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如何把握指南

如何把握指南

關註兒童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首次提出的實施原則。《指南》的“說明”部分強調“要註重領域和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融合,促進兒童身心的全面協調發展,而不是片面追求某壹方面或某幾方面的發展”。因此,除了綜合性的主題活動、節目活動、單元活動之外,將“整體性”原則融入幼兒園的日常生活,把握日常生活各方面的教育機會,也是壹種有效的手段。

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是各種領域知識真實自然的融合。用餐是幼兒園日常生活的重要環節之壹。但由於重復、頻繁、單調的特點,很多老師往往忽略了這壹環節的教育價值,只把它當作常規訓練的手段,尤其是小班。例如,針對小班幼兒用餐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心理焦慮、難以獨立進食、偏食、缺乏基本的用餐習慣等,教師壹般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設計活動,但往往忽略餐前、餐後、餐後三個環節所蘊含的豐富的學習和發展機會。

健康領域的教育價值

餐飲環節健康領域的教育價值壹直被高度重視,這也是餐飲環節更直接的教育機會。《小班幼兒用餐環節指南》中提出的健康領域的目標主要體現在“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方面,特別提到了“在指導下,不偏食、不挑食,喜歡吃水果、蔬菜等新鮮食物”的目標。筆者在實際觀察中發現,大部分小班老師采用的都是說教的方式,比如對壹個挑食的人進行口頭教育,但是對於處於直覺行動思維階段的小班幼兒,這樣的說教方式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事實上,對飲食均衡的小班兒童進行健康教育的形式可以更加生動。比如用兒童喜愛的卡通形象和卡通圖片配以主食、蔬菜、肉類、鮮河(海)、水果、零食等六種食物,制作布書。每天吃飯前,讓孩子根據菜單找出相應的食物圖片,“餵”給卡通人物,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鼓勵孩子不偏食、不挑食,什麽都愛吃。同時,通過環境在課堂上張貼人體日常所需食物的寶塔圖,也是壹種無形的健康教育。

另外,大部分老師在吃飯前也會給孩子介紹當天的菜譜,但大多只是報壹遍菜名,幹巴巴的,沒什麽意思,大部分孩子聽完就忘了。事實上,介紹食譜的方式得當,顯然會影響孩子的食欲。比如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生動有趣的食物準備和營養的視頻,在飯前的過渡中播放,會激發孩子的食欲。如果條件允許,飯前介紹食譜是比較有效的方法,比如讓孩子參與制作簡單食物的過程,或者讓廚房廚師在課堂上介紹當天的食譜。

通過這些方法,孩子們對健康的飲食方式和飲食習慣有了深刻的印象和豐富的經驗。語言場的教育價值

在語言領域,《指南》明確指出,要創造機會讓孩子開口說話,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語言交際貫穿於幼兒園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語言場在用餐環節中的教育價值往往被忽視或不被認可。壹方面,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壹句古話“吃飯不用言,睡覺不用言”;另壹方面,大多數幼兒教師認為吃飯時說話不僅影響孩子的消化,還會造成窒息等危險情況。因此,大多數幼兒園都要求孩子在用餐時保持安靜。

其實小班的孩子對新鮮事物更感興趣,好奇,喜歡喋喋不休。即使老師反復強調孩子吃飯時不能說話,但孩子小聲說話的現象還是很普遍。因此,在吃飯前,不妨利用過渡環節,讓孩子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如講故事、背誦兒歌、相互交流等,讓語言表達的機會更加充分。比如分享關於飲食、營養、習慣養成等方面的故事、兒歌等。飯前,如“公雞和外溢”和“大力水手”。

在日本留學期間,我曾多次觀察過日本幼兒園的用餐環節,很多日本幼兒園都在餐前進行“小播音員”活動。每天都有壹個孩子來到教室前面,向大家介紹壹種他喜歡的食物,並簡單說出原因。比如有孩子驕傲地說:“我最喜歡吃媽媽做的飯團,因為裏面有我喜歡吃的肉松!””其他孩子熱烈鼓掌。這樣簡單的活動不僅培養了孩子的表達能力,還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此外,日本很多幼兒園采用自帶午餐的形式,老師也經常鼓勵小朋友在用餐過程中交換自己的特色食物。同時,日本的幼兒園老師和孩子們壹起吃飯,隨時回答他們的問題。氣氛像壹家人壹樣輕松愉快。這些用餐做法有效地促進了孩子語言能力和同伴交流能力的發展,也營造了壹個平等愉快的用餐環境,對我們的傳統做法是壹種啟發。社會領域的教育價值

《指南》指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兒童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每年的9、10月份是小班孩子普遍產生分離焦慮的階段,尤其是在人園、午餐、午睡等生活環節。在小班用餐環節,經常有孩子邊吃邊流淚,有的孩子哭著說不喜歡幼兒園的飯,想吃媽媽做的飯。這些場景為兒童的社會學習和發展提供了機會。

比如,對於吃飯時心情不好的孩子,老師可以讓他們先說說媽媽是怎麽照顧他們吃飯的,然後坐在旁邊安撫他們的情緒,給他們適當的餵食,同時引導孩子及時說說老師是怎麽照顧他們吃飯的,讓孩子意識到老師是喜歡自己這個媽媽的,讓孩子對老師產生信任感和依戀感。為了讓小班小朋友盡快熟悉班裏的小夥伴,用餐環節最好不要固定用餐位置。

再比如,飯前飯後排隊洗手、輪流取餐、輪流入座等過渡環節,對培養小班幼兒的規則意識和自主進食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適當讓小班孩子承擔壹些簡單的任務如飯後擦桌子,可以讓孩子進入中大班後快速適應值日生制度;飯後安靜區活動是培養孩子與同伴分享、交流、玩耍意願的好機會。

此外,有條件的幼兒園還可以嘗試每月組織壹次幼兒自助餐,改變平時的用餐模式,讓用餐環節更加有趣。在自助餐的過程中,孩子們感受到了和同伴壹起用餐的樂趣,同時通過有序排隊用餐、按需取餐的要求,初步實現了秩序觀念和愛惜糧食、尊重農民勞動的意識。老師還可以在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給孩子介紹傳統美食,讓孩子對民族文化有初步了解,樹立壹定的民族自豪感。

科學領域的教育價值

在科學領域,指南提出了“讓幼兒在探究中認識周圍的事物和現象”的目標,提出了“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的教育建議。用餐環節包含了豐富的科學教育機會,可以讓小班幼兒觀察食物的顏色和形狀,觸摸食物的大小、形狀和組織結構,品嘗食物的味道,聞到食物的香味,甚至輕拍水果聽聲音等。,不斷感知食物的各種特性,讓小班幼兒充分鍛煉感覺器官,為其早期生長發育打下堅實基礎。

在中午吃飯的過程中,老師可以讓孩子充分感知不同形狀、大小、數量的水果的特點,讓孩子學習形狀、體積、數量等數學概念。比如吃葡萄時,請孩子數壹數自己有幾顆,感覺葡萄是橢圓形的;吃橘子時,讓孩子感覺橘子是圓的、橙色的,有壹種獨特的甜味。這些簡單而基本的常識是小班孩子需要積累的關鍵經驗。這些包含在用餐活動中的科學內容,不僅可以提高小班幼兒用餐的積極性,還可以拓展他們的科學知識,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

藝術領域的教育價值

《指南》在對藝術領域的描述中強調,引導幼兒在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於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萌發幼兒對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小班幼兒用餐看似與藝術領域聯系不大,但只要教師善於發現,也能挖掘藝術教育的價值。

比如輕柔的餐前音樂,給孩子營造溫馨的用餐氛圍,同時讓孩子逐漸靜下心來,進入準備飯菜的狀態,給孩子壹定的暗示——音樂能讓人感到愉悅,也讓孩子明白如果大聲說話,就聽不清楚好的音樂。

另外,在吃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品嘗美食,欣賞菜肴、水果、谷物的線條、色彩、形狀之美。這樣可以逐步訓練孩子發現美的能力,提升審美情趣,激發藝術想象力。

同時,筆者發現,小班的孩子對造型可愛、顏色鮮艷的餐具有著濃厚的興趣。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準備造型豐富、顏色多樣的安全餐具,刺激孩子的食欲,初步培養孩子的審美意識。這壹點也可以從日本幼兒園生動的造型和豐富的色彩搭配中得到啟發。

《指南》各領域的目標與兒童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也是《指南》實施中強調的“重視兒童學習與發展的完整性”原則的體現。除了用餐環節,教師在組織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時,不應該局限於壹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例如,戶外活動是健康教育,早期閱讀是語言教育,但應該將每個環節視為有效整合多個領域教育價值的整體。這也是把握指南完整性原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