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祭神肉是滿族的壹項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食俗。在民間,新年祭索羅桿(神桿)時,都要做血腸(即後來的白肉血腸);昏夜祭七星時的祭品,後來則演化成七星羊肉。在滿族的祭祀中,多以豬為犧牲,稱豬肉為“福肉”、“神肉”,祭祀後眾人分食。
滿族喜愛粘食,喜食蜂蜜,愛喝糊米茶等等習俗,也是他們在長期從事狩獵、采集、飼養、農種、養蜂等經濟生產的影響下,並通過祭祀活動的祭品被習慣地認定下來。當然,形成這種食俗,還有地理、氣候、生活環境的制約因素。
滿族入關統壹中國後,雖然其飲食習俗受漢族影響較大,但還是保持著傳統的慣性。從民間的風味小吃、三套碗席到清朝宮廷禦點、滿漢全席,構成了滿族飲食的龐大陣容,它不僅是滿族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祖國烹飪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壹、滿族的幾種風味小吃:
慈禧小窩頭
當年,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慈禧太後逃難時,曾吃過玉米面窩頭,感覺很好吃。回到北京後,壹天,又想起吃窩頭的事,就叫廚房做窩窩頭。廚工用新鮮玉米面、豆面做成小窩頭,並配上滿族人愛吃的蜂蜜。於是小窩頭就成了清朝宮廷點心。
豆面卷子
滿族喜食粘食、甜食。豆面卷子,或稱豆面餑餑,多在春季食用。做法是將粘米面入鍋蒸熟,搟成薄片,再將炒熟的黃豆面均勻地撒在上面,也可加上芝麻鹽,卷成長卷,切成壹至二寸長,色澤金黃,粘而香。
蘇子葉餑餑(粘耗子)
這也是滿族人喜愛的粘食。夏季,將糯米浸泡後磨面,按成圓餅,內包小豆豆餡,外裹鮮蘇子葉,蒸熟。去葉(或帶葉)食用,味清香。
酸湯子
這是滿族人夏季愛吃的壹種食品。做法是將玉米泡開,磨成面,發酵後可制作。將發酵面擠進“湯筒”(或鑿有小洞的豬哈拉巴骨),使之成面條狀漏入沸騰水鍋中,煮熟加佐料即可食用。夏季可加蜂蜜、芝麻做為甜食。甜中帶酸,味美適口
薩其瑪(又名糖纏)
用水和雞蛋(或奶油)把白面和好,趕成薄片,切成細條,用油炸熟。再用砂糖或冰糖熬成糖稀與之攪拌,倒入事前鋪好芝麻、青紅絲、瓜子仁的木槽內,將其壓平,取出切成方塊即可食用,其味香甜適口。清代關外三陵祭祀,也以其為供品,可見滿族對其重視喜愛。現為全國各地、各民族人民普遍歡迎的糕點。
小肉飯
即滿族傳統主食揚子飯。用炒豬肉丁與高粱米燜制。再多放些水,就會做成鞋子粥。
龍虎鬥
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的飯。“鬥”即“豆”諧音,大米、小米喻之龍、虎,故稱“龍虎鬥”。
秫米水飯
將秫米放水中煮熟,撈到冷水中浸涼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二、有典故的滿族菜肴:
努爾哈赤黃金肉
相傳努爾哈赤小時候,曾在明朝遼東總兵李成良手下當差。總兵府規矩是:每日膳桌必有八菜壹湯。有壹天大廚生病,七個使女各做壹個菜後,再也想不出第八個菜了。努爾哈赤說第八個菜我包了,於是做了壹個色、香、味俱佳的肉菜。日後,努爾哈赤做了老罕王,黃金肉便成了象征帝業成就的清宮名菜。
乾隆豆付波菜
乾隆四次下江南時,有壹天,在鄉村中走失迷路了。時值中午,肚子餓得咕咕叫。這時候,看見壹位老太婆在做菜,紅綠黃白的波菜豆付煞是好看。於是,叫人去要了壹盤,乾隆立刻吃個精光。他連說,天下的菜肴,這是最上等的了。於是叫人問,是什麽菜?老太婆笑著說:這是“金嵌玉印紅嘴綠英哥”。於是,壹道農家菜進了禦膳房。
它似蜜(蜜汁羊肉)
這本是清宮廷的壹道普通菜肴,只因壹天慈禧吃的高興,便問菜名,廚工為討好,便說這是奴才新創造的,還不曾命名,請老佛爺賜名。慈禧很高興,就順口說,此菜甘甜如蜜,就叫“它似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