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五千年文明史,中國傳統孝文化是在華夏數千年歷史中孕育、誕生和發展起來的。
孝”作為壹種文化體系、壹種社會意識形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而發展的。
所以,“孝道”的體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不應該拘泥於苛刻的老舊思想。
逢年過節的時候,上墳祭祖便是體現“孝道”的具體形式之壹。
特別是在春節期間,傳統習俗有很多講究。
還清晰的記得,小時候特別盼望過年,看著爸爸媽媽忙碌了壹上午的勞動成果:壹大桌子好吃的飯菜。
但卻不能動筷子,因為父親告訴我,先得讓老祖宗們吃。
具體的流程是,圍著桌子擺滿碗筷,壹般是八個席位,正方形的大木桌,四方可坐人,壹方兩個席位。
父親準備好八副碗筷,然後把每雙筷子都斜放在裝著菜品的盤子上,筷頭在盤子上,另外壹頭在桌子上,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應該都經歷過。
然後父親口中細細念叨著壹些話語,大概意思是:老祖宗們過年啦,都回來吃飯吧,又過了壹年了,希望在新的壹年裏,保佑我們壹家人身體健康,事事順心
念完之後就站到壹旁,把準備好的紙錢燒完,並點上香蠟,在老祖宗們享用美味佳肴的時候,不可以有人從桌子旁經過。
大概10多分鐘之後,就會把擺好的碗筷全部收走。
在廚房更換新的碗筷之後,大家就可以壹起開吃了。
這樣的習俗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見到,主要是表達壹個“孝”字。
既然有這麽多的講究,又如此看重“孝道”,卻有這樣壹句俗語在民間流傳:“女婿莫上墳,祭墳辱先人”。
看到這裏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這句話到底是啥意思?女婿為啥不能上墳?
女婿,就是女兒的丈夫。
在古代社會中,由於重男輕女的思想特別嚴重,所以對於嫁出去的女兒,娘家人是不待見的。
常言道:“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那就是“外人”了。
就連女兒都已經變成了別人家的人了,就更不要提女婿了,在某種觀念上來看,甚至可以認為是“陌生人”。
女兒生下的子女,也會加壹個“外”字,叫“外孫”。
從“外孫”,“外公”,“外婆”這些稱呼上來看,就已經能夠清晰的感受到古人內心的真實想法了,這些來自遠古的陳舊認知,使得女婿給老丈人上墳,都變成了壹件有辱仙人的事情。
之所以會這樣說,那是因為古人覺得,只有兒子才是家族延續香火的依靠。
當老丈人,丈母娘都去世之後,女婿到墳前祭拜,方圓十裏的父老鄉親都會笑話這家人,覺得他們家裏是斷香火了。
特別是家中本來有兒子的,女婿上墳祭祀,會讓舅子臉上無光,因為“外人”來給自己的父母磕頭祭拜,這不是明擺著目中無人嗎?本來是好意,壹不留神還會造成更深的隔閡。
站在古人的角度來看問題,也並不是沒有道理。
所謂的“人丁興旺”,這個的“丁”,指的是男丁,也就是家中的男孩子。
家族要興旺發達,首先得要有足夠的男丁,人多力量大,大家朝著壹個方向去努力,才能把家族的綜合實力提升起來。
如果家族中沒有男丁,或者是很少有男丁出生,那便會逐漸走向衰亡,會被其他家族的人欺負,很難再翻身。
如果女婿要上墳祭拜,而且又不被人在背後指指點點的話,那只有壹種情況:入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上門女婿”。
上門女婿在歷史的變遷中,壹直都不曾褒義過,帶著譏諷的意思。
相當於是男子嫁給了女方,這在男尊女卑的思想觀念中,是很難被接受的。
因為上門女婿在女方家中生活,基本上是沒有話語權的,而且就算是生了小孩,也是跟著母親姓,和男方沒啥關系。
這對於男權社會而言,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被其他人所恥笑也是可以理解的。
也正因為這樣,上門女婿去上墳祭祀,是完全可以的。
不但沒有人對上墳這件事有異議,還會誇贊其孝順。
結語
對於俗語“女婿莫上墳,祭墳辱先人”的說法,褒貶不壹。
不過站在現代人的角度去看待,就完全不適用了,因為我們國家早已實現了男女平等。
壹個女婿半個兒,在老丈人和丈母娘看來,女婿也和自己的兒子壹樣,是可以放心當作至親之人的。
女婿上墳也是壹件很正常的事情了,這是表達“孝順”的壹種方式,更是體現壹家人和和睦睦的實際行動。
男尊女卑的時代已經過去,該摒棄的老舊思想,壹定要毫不猶豫的視為糟粕,然後去除。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