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村地處陜、鄂、渝三省交界處,優越的自然條件為龍頭村發展旅遊業提供了基礎。整齊的規劃下,極具特色的徽派建築掩映在綠水青山之中,讓龍頭村壹度成為陜南被寄予厚望的鄉村旅遊新標桿。
然而,在2012短暫風光之後,龍頭村的旅遊業逐漸冷清。接下來的幾年,龍頭村遊客稀少,賓館飯店生意蕭條,特產店紛紛關門,花重金打造的仿古街區無人問津。當地群眾向記者坦言,那段時間龍頭村的鄉村遊客自有模樣:“看著熱鬧不賺錢,我們還是要出去打工。”
這壹切讓2015當上村支書的張繼平有些焦慮:“我認真分析了原因,也請了專家學者調查。當時龍頭村的旅遊業尚未形成規模,村裏缺乏其他產業。勞動力留不住,服務跟不上,沒有農村特色產業,旅遊缺乏特色。龍頭村的旅遊陷入困境。”
要讓旅遊業和特色產業“兩條腿走路”。張繼平積極聯系相關專家,與縣、鎮領導匯報討論,規劃龍頭村發展方向。“旅遊是面子,產業是裏子,沒有旅遊,地方特色產品難以推廣,缺乏銷路;沒有產業支撐,旅遊業就是個花架子,鼓不起老百姓的錢袋子。”
為了提高龍頭村的旅遊質量,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成為開門迎客、面帶微笑的服務人員,平帶著村民四處觀摩學習,搞培訓,還建立了村裏旅遊服務各方面的考核評分制度。
在產業方面,張繼平想到要盤活龍頭村山上15平方公裏的林地。無公害的蔬菜水果,散落在森林裏的野雞,為山下的農家樂、客棧提供了優質食材,也讓仍以種植養殖為主的村民享受到了訂單農業帶來的大幅增收。
以平利女媧茶、絞股藍為代表的茶產業,長期以來是平利縣的經濟支柱。龍頭村及時改造周邊茶園,集種茶、采茶、觀光於壹體。2000畝優質茶園內有標準化的觀光步道、休閑體驗區和特色表演。趕上采摘季,遊客可以自己采摘炒制,充分體驗茶農的辛苦和樂趣。
在壹系列措施的共同努力下,龍頭村逐漸走出了旅遊困局,發展越來越好。2016、2017,龍頭村每年接待遊客30多萬人次。保守估計年旅遊收入超過2000萬元。2017年,龍頭村年人均純收入超過13000元。2018清明小長假期間,龍頭村旅遊異常火爆,住宿餐飲都供不應求。手工制品和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成為當地村民新收入的爆發點。旅遊“龍頭村”真正實現了“名副其實”。
龍頭村小屯酒廠老板劉忠清告訴記者,他之前壹直在外打工,看到龍頭村的旅遊業紅紅火火。他也選擇了回鄉開辦農家樂。“這兩年遊客越來越多。我壹年凈收入20多萬。在家掙錢的感覺太棒了。”