢銷國內外。
“九壹八事變”後,國內局勢緊張,山海關農村經濟蕭條,國民購買力下降,加上日貨傾銷,許多小型私營企業相繼倒閉,大興棉紡廠也產品積壓,連年虧損。在這種情況下,史鳳祥到總公司與時任董事長的蘇商量解救辦法,采納並確立了史鳳祥提出的向西發展的設想。當時各界愛國人士也提出了發展西部經濟,發展民族工商業,抵抗日本侵略的口號。
1934年春,史鳳祥派大興總會計師徐止平到陜西推銷產品,同時考察在西北建廠的條件。回到石家莊後,徐止平寫了壹份在Xi安建廠的建議書。他認為Xi安地處關中產棉區。雖然交通和原煤不方便,但當時西北沒有機械紡織工業,紗線和布料都是從外地進口的,所以市場前景廣闊,適合建廠。就在這時,蘇董事長來到大興,將提案帶回漢口召開董事會。最後決定由大興投資1萬元向國外訂購紗、布機,大興搬遷部分設備,由史鳳祥任經理兼廠長,負責籌建Xi安第二大興工廠。
1934年夏,史鳳祥到達Xi安。幾經周折,他終於在Xi火車站附近的郭家格臺選址,占地100多畝,著手建廠。在此期間,時任陜西省主席的邵力子,為了發展當地的民族工業計劃,極力爭取各方面的支持。當時,在工廠購買的土地中,有壹個姓蔡的地主,占了大約六七畝地,堅持不賣。在多次勸說無效後,曾上書行政院,質問“能否命令蔡賣地發展工業?”南京政府行政院以“強制賣地,有違政府保障土地私有制原則”為由反駁意見書,經多次漲價、多次交涉,終於與蔡達成協議,但建廠時間卻拖了半年,直到1935年春才破土動工。大興二廠經過壹年半的建設安裝,終於在次年7月投產,規模達到12000錠紗機,320臺布機。這是近代以來西北地區第壹家機器紡織廠。雖然規模不大,但投產不到半年就有盈余。
當時,總公司董事長蘇到安視察新工廠。他看好西北市場的前景,決定獨立運營新工廠。同時,史鳳祥建議將生產規模擴大到3萬錠、800臺織機的水平。但大興拿不到這筆投資,於是董事會當即決定,裕華增資654.38+0萬元,再由大興和裕華董事出資50萬,向日本訂購1.3萬錠和500臺織機,組成新的董事會,並將兩家公司的名稱取為“大華”,並將大興二廠更名為大華紡織公司Xi安大華紗廠。
1937年初,沿海工業要麽被日軍摧毀,要麽被日軍占領,而內地紡織業卻因為紡織企業少,市場空間大而空前繁榮。在這種形勢下,史鳳祥迅速將從日本引進的設備投入生產,利潤可觀。4月,大華召開第二次董事會,討論第三次擴張。然後他從日本訂購了2000錠紗機,4000錠螺紋機和500套布機。但由於不久後抗戰爆發,訂單無果,直到戰後盤點仍無結果。抗戰時期,為了抵抗日本主導的平紋細布,史鳳祥創辦了“雁塔牌平紋細布”。他用自己所有的精力,保證雁塔細布在外觀、顏色、手感上都有自己的特色,讓它深受用戶歡迎,暢銷西北。
當時大化只有壹家紡織企業,手工編織工很少。棉花的價格通常比沈、韓的價格低三至四元。為了保證質量,大華收購的棉花都經過了精挑細選和分級,所以賣的布價格比沈和韓的高壹元左右。這樣大華的利潤就因為地區差價而略高於國內同類企業。根據工廠的記錄,從開工到1938的前三年期間,年利潤分別為20萬元、133萬元、476萬元。抗日戰爭期間,Xi也遭受戰火,僅大華廠就被日軍轟炸了三次。1939 10日機轟炸Xi安,大化廠被燒棉花三萬噸。機器也被燒壞,被迫停工數月,損失慘重。
1940工廠因為電路再次起火,整個織布車間被燒,再次停工維修。兩場大火大大削弱了大華。
此外,擁有官僚資本的沈心公司和永興公司先後在Xi安設立紡織廠,打破了大華獨家經營的局面,形成競爭。同時,由於戰爭的影響,原材料、燃料和設備不能正常供應,使工廠的生產經營逐漸陷入困境。
針對這種情況,史鳳祥在積極組織復產的同時,也在積極尋找新的出路。為了保存設備,避免再次被日軍轟炸摧毀,史鳳祥經過調研,報請董事會批準,在秦嶺山區的四川廣元建立了大華廣元廠。Xi安大華廠較好的動力設備和紗機被搬走運到廣元,工廠建在山洞裏,防止日軍轟炸。當時由於交通不便,史鳳祥壹次從美國購買了40輛汽車,同時還搬來了運動器材和6000臺錠紗機(當時連政府都很少有這麽龐大的車隊),很快投入運營。隨後,洞外車間安裝了9000臺錠紗機並投入生產。
此後,大華公司在Xi安和廣元建立了兩個工廠,均由史鳳祥負責。史鳳祥在期間,不僅經營了大華棉紡廠,還與他人合作,用大華線機創辦了大秦毛紡廠。工廠雖小,但也是獨家經營,有利可圖。同時,他還創辦了大華酒精廠、世華實業、信義貿易公司等10多家企業,為抗日戰爭和西部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也是在這個時期,他完成了影響最大的著作——棉紡三卷本(其他著作還有《抗戰建國與棉紡織業》、《中國經濟建設芻議》、《中國紡織工業十年規劃》、《紡織廠標準實驗》等。),並創辦大華紡織專科學校(指“大華紡織訓練所”),兼任校長。
抗戰結束後,時任國民政府經濟部部長的陳啟天邀請史鳳祥接任中紡建設公司要職,被史鳳祥以工程技術人員不適合當官為由拒絕。不久後,他當選為裕華、大興、大華總經理,常年奔波。
1946期間,史鳳祥從美國考察買機械回來的路上經過臺灣省,發現當地工業非常落後,幾乎沒有像樣的紡織企業,市場空間非常大。回到大陸後,提議董事會在臺灣省設立大華紡織廠,從陜西運壹萬噸棉花,從美國購買設備,派出廠長、主任、工程師團隊到臺灣省設廠。
65438-0947年,裕華、大興、大華共同組建裕達華紡織資本集團,史鳳祥任集團總經理,兼任集團在武漢創辦的江漢紡織學院院長。
1948,集團停止投資臺灣。史鳳祥利用Xi安大秦毛紡廠停產後未分配的50萬美元和上海盛達公司15萬錠紡紗機,在臺灣新竹創辦大秦紗廠,舉家遷往臺灣省。到1958,大秦棉紡廠已經成為擁有4萬錠、800臺織機的大廠。在此期間,史鳳祥在1953創辦了中國人造纖維公司,從紡織領域拓展到化纖行業,開創了粘膠纖維、棉纖維、滌綸纖維在臺灣制造的先河。時至今日,“大華”作為西北近代紡織工業的奠基者和“老字號”,已經走過了70年的風風雨雨,也壹直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展變化。但是,每當提到“大華”,提到西北的紡織工業,人們都不會忘記“石鳳祥”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