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提到的索科特拉島位於亞丁灣和阿拉伯海之間,是阿拉伯半島上最大的島嶼,總面積3769平方公裏(包括5個附屬島嶼),因其名字在梵語中的意思是“極樂島”而被稱為“蘇哈達拉”。200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索島誕生於岡瓦納超大陸時期(3.6億年前),約654.38+08萬年前從非洲板塊分離成為島嶼,在板塊運動中壹點壹點被推向阿拉伯海。主島距非洲索馬裏240公裏,距也門約380公裏。
由於長期與世隔絕,再加上氣候炎熱、颶風和人煙稀少等因素,索島至今仍能妥善保存大量數千萬年前的生物物種,其中有龍血樹、瓶樹、巨型多肉樹、黃瓜樹等。,壹度被羅馬和埃及王室追捧為比黃金還值錢的東西,不惜為爭奪該島而戰。
從65438年到0992年,聯合國派遣了壹個生物學家小組到斯蒂芬妮·索科琳斯基島進行了為期兩年的系統調查,最終統計出了700多個沒有在地球其他地方出現的獨特物種,即37%的植物、90%的爬行動物和95%的蝸牛。2004年再次確認島上192種鳥類中有22種是獨特的,此外還有造礁珊瑚253種,近海魚類730種,蝦蟹300種等豐富的物種。
聯合國最初考慮在島上建立壹個單獨的物種保護區。但由於中東局勢日益嚴峻、索馬裏海盜猖獗等外部因素,島上物種遭到大規模破壞。目前有33種處於瀕危狀態,其中6種已升級為極度瀕危。
因此,200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索島的安全等級升級為“ⅳ級”,即禁止任何外來物種流入,包括新鮮的、植物的、水果的、種子的,甚至連真空包裝的食品都被拒絕。更離譜的是,要飛到也門的索島,還得提前申請通行證。如果妳的護照有以色列和約旦的入境章,很有可能會被拒簽。
我本想放棄,但在導遊的大力鼓勵下,還是決定試壹試。為了增加通過率,我選擇了當地的旅行社。幸運的是,這100美元花得值。等了三天後,我收到了壹封確認郵件。出發前,旅行社打電話提醒我兌換現金,帶應急藥品。島上沒有自動取款機,買不到止瀉止痛之類的藥。
飛機上,導遊簡單介紹了現有人口和民族信息:索島於2013年升級為省級行政單位,首府為北部的哈迪布。據官方統計,該島有6萬常住居民,但實際人數不到3萬。他們大多居住在主島上的三個城市,大多數是具有獨特血統的土著人。2009年被確認為世界上罕見的Y染色體DNA單倍型(獨特的遺傳變異特征)。
然而哈迪布的現實是如此的破碎,讓我目瞪口呆:島上沒有高樓大廈,也許是因為颶風頻繁,但也不可能像偏遠的山村那樣破碎。每壹輛經過的汽車都能帶起壹股“公路沙塵暴”,這與其“極樂島”的盛名極不相稱。
導遊說,哈迪伯市區建築破舊的原因與天氣有關。潮濕的海風和陽光照射很容易使墻壁開裂。島上沒有高檔酒店。家庭旅館為了區別於居民樓,可以把外墻刷成白色,順著小白墻走,找到落腳的地方。雖然這家旅館很舊,但整體來說很幹凈。島上沒有大型電廠,小型柴油電廠的電壓只能勉強驅動窗式空調。電視白天可以看,電器到了晚上就啟動不了了。
索島基礎設施絕對是我去過最差的世界遺產。城市周邊沒見過像樣的建築和道路,極度缺乏公共設施和衛生意識。偌大的首都只有壹個小診所,沒有市場和商圈。市政廳到處都是塑料垃圾。通過導遊,我和壹個水果攤老板聊過,說如果沒有人清理垃圾,每年颶風季節都會滿天飛,大部分都會被吹到阿拉伯海。
從市政廳走到海邊只需要10分鐘。島上唯壹的學校靠近海邊。從課間在沙灘上玩耍的孩子數量來看,大概有五六十個學生。看到我們拿著相機和無人機,孩子們馬上圍過來做鬼臉,看起來還挺開心的。
晚餐在酒店兩人份,烤魚、烤翅、螃蟹、海虹,外加壹鍋土豆燉飯,對外售價20塊錢,遊客七折,性價比挺高的,唯壹缺點是沒有餐桌和餐具,只能席地而坐,好好吃壹頓。看到店主黑黑的腳在眼前晃來晃去真的有點惡心,只能入鄉隨俗了。
雖然基礎設施落後,但是索島的海水還是很清澈的。2008年被列為世界遺產後,索島迎來了壹波旅遊熱潮。然而,隨著也門和中東局勢的持續動蕩,索島的旅遊業又恢復了原形。2018年僅接待外國遊客3000人次,其中不乏科研專家。
導遊翻出《旅遊指南》說,2012,索島宣布“12海灘禁止潛水、亂扔垃圾、拖網”等等。首都哈迪布最先被列為試點,但現實中也門政府沒有財力和實力管理,島民更不敢為了留住少量遊客而驅逐他們。於是,以前的禁令變成了“旅遊指南”,遊客卻蜂擁到禁令中的地方。眼前的這片海灘就是禁令之壹,但現在到處都是為遊客提供服務的小木船。
早飯後,我去山裏尋找傳說中的“阿拉伯海的眼淚”。導遊壹路講解索島的歷史和典故,從石器文化到公元1世紀時期的希臘文明,3世紀的帕爾繆勒(敘利亞文明),6世紀的印度布羅米,9世紀末的埃塞俄比亞遠征軍和東正教的介紹,重點是16-65438+。簡單來說,索道自古以來就是各民族巔峰時期的兵家必爭之地。
所謂“阿拉伯海的眼淚”其實有兩個。壹條是法國殖民者在索島最高峰達克蘇姆山上發現的峽谷死水河。據說法國殖民者在發現淡水河後決定殖民,淡水河是經過檢測被認為是阿拉伯海最純凈的水源而得名。第二個是達克坦,俯瞰阿拉伯海。傳說“波塞冬”號見證了漁民被颶風巨浪席卷後的壹顆淚珠心。當地人認為這是真正的“阿拉伯海的眼淚”。
下山的時候遇到兩個賣龍血屍的小兄弟。他們手裏拿著帝王貴族為之瘋狂的“龍血”。當地老人說,“龍血”是只有皇帝才有資格享用的貢品。其樹脂可入藥治療各種疾病,也可作為染料制作衣服、被褥,日夜相伴,可疏而活血,驅蟲避害。
由於龍血樹的生長周期極長,在高溫、高濕、高礦物質土壤的環境中能存活數千年,堪稱“植物活化石”。世界上只有佛得角、摩洛哥、馬德拉群島和加那利群島能滿足上述條件。但可惜的是,這些地方種植的龍血樹即使經過改良也達不到索道的品質,因為龍血樹樹齡越大,藥效越高,產量也越高。
這為當地人創造了另壹個收入來源。從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各個景點的出入口,幾乎每個地方都有人在賣“龍血脂”,價格從每公斤50-300美元不等。
在北坡角,壹位老人向我們展示了服用“龍血竭”的過程。在成年龍血樹(1.5-2米)的樹幹之間,我們找到了腫脹的節疤,用鋒利的石頭慢慢鑿去,直到把整張樹皮的“血管”鑿成難以愈合的傷口。當樹脂流成液滴時,輕輕壹掰就能脫下,利用新鮮樹脂的粘性特點揉成壹團,最大程度保證內部不揮發。
在醫療資源匱乏的也門,老人們對抗衰老綜合癥的首選是“龍血竭”,通常與羊奶混合後直接飲用,但指南並不推薦,因為雖然“龍血竭”的有效成分可以愈合傷口、清血毒、祛風濕、胃腸潰瘍和腹瀉等。,是當地人從小養成的抗藥性,所以新手最好先凈化稀釋,否則會刺激增加腸胃負擔,引起興奮。
除了龍血樹,島上還有壹種非常特別的瓶樹。雖然與南美洲和非洲常見的紡錘樹同屬木棉科,但這種瓶樹並沒有那麽多水分,壹年生葉也遠低於紡錘樹的平均水平。
導遊解釋說,索科特拉的氣候與其他地區非常不同。瓶樹在島離開非洲大陸的時候和紡錘樹壹樣。但隨著時間和氣候的演變,島上的瓶樹進化出了特殊的基因,這是最適合當地環境的生長習性。原來儲存在樹體內的水分轉移到不揮發的根部,葉子轉移到花上,從而達到最優的繁殖方案。
我在北坡壹直呆到黃昏,終於拍到了日落和龍血樹的美景。導遊看著相機裏的照片說:也許用不了多久我就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因為島民除了捕魚就是放牧。龍血樹被大量砍伐用來做家具和蜂巢,它的幼苗經常被山羊吃掉。目前總量已減少45%,有專家預測2080年將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其實如果也門沒有戰爭,索科特拉的經濟環境也不會這麽差。別說旅遊業了,當地得天獨厚的漁業資源足以養活數萬居民,近海還有1000多種魚蝦蟹。如果妳真的沿著海岸走,妳可以裝滿壹個籃子。
幾個在碼頭捕魚的漁民告訴我們,他們不敢經常出海,因為海盜太多了,只有鄰國告訴他們有軍艦經過,他們才敢出海。其他時候,他們只能在沿海撒網。雖然收獲不多,但滿足家庭消費沒有問題,偶爾捕撈龍蝦等有價值的海鮮也能賣錢。
逛了壹圈所謂的“市場”,發現當地的硬通貨除了“龍血脂”就是魚牛羊。壹般家庭吃魚都會自己撒網,市場上買魚的基本都是外地遊客和當地餐館,價格基本保持在每公斤1-2美元之間。
島上另壹個亮點是白沙灘,壹個在西北,壹個在索島東北。這些白沙其實是海水磨礪貝殼的產物,多年來借助風浪堆積在海岸上。目前最高的沙丘高度超過120米。然而,這座沙丘的狀態極不穩定。雖然沒有瞬間下陷的沙坑,但是退潮的時候也容易流沙,踩上去瞬間就會被幾百噸的沙子覆蓋,用挖掘機搶救都來不及。
索島東南海岸有幾十座蘇式坦克遺跡。1967英軍撤退後,索科特拉由“南也門”接管。1971年,蘇聯通過援助南也門,獲準在島上建立海軍基地,直到1990年也門統壹後,這些老式的改裝坦克才價值不大,就這樣風吹日曬。
沒有導遊的遊客可以參加團體旅遊,體驗3日的自駕遊,價格含稅388美元。島上值得去的地方他們基本都會去,整體性價比挺高的。如果他們不喜歡,可以買壹些海鮮讓他們加工。
如果問我對索科特拉的總體評價,我大概會回答:守著金山過苦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